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慧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以下簡稱《滄?!?選取了中華民族1925-1949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作為其時代背景,講述了湖南醴陵楊氏三兄妹因信仰不同而導致三人命運迥然相異,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軌跡的故事?!稖嫔!氛鎸嵲佻F了特殊歷史時代中人物沉浮起落的命運,筆者嘗試借助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分析《滄?!返某晒υ颍高^《滄?!犯Q見我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轉型之道。
《滄?!烦晒Φ脑蛑辉谟谄涞湫偷乇憩F出1925-1949年中華民族特殊歷史時期的真實面貌。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這封信件中強調小說展現的環(huán)境要符合時代潮流和歷史真實性,信件中提到了“巴爾扎克現實主義的偉大勝利”,肯定并高度評價了巴爾扎克在小說中對于環(huán)境背景的刻畫,同時提出了“真實地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頁。的經典論斷,強調了典型環(huán)境在現實主義敘事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恩格斯論述的典型環(huán)境應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首先,典型環(huán)境是整體與部分、普遍與特殊、現象和本質的有機結合,從描寫獨特具體的環(huán)境之中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的總體關系。在對環(huán)境的描寫中凸顯人物性格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人物既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格,又受到時代政治格局影響,體現出歷史的普遍本質。其次,典型環(huán)境反映了現實關系發(fā)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現實性和可能性的有機統(tǒng)一,真實地再現歷史發(fā)展狀況。恩格斯強調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人物的相互作用、雙向同構。典型環(huán)境是人物行為的客觀環(huán)境,形成人物行動的外部驅動力,同樣,典型人物的行為也會促進環(huán)境的生成和建構,環(huán)境和人物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最后,典型環(huán)境以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有機統(tǒng)一反映出某一歷史時期的特殊生活場景。在現實主義的敘事作品中應展示出典型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力圖真實典型地再現歷史生活場景,為人物行為塑造一個合理可行的環(huán)境氛圍。恩格斯“真實地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論表述要求文藝創(chuàng)作塑造出既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征,又能充分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特點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物和環(huán)境是否具有典型性以及其中的故事和情節(jié)是否具有典型性,成為判斷文學作品是否具有充分現實主義性質的重要標準。《滄?!返臅r間設定以及人物與歷史之間關系正是恩格斯“真實地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理論的體現。
《滄?!返臅r間跨度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到新中國成立,其中經歷了黃埔軍校的內部斗爭、四一二事變、南昌起義、西安事變、重慶談判等國共兩黨關系史上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這一系列事件構成了故事背景和線索,其中穿插和納入楊瞿兩家的恩怨情仇,使全劇展現的背景環(huán)境具有歷史真實感和厚重感?!稖嫔!返牡湫铜h(huán)境塑造成功之處在于以個人敘事角度展現出宏大歷史時代背景,在個人生命歷程敘述中展示了對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關注和思考。《滄?!穼τ诘湫铜h(huán)境處理的巧妙之處在于其將楊瞿兩家矛盾沖突和楊氏三兄妹個人命運的起伏安置在了國共兩黨激烈歷史斗爭的環(huán)境背景下,在浩蕩革命歷史中對家庭成員的成長經歷和聚散歷程給予關注,使其成為具有傳奇色彩家庭史的同時,雙向建構出一段恢宏壯闊的民族國家史。《滄?!窋[脫了傳統(tǒng)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宏大歷史敘事手法的窠臼,其借助對于個人命運和家庭分合的具體描寫,塑造出具有歷史真實性的典型環(huán)境,可以說《滄?!匪茉斓牡湫铜h(huán)境是有溫度的,傾注了劇組對個人生命滄桑變遷的關注。
