孫耀勝,許 柳
(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和世界發(fā)展趨勢,鮮明地提出:當代中國青年,不僅要具備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也要兼有國際視野下的人類關懷。這既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精神,也發(fā)展了新時代條件下的愛國主義。實現家國情懷與人類關懷的統(tǒng)一是哲學先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終極追求目標,也是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必然,更是現實世界的需要。從不同維度闡釋二者的統(tǒng)一性,對于中國青年在新時代同心共筑中國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意義。
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1],即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又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符合社會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反之亦然。用唯物史觀所揭示的這種客觀規(guī)律來剖析家國情懷與人類關懷,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處理這二者的關系。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2]。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是由客觀的物質基礎決定的,家國情懷與人類關懷相統(tǒng)一是生產力飛速發(fā)展的實踐必然。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經歷過五種社會形態(tài),以原始社會為例,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沒有家和國的概念,更不用說整個人類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單一的,完全是因為生存需求而聯(lián)系在一起,這個時候是沒有家國意識,也沒有人類關懷。反觀現在,由于科技革命和信息變革所帶來的人類現代化,生產力水平跨越式向前推進,生產力水平越來越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所導致的生產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都要求人們具有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超越了狹隘和盲目的排他性利己心理,將全人類的發(fā)展視為自己的職責之所在,將全世界人民的幸福和個人幸福的實現過程同步起來,這就是習近平所說的人類關懷。
生產力發(fā)展到今天,僅僅只限于愛家愛國的家國情懷已然不能滿足人類發(fā)展的需要,因為越來越多的問題不僅僅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的內部問題,像環(huán)境危機、糧食危機、氣候危機、能源危機等,這都需要全世界人民擱置爭端、放棄偏見,共同來解決。生產力的發(fā)展將世界之間的交往與聯(lián)系變得越來越普遍,世界經濟發(fā)展面臨的難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自解決。在一己之利和人類利益之間,各國應該堅持人類利益優(yōu)先的原則。我們不僅僅要具備愛家愛民族愛國的家國意識,更要有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關注整個人類世界的命運與未來,通過合作、共享等機制一起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經濟的動力搞活,減少經濟發(fā)展的阻力,共謀人類的進步與發(fā)展。
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蘊含著家國情懷與人類關懷的統(tǒng)一。一方面,世界歷史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的全球視野。在馬克思看來,人類解放運動是以“世界歷史”為條件和場域的。因此,思考人類解放問題必須具有超越民族國家的全球視野。另一方面,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蘊含著超越民族國家的普遍性的人類關懷。馬克思所關注的焦點并不是特定民族國家、特定區(qū)域中的人,而是在世界歷史時代相互依賴、彼此聯(lián)系的人類整體,關注的是整個人類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問題[3]。
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超越了一般性的特定民族和國家的思考范圍,從整個人類的視角出發(fā),這深刻地包含了家國情懷與人類關懷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統(tǒng)一的思想。家國情懷強調的是家庭、家族、國家等特殊共同體,而人類關懷強調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范圍上來說,后者的范圍更大,家國情懷維護和追求的是本國人民的利益,而人類關懷追求的是整個人類的自由與解放。一國之利與全人類之利,這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認為,正是各個民族國家發(fā)展的特殊性構成了人類整體進步發(fā)展的普遍性存在的現實根基,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我們應該從全人類這個“類”的整體性意識出發(fā),從攜手解決全人類所面臨的難題出發(fā),在個體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謀求人類利益的最大化,促進人類的整體發(fā)展與進步。
歷史的教訓一再昭示著我們,在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人類世界中,狹隘的“家國天下”情懷和偏執(zhí)的“華夷之辯”觀念,帶來的往往是致命的自負和盲目的自戀[4]。17世紀,當歐洲列國通過工業(yè)革命進入近代商業(yè)文明時代的時候,天朝的統(tǒng)治者卻依然堅持閉關鎖國的政策,看不到世界發(fā)展的大勢,沒有將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通過改革轉化為市場經濟,錯失了重大的歷史發(fā)展機遇。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日耳曼民族無限膨脹和瘋狂的極端民族主義更是給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不可挽回的損失。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更是通過研究發(fā)現,自15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經歷了16次主要的權力轉移,即從一個大國轉移到另一個大國,有12次發(fā)生了戰(zhàn)爭,只有4次避免了戰(zhàn)爭?!胺蛎麋R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諸多歷史悲劇都告誡著人們狹隘的民族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盲目的精英主義都是錯誤的。
