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雯 沈龍山
([1]蚌埠學院 安徽·蚌埠 233030;[2]蚌醫(yī)二附院 安徽·蚌埠 233030)
利他行為是指自己付出努力和代價而讓他人獲利的行為。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利他行為”出現在許多“社會性”生物種群內,如螞蟻、魚、大雁、蜜蜂以及狼群等動物,這對于提升種群的物種競爭力、提高生存概率具有關鍵性意義。在人類進化早期,“利他行為”更是維系原始氏族內部合作、共同抵御外部危機必不可少的策略。在人類社會,對于個體而言,通過讓渡出自己多余的產品或付出可以承受的較小的代價,以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產品或他人給予的合作和支持以獲取超過付出的收益,從而更加有益于自身的實力增長,這也是常見的發(fā)展和競爭策略?!吧鐣浴笔股鐣炔總€體的生存能力遠遠超過脫離社會的個體的生存能力,因而也是包括人類在內實現生存、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利他行為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至關重要,有必要從多角度進行深入研究。
早在20世紀80年代 Eisenberg就發(fā)現:在小學期間,兒童的享樂主義傾向慢慢消失,而7-8歲的兒童逐漸能以他人和社會的準則來處理自己所面臨的問題。鄭健成等人研究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社會性逐步發(fā)展,他們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問題,也能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其利他行為呈上升趨勢,利己行為呈下降趨勢。李聞戈的實驗研究表明,兒童的利他觀念和利他行為之間的一致性隨年齡增長而逐步增強,高年級兒童對環(huán)境更能具體分析判斷并調整自己的行為,低年級兒童的情景變化意識較模糊。由此可見,兒童利他行為的發(fā)展有一定的規(guī)律。
影響兒童利他行為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從個人層面看,主要有個體的年齡。個性、認知能力、情緒、腦神經機制等;從家庭層面看,主要有家庭的氣氛、親子關系、經濟水平、教養(yǎng)方式等;從學校層面看,主要有學校的校風、學風、班風、師生關系、同輩群體、校園文化等;從社會層面看,主要有社會的價值體系、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距離、名譽效應等。本研究重點探究腦神經機制對兒童利他行為發(fā)展的影響。
“利他決策”屬于社會性決策范疇,與各種社會性認知和行為密切相關,因而其神經心理學機制也與“社會腦”廣泛關聯。在利他決策中,個體情感因素、通過“共情”感知他人的情感等,參與或影響利他決策,相應的“情感腦區(qū)”也與“利他決策”發(fā)生相應的神經網絡鏈接聯系。具體而言,社會性決策的神經機制與下述三大腦網絡鏈接有關:
獎賞環(huán)路(rewardcircuit)位于中腦緣,由腹側被蓋區(qū)(ventral tegmental area)及其神經投射靶區(qū),腹正中前額皮質、紋狀體、前扣帶回(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眶額葉(orbito frontal cortex,OFC)等形成了中腦多巴胺能獎賞環(huán)路,而背側前額葉皮質、杏仁核和丘腦等腦區(qū)與獎賞環(huán)路存在廣泛的神經連接,調控獎賞環(huán)路的功能。獎賞環(huán)路是個體動機行為發(fā)育的核心功能區(qū),在社會性行為決策中起重要作用。若該功能異常,兒童對錯誤信息或反應的監(jiān)控能力將會下降,對社會性刺激的腦電反應出現異常,極大影響兒童的正常社會化過程。
社會認知(socialcognition)神經網絡負責對外界刺激進行推理判斷。所謂刺激是指這一事件以及事件中對他人行為情緒的感知,它由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特別是被內側前額葉皮質(dmPFC)。杏仁核及顳頂聯合區(qū)(TPJ)組成,在社會認知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白質、基底節(jié)、右側軀體體感區(qū)等其它一些腦區(qū)結構也會同時參與社會認知的加工過程。若該網絡受損,兒童社會認知能力將會大幅下降,阻礙其社會化進程。
在人類認知系統(tǒng)中,認知控制(cognitivecontrol)是協調心理行動的核心過程,由額頂子網絡、扣帶回-額蓋子網絡,以及皮層下區(qū)域等組成。該網絡根據當前目標來靈活調配認知資源,在推理判斷及考察結果的得失后執(zhí)行決策。作為信息加工通道,其容量較為有限。認知控制是一項基本認知過程,其功能障礙會對其他認知過程產生不良影響。