《滄?!分械牡湫铜h(huán)境和典型人物是相互影響、辯證發(fā)展的,成功地實現了民族命運和個體倫理的敘事同構。劇中人物對于自身命運的抉擇受到了當時歷史時代語境的影響,如楊立青加入中國共產黨,楊立仁在國民黨失敗之后逃往臺灣,這些關乎人物命運的重要抉擇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千絲萬縷聯系。在這之中,觀眾不僅體會到了人物鮮明的性格,更重要的是真實展現出了國共兩黨關系的發(fā)展歷程,完成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民族雙向同構的敘事模式。在宏大的革命歷史環(huán)境背景中熔鑄了對個體生命和價值的敘事關注,實現了細節(jié)真實與典型真實的完美結合,宏大的歷史環(huán)境背景因個人命運而具體和生動,個人命運也在宏大歷史環(huán)境烘托下得到張揚與提升,個人命運與歷史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稖嫔!房朔斯适聲r間跨度大、歷史事件眾多、人物關系紛繁復雜等困難,成功地駕馭起這一特殊時期的歷史事件?!稖嫔!吩诓ㄔ幵崎俚默F代革命中截取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段位,在真實歷史人物原型和事件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再現特定歷史時期國共兩黨的復雜關系和中華民族必然命運的歷史走向。
《滄?!烦晒Φ脑蜻€表現在客觀真實地刻畫人物形象,突破了傳統(tǒng)的某種特定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話語的束縛和影響,力圖在對人物客觀真實的描繪中表現其政治傾向性,并給觀眾自行判斷的權力和空間。
在談到真實性問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理解和要求的真實性是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tǒng)一,文學作品在表現其藝術性的同時顯示出生活的發(fā)展趨勢,揭示出歷史的真理和規(guī)律。首先,傾向性不能離開作品的真實性和藝術性而獨立存在,作家不應局限和滿足于將作品的傾向性流于表面的形式化表達,而應融入到對作品藝術性和真實性的創(chuàng)造當中,在人物塑造、情節(jié)構思、場面描寫等藝術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灌注并流露出作家的傾向性;其次,真實性是傾向性的基礎和生命,強調真實性應從人物和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描寫中,從人物實踐活動的現實行為中,從人物所處歷史時代思想意識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最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應當做到真實性、傾向性、藝術性三者統(tǒng)一,作品主要人物是其所處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反映其性格獨特性,力圖表現出其所處時代和階級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文學作品反映的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同時表現歷史發(fā)展趨勢,在此基礎上追求故事情節(jié)的生動和豐富。
《滄?!分兴茉斓娜宋镄蜗笫钦鎸嵖尚诺?,符合其所處時代和階級特點,在人物成長和思想意識成熟的過程中人物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其在思想上的矛盾煎熬和行為上的艱難選擇符合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征,隨著時代和情節(jié)推進,影片在對人物行為描寫中真實塑造了人物性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影片的傾向性。在表達傾向性方面,《滄?!返膭?chuàng)作班底追求的是一種不偏不倚的客觀公正態(tài)度,整部劇沒有明顯和刻意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而是尊重個人成長的選擇,并且將關注焦點放置在歷史中的個人對其人生道路的選擇上,影片對于個人信仰選擇給予充分尊重,并沒有用意識形態(tài)的傾向性去評價劇中人物選擇,不以影片中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影響和左右觀眾判斷,盡可能地表現出歷史的客觀和真實,使其擺脫傳統(tǒng)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弊端。正是在這種不動聲色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性的渲染中,《滄?!