結合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歷程,今天我們講家國情懷,必然要繼續(xù)堅持它的基本精神實質,那就是自覺地將家庭與國家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既重視家庭建設又重視國家建設,并力求二者的圓融統(tǒng)一,當小家與大國發(fā)生矛盾的時候,我們要舍小家而為國。同時,面對人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資本主義正處在向世界歷史轉化的關鍵階段,我們要吸取歷史血淋淋的教訓,超越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不僅僅要有對故土的依戀,對家鄉(xiāng)的皈依,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更要站在整個人類世界的高度葆有對人類的理解與包容,乃至關注人類社會前途的深情大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再次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實現人類的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影響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將家國情懷與人類關懷并行而述,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是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決定的。家國情懷作為個人對家庭和國家共同體的認同與熱愛,是愛國主義精神產生的倫理基礎和情感狀態(tài),在中華文明數千年演進歷程中有著深厚的滋生土壤和歷史淵源[5]。家國情懷萌生于商周時期,殷周以至春秋,以氏族血緣宗法制為基礎,形成了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國家的社會體系,這種由家到國的真實社會進程和歷史事實逐漸讓人們形成家國同構的觀念,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及心理認知,正是家國情懷滋長的沃土?!洞髮W》里所闡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很好的說明了家與國的關系,并成為后世人們精神力量和人生目標。家國情懷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數千年來浸潤和鼓舞著中華兒女不斷為家為國而不懈奮斗。
中國發(fā)展至新時代,由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發(fā)展為國富民強的新中國,并沒有像其他霸權主義國家一樣,選擇戰(zhàn)爭與掠奪,實行一家獨大,是因為中國人民在千百年的文化熏陶之中,不僅僅有愛國愛家的家國意識,更有“達則兼濟天下”的人類情懷。從“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認識,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公義觀念,再到“達則兼濟天下”的宏大抱負,中國的人類情懷,根植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6]。在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中,以仁愛、和諧、大同為特點的和文化一直貫穿始終,《禮記·禮運》中說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描繪了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形態(tài),說明天下不是哪一個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共同生活的世界?!吨杏埂防镆灿杏涊d: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種共生并行的思想說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應該摘掉有色眼鏡,摒棄個人偏見,和平共處,攜手共建,共同進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尚和合、求大同的,這種文化基因深深地刻到了中國人的骨子里,從孔孟的仁愛之心到張騫二度出使西域,再到孫中山高喊“天下為公”,至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文化的接力傳承與發(fā)展。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文化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政治理想、道德準則、文化基因,這種思想超越了狹隘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主張追求和平而反對戰(zhàn)爭,希冀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子民一家親。這種文化所傳達出來的理想信念,就告訴了我們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要建立怎樣的一種家國情懷,這種家國情懷除了要堅守自己國家的政治立場和民族利益外,更要拋棄那些對別的國家、民族、文化片面的蒙昧不清的認識,一起面對人類發(fā)展的難題,攜手追求全人類的共同進步與發(fā)展。
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國經濟在消費、交換、分配、生產環(huán)節(jié)密切合作,科技與網絡的發(fā)展也讓信息傳播越來越暢通,世界各國人民共享各種信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情感,只是單純地歌頌自己的祖國,團結自己的同胞,將這種愛國情懷拘泥于中國一國的視野和范圍之內,只追求我們自己發(fā)展好了就行了,我們自己和平就行了,這種認知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經濟全球化已經讓世界成為一個休戚相關的整體,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往往離不開其他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合作,世界整體經濟形勢和政治格局會影響單個國家的發(fā)展。例如,2007年美國出現的金融危機,不僅僅動搖了美國的經濟,更是蔓延到其他國家,對其他國家的經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整個世界的經濟大環(huán)境都出現了不景氣現象。還有,因為經濟信息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出現流行性疾病、戰(zhàn)爭、恐怖主義,影響的不僅僅是本國人民,而是世界各地的人民。當今,文化是多樣的,世界是多極的,經濟是全球的,信息是流動的,這種大環(huán)境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整體認知,具備國際視野,考慮問題要有世界觀、大局觀,既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祖國的前途謀發(fā)展,為自己的骨肉同胞謀幸福,也要看到世界發(fā)展的趨勢,關注整個人類世界的需要。
習近平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已經有幾年的時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個人類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最大化,才能更有利于實現自身的個人價值。從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到不斷地重復提倡這一理念,從一國之聲發(fā)展到全世界之聲,習近平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恢宏的視野,以及對整個人類發(fā)展的長遠眼光和深切關懷,努力在全世界詮釋天下一家親,人類命運與共的思想意識。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指引下,我們必須實現家國情懷與人類關懷的情感認同。對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情感認同,就是從感情上主觀、積極地體悟家國情懷和人類關懷的豐富內涵、邏輯關系、精神實質等。家國情懷是具備人類關懷的邏輯起點,一個人首先要做到愛國,才可能對整個人類命運的思考產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愛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yǎng),熱愛中國這個國家,熱愛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熱愛中國的文化,維護我們祖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維護國家的各項利益不受侵犯,這是我們應該一貫秉持的原則。新時代條件下,我們愛國不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更要奮斗新時代,努力建功立業(y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不懈努力,承擔起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人類關懷是深化家國情懷的現實需要,在全球化趨勢下,培養(yǎng)世界視野下的家國情懷并不是放棄自己祖國的利益,并不是放棄我們自身的特色,而是要在充滿著激烈動蕩與沖突的國際博弈中,找到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實現多元化國家和人民的共存、共建、共享。中國要融入世界,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有人類關懷這樣一種遠大的戰(zhàn)略定力和戰(zhàn)略眼光,中國的青年思考問題必須要有大格局,大思維。
