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怡 唐毅
癡呆是一大類以持續(xù)的認知功能損害為核心的綜合征,可導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減退、行為改變,晚期可致患者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梢鸢V呆的疾病眾多,其中最常見的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血管性認知障礙、路易體癡呆等。老齡為癡呆最主要的發(fā)病危險因素,在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目前已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增多導致老年變性病尤其是癡呆患者的增加。我國分別于2014年及2019年完成了兩次大樣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5歲及以上人群中癡呆的患病率分別為5.14%及5.60%[1]。2015年,賈建平教授帶領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認知障礙團隊,基于中國認知與老化研究(China COAST)完成了對我國癡呆患者的經濟費用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癡呆患者的年總花費達1677.4億美元,每個患者年花費為19 144美元,癡呆費用的年總花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7%[2]。因此,癡呆是嚴重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和影響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疾病之一。
遺憾的是,目前針對癡呆的藥物治療選擇依然極其有限。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已逐漸達成共識,癡呆的診治研究應該從癡呆階段轉移到癡呆前階段。以最常見的老年癡呆AD為例,在癡呆前階段AD的關鍵病理生理改變剛剛發(fā)生,此時給予干預有可能延緩或逆轉AD進程,而發(fā)展至癡呆階段其病理改變已不可逆。盡管已經認識到癡呆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但目前仍然缺乏明確有效的可用于癡呆前階段治療的藥物,而認知訓練則給癡呆前階段患者提供了一種簡便、安全的早期干預方法。
認知訓練是通過對認知加工處理過程的訓練來提升認知能力的一種訓練方法,其形式可以是紙筆式或計算機化,其中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可調節(jié)操作者的自適應難度而成為目前主要推薦的方法。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可以針對記憶、注意和執(zhí)行加工過程等一個或多個認知域開展訓練,針對被訓練者的認知水平選擇訓練難度,根據訓練表現動態(tài)調整,實現適應性的訓練效果。既往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及薈萃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認知健康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在癡呆前階段患者方面,宣武醫(yī)院認知障礙團隊完成了國際上首個針對血管性癡呆前期的血管性認知障礙非癡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患者的認知訓練干預研究(Cog-VACCINE研究),結果顯示,經過連續(xù)7周,每周5 d,30 min/d的計算機化認知訓練,干預組的整體認知功能明顯提高;該研究同時利用多模態(tài)磁共振進行了潛在機制研究,結果發(fā)現,干預組患者腦默認網絡(DMN)與執(zhí)行控制網絡(ECN)間的連接顯著增強,且這種改變與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相關[3]。此外,受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的支持,針對我國AD癡呆前階段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多中心、大樣本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研究也正在進行中,該研究計劃入組260例遺忘型MCI患者以明確認知訓練的短期、長期效果及作用機制,該項目的實施可進一步提高MCI患者予以認知訓練的證據級別[4]?;谝陨涎芯拷涷?,由宣武醫(yī)院認知障礙團隊牽頭撰寫了我國第一個認知訓練專家共識,為國內認知訓練的應用和研究開展提供了指導,其中針對癡呆前階段,推薦采用針對工作記憶、詞匯學習與記憶、注意力、執(zhí)行功能和加工速度進行訓練[5]。
綜上所述,延緩癡呆的發(fā)生發(fā)展可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減少經濟負擔,可助力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癡呆前階段正是癡呆防治的關鍵窗口,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早期干預手段。計算機化認知訓練為癡呆前階段患者提供了一種經濟、有效、無明顯不良反應的治療方法。隨著我國相關研究的深入,計算機化認知訓練有望成為癡呆前階段的常用治療方法,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