凡拍茉谥卮髿v史背景基礎上,以生動真實的人物群像和豐富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說明共產黨取代國民黨的時代潮流和歷史必然?!稖嫔!穼τ谝庾R形態(tài)傾向性的表達給同類歷史題材電視劇提供了典型范例,即力求擺脫歷史宏大敘事對意識形態(tài)強烈的規(guī)定性和統(tǒng)一性的窠臼,排除歷史話語的宏觀敘述模式,將影片的傾向性融入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塑造之中,在歷史的整體敘事中插入個人的零碎話語,展現人物性格與成長經歷的差異性,在這樣的敘事模式中展現敘事動作和敘述聲音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個體生命理論的成長過程中客觀而深刻地展示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發(fā)展歷程?!稖嫔!返臄⑹瞿J匠晒ο饬嗽谄毡樾院透爬ㄐ栽瓌t下國家民族命運書寫傳統(tǒng),人物之間與其所處環(huán)境之間是一種相互抗爭的充滿戲劇張力的沖突關系,在人物人生道路選擇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的開放式敘事結構中反映出歷史趨勢的必然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滄?!房坍嬃藘晌还伯a黨和國民黨代表人物形象——楊立青和楊立仁,將兩人的信仰差異和人生軌跡以及由此造成的矛盾沖突作為主要描寫對象。楊立青作為楊家三兄妹中最小的弟弟,起初人物性格是任性率真,表面上玩世不恭,內心卻充滿正義。影片對楊立青成長經歷的描寫,以及其思想的逐漸成熟,是符合個人成長和歷史發(fā)展邏輯的。楊立青剛到黃埔軍校時,面臨著共產黨和國民黨兩種信仰的抉擇。起初他對于加入中國共產黨顯得不以為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時局的推進,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東征和北伐等戰(zhàn)役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的先進性和戰(zhàn)斗性與國民黨軍隊臨陣退縮、戰(zhàn)后邀功的卑劣行徑形成鮮明對比,由此使他產生了對共產黨的敬佩和向往之情,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更是見證了蔣介石對共產黨員的殘酷屠殺,讓楊立青看清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軍閥的真實嘴臉,以此堅定了其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楊立青由最初的玩世不恭、沖動莽撞的青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共產黨人的過程,是在時代大背景下,人物的選擇而促成的。楊立青的成長過程體現的是獨特的個體人物在混亂的歷史時代背景中實現的自我完善與更新,是主體意識的命運抉擇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自覺抗爭。影片對楊立青個人成長過程的書寫是一種在國家和民族歷史命運的宏大敘事下的策略表達,在宏大的歷史語境下真實地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并且由此吸引觀眾真實地感受到當時的歷史情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人物成長經歷導致的選擇的合理性,接受了由楊立青個人成長所傳遞出的歷史主題和意識形態(tài)觀念?!稖嫔!穼伯a黨人英勇行為的歷史以及對其先進性肯定的傾向,借助楊立青這一人物成長不露痕跡地表現出來,在表現傾向性和處理傾向性與藝術性、真實性相互關系方面有高明之處。
劇中塑造的另一個典型人物楊立仁在性格、人生道路和命運抉擇上都與楊立青迥然不同,可以說是一種完全相反的行動模式。楊立仁是家中長子,自幼性格忠厚老實,綿里藏針,胸懷強烈的救國熱情,但其信奉了錯誤的國民黨政權,導致悲劇的命運結局。由于情感性格和人生道路的迥異,楊立青與楊立仁雖然在戰(zhàn)場上沒有直接正面沖突,但兩者在事業(yè)和情感上始終處于一種針鋒相對的較量狀態(tài)。影片塑造楊立青與楊立仁這兩個人物形象正暗示著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相互關系,兩人情同手足,血濃于水,但是卻因信仰不同而最終分道揚鑣、天各一方。楊立仁最后逃往臺灣與家人分離的痛苦以及對祖國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了《滄?!穭〗M渴望海峽兩岸恢復統(tǒng)一的美好愿望。
《滄桑》主要表現了國共兩黨在革命歷史時期的復雜關系,在表現國民黨因其階級局限性而被共產黨所取代的歷史事實時,集中刻畫出以楊立仁為代表的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形象及其身上所流露的悲劇氛圍。歷史的命數并不以個人意識和努力而轉移,在動蕩的革命年代,歷史的洪流無法照顧到每個人的前途和命運,楊立仁最終只身逃往臺灣,楊家最終分隔兩岸,這不得不說是時代巨浪中個人和家族無可奈何的悲劇命運。