通過從哲學、歷史文化、現實三個不同的維度,對家國情懷和人類關懷的關系進行分析,發(fā)現二者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我們所追求的家國情懷已經不僅僅是中國視野下的愛國情感、愛國行為,而是國際視野下的愛國觀、民族觀,中國青年要將家國情懷與人類關懷統(tǒng)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內涵十分豐富,強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要摒棄爭端、放下偏見,采取用對話、協(xié)商的友好和平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搞一家獨大、唯我獨尊,要共商共享共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解決人類共同難題、追求人類共同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是我們培養(yǎng)開放和理性的家國情懷的重要思想資源,我們要多渠道加強對其理論學習,擴大我們的國際視野,提升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實踐中的引領力。第一,通過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重要論述摘編》等著作,學習習總書記在各大外交場合上的主題發(fā)言和講話,了解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形成過程、理論來源、現實價值,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該思想促進自身與他人、自身與社會的和諧;第二,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通過每天登陸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權威的APP,了解國際國內大事,關注時政新聞,在世界場域中學習該思想,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做到由愛小家,到愛國家,再到關注整個人類世界的命運與未來。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精髓,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在中國古代就早已有之,不管是家國情懷,還是人類關懷,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優(yōu)秀因子,貫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始終,青年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用文化涵養(yǎng)自己的家國意識,培養(yǎng)自己的天下胸懷。首先,多閱讀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典籍。例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史記》等,這些著作當中有很多體現家國情懷和兼濟天下的名言名章值得我們學習和誦讀,要深刻領會這些士大夫憂國憂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懷,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和個人實際,在個人修養(yǎng)上做到虛懷若谷,開闊而不閉塞,正直而不狹隘;其次,多了解和熟知像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玄奘去印度取經等名人故事、愛國事跡、傳遞和平的真實人物和史料,在詮釋愛國主義、追求和平的動人歷史篇章中,筑牢愛國奉獻的民族觀,樹立開放包容的國際觀。
“世界歷史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的全球視野,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超越了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蘊含著超越國家民族的普遍性的人類關懷,是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和實踐根基。青年應該接受馬克思的世界史觀的教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熔鑄家國情懷。首先,青年應該涉獵一些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例如看《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書,這些書中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我們要從中汲取養(yǎng)分,了解人類的普遍性與民族國家的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能夠拋棄狹隘的極端民族主義,形成追求全人類解放的大格局。其次,青年應該在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深入思考,在全球化發(fā)展的趨勢中發(fā)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眾多場合提出要集聚全民族之力,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在國際外交場合中不斷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也通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來實踐這一人類最高級別的共同體。實現中國夢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造福全人類的偉大工程,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應該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學好專業(yè)知識,掌握關鍵技術,為中國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奉獻自己的力量。首先,青年在學習階段要努力學習,打好專業(yè)基礎。青年應該珍惜在學校的時光,充分利用一切資源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練就過硬的本領,從思想素質、政治素養(yǎng)、學習成績、專業(yè)技能等各個方面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畢業(yè)之后能盡快的融入社會,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其次,我們青年一代要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國家、世界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用實際行動來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國家的一紙空談,而是需要用我們所學習到的科學文化知識、專業(yè)技術本領去共同努力,從事理論宣傳工作的人可以發(fā)揮自己的話語優(yōu)勢,積極宣傳詮釋國家的這一理念,從事科研技術工作的人可以選擇到國家所需要的地方去發(fā)揮出自己的特長,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