研究兒童利他行為發(fā)展與腦神經機制的關系,不僅有助于理解正常兒童的社會化功能發(fā)展特點。增強兒童的利他行為,更可為社交障礙兒童的社會動機缺陷及其干預矯治提供科學依據與重要啟示。
兒童利他行為發(fā)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腦神經機制的制約?,F代心腦科學的確切結論是:有意識的心理現象與大腦皮層的神經電活動有直接聯系。神經元可以產生和維持一定形式的神經電活動,而大腦神經電活動能引起一切心理活動。當大腦不再產生神經電活動時,心理現象也隨之消失,由心理現象引發(fā)的兒童利他行為發(fā)展必然受到阻礙。
移情是利他行為的重要動機源泉和中介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腦神經機制逐漸發(fā)展完善,注意的選擇、分配能力增強,傾聽、采擇觀點能力也進一步提高,發(fā)展到此階段的兒童具有同理心、能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問題并考慮他人的感受,利他行為發(fā)生頻次增多,利他行為發(fā)展水平也逐步提升。
心理推理能力(ToM)在兒童早期出現,4-5歲是其快速發(fā)展期,6歲兒童已基本具備這種能力。ToM發(fā)展關鍵期與利他行為快速增長期相吻合,進一步證實了兒童利他行為發(fā)展與腦神經機制發(fā)育存在密切關聯。
智力反映了個體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信號成本理論認為利他行為是智力水平的成本信號,相比低智商者,同樣的利他行為對高智商者來說表征了更低的代價或成本。而社會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兒童的社會性行為需要相應的社會認知能力,對社會信息的準確加工是社會適應性的前提,高智商者更容易表現出高程度的親社會行為。
作為人類社會化生活的高級策略,利他決策的制定有賴于社會認知和利他意識的共同作用。大腦的發(fā)育規(guī)律決定了兒童利他行為需要較長的社會化發(fā)展過程,隨著腦神經機制的發(fā)展、成熟,兒童的利他行為決策會表現出階段性的特征,即從回應簡單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到提供工具性或實質性的幫助。
劉步云和靜進采用神經電生理方法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影像技術進行利他行為實驗,對實驗中個體的大腦活動進行監(jiān)控和檢測,發(fā)現社會腦功能相關的諸多腦區(qū)似乎對兒童進行利他決策起一定的作用。
獎賞環(huán)路激活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是兒童利他行為決策的驅動機制。大腦通過激活獎賞環(huán)路對獎賞。得失及利益進行評估,若不如預期,便可相應改變決策。吳燕等的ERP研究表明:在面對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或不公平待遇時,會激活杏仁核。腦島等情緒調控區(qū),使被試產生厭惡、傷心、痛楚等負面情緒,進而做出利他懲罰決策。劉步云在研究兒童利他分享、利他懲罰行為與智力水平關系時發(fā)現,智力發(fā)展水平影響兒童在利他懲罰游戲中的決策,而與利他分享決策無關。
盡管利他決策的神經網絡尚未得到完全闡明,但利他決策應與社會性決策存在相似的神經基礎,影像學上也已證明利他決策需要“社會腦”相關腦區(qū)的共同參與。人類在社交場合表現出的各種社會行為及反應均需要大腦相關區(qū)域進行調控,這就是所謂的“社會腦”、“社會腦”腦區(qū)包括梭狀回區(qū)(FFA)、額下回(IFG)、顳上溝(STS)、額上回(SFG)、眶額葉皮質(OFC)、Amygdala等??梢?,利他決策的神經環(huán)路需以社會認知相關的腦區(qū)為基礎。
進一步結合神經影像學對利他決策中涉及的相關社會認知功能進行闡述:激活dmPFC和TPJ兩個腦區(qū),通過ToM對心理狀態(tài)推理判斷,以考察自我及他人得失。在決策過程中,需要個體通過共情來感知、想象或體驗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情感狀態(tài)的認知共情主要涉及腦區(qū)vmPFC;無意識感染和識別他人情感的情感共情主要涉及腦區(qū)前腦島和前扣帶回。共情是發(fā)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的心理現象,涉及的神經內分泌機制主要是催產素的促進作用,催產素與人類的社會交往密切相關。共情對利他行為的動機作用是建立在一定認知基礎上的情緒反應,恰當的共情既可以完善兒童的情緒感知和表達能力,也可以提升兒童的利他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