關于悲劇藝術性問題的表述集中體現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分別寫給斐·拉薩爾的信中。在馬克思《致斐·拉薩爾》的信中提出了對悲劇的理解以及悲劇的表現方式?!霸谖铱磥恚@就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頁。?!睗鸶瘎〉母丛谟谄渌淼尿T士階級試圖反對現存制度的新形式。以濟金根為代表的騎士貴族階級必須要與廣大農民相結合,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但現實卻是騎士要通過剝削農民方式獲取物質財富,因此騎士和農民之間的利益矛盾無法調和,兩者無法站在同一立場上,由此造成了濟金根的悲劇。在《滄?!分?,以楊立仁為代表的國民黨無法代表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無法聯合和發(fā)動農民共同作戰(zhàn),與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產黨形成鮮明對比,由此形成國民黨必定退出歷史舞臺的悲劇命運。
《滄?!分袑τ跁r代潮流不可逆轉的描述和歷史真實性與藝術真實性相統(tǒng)一的文學實踐,集中表現在楊立仁這一人物刻畫上。楊立仁是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其悲劇根源在于信奉了錯誤的政黨。作為楊家三兄妹中的長兄,其對家庭盡職盡責,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在自己的信仰選擇上信奉三民主義,如同生命一般維護和捍衛(wèi),廉潔奉公,嫉惡如仇,有情有義,但其卻是一個浪漫革命者,無法聯合農民群眾共同作戰(zhàn),無法在根本上解決中華民族面臨的苦難。這一人物性格是矛盾真實的,折射出中國相當一部分男性的性格特征,外表嚴肅,冷絕霸道,不茍言笑,內心卻豐富溫情,寬容孝順,有責任擔當,他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導致了在情感上的挫折與失敗?!稖嫔!凡]有簡單將其刻畫成一個負債累累、圍剿反共、殘酷無情的國民黨反動派形象,而是賦予其對正統(tǒng)和道統(tǒng)的信仰,對“王道”和“國家利益”的追隨和維護。這樣就使其內心在立場和良知之間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他狡詐多疑,對上級的命令堅決執(zhí)行,鐵面無情,甚至在瞿霞的案子上對自己的妹妹也不手軟;另一方面,他又充滿了正義和良知,他敬重瞿恩的人格和氣節(jié),在瞿恩犧牲后,自己內心也痛苦異常。他所信仰的錯誤與自身的正義性格形成反差與對比,無論多努力都無法力挽狂瀾,無法挽救國民黨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最后他追隨自己信奉的“王道”逃往臺灣,與祖國和家庭分隔兩岸。從國共合作直到國民黨內戰(zhàn)失敗,楊立仁從最初的意氣風發(fā)到最后的無可奈何,在楊立仁身上看到的是道路的坎坷與歲月的蹉跎,楊立仁的情感變化及其人生軌跡的變遷象征著國民黨由盛到衰的歷史走向。歷史的齒輪不容逆轉,信仰的錯誤決定了國民黨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決定了其走向衰落失敗的必然命運。影片客觀真實地塑造了楊立仁這一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形象,沒有扭曲也沒有丑化,甚至在情節(jié)安排和處理上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在這一人物身上看到了時代的無可奈何,在歷史的洪流下個人命運的起伏不定,個人的努力無法阻止歷史洪流前進的必然規(guī)律。影片高明之處在于其通過對于個人命運的書寫,折射出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通過劇中人物的情感描摹,讀者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歷史是漫長和抽象的,但放置在個人命運中進行觀照,便可以感受到歷史的真實具體,通過對個人命運的書寫反映出歷史的真實,在人物前途命運的選擇中,揭示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滄桑》這一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成功原因可借助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行分析?!稖嫔!烦晒Φ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典型環(huán)境的再現和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手法純熟,通過對個人命運和家庭關系的書寫和觀照,折射出當時現實生活的真實面貌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使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完美結合,成為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一個成功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