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紅,李江霞
瑜伽作為優(yōu)雅和氣質的代名詞,是廣大群眾熱衷的體育運動。瑜伽能夠促進身體和心靈協(xié)調統(tǒng)一,有利于強身健體、緩解壓力。在不斷迭代的網絡自媒體時代,瑜伽練習者呈現(xiàn)出何種形象?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筆者采用戈夫曼的擬劇論視角探析瑜伽練習者的自我呈現(xiàn),解釋瑜伽在發(fā)展過程出現(xiàn)的過度追求自我呈現(xiàn)現(xiàn)象,為規(guī)范和引導瑜伽的發(fā)展、健身瑜伽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jù)。
自我呈現(xiàn)是指個體調整自己的行為,管理別人對自己的印象[1]的一種自我展示方式。瑜伽作為一種內外兼修的運動項目,對形體和心靈均有重要影響。通過文獻研究、網上搜索可以得知,人們對瑜伽的關注集中于身體功效和練習的身體體驗[2]。對于瑜伽的形象認知大多關于性感、溫柔、優(yōu)雅等特征;受公眾認知的影響,減脂塑形的外在功效和糾正不良體態(tài)的實用價值成為瑜伽練習者自我呈現(xiàn)的主要內容。
博人眼球,滋生炫耀心理。部分練習者過多地把精力放在了課堂上的自我表現(xiàn)和在個人平臺上刷熱點的曬圖展示。很多人練習瑜伽不單純以鍛煉為目的,而是出于炫耀心理,迷戀高難度動作,朋友圈曬出“瑜伽照”渴望得到自律、優(yōu)雅的稱贊。然而事實上,瑜伽照的背后是在充足準備和精心編排之后進行的,掩蓋了真實,與實際存在差距。為了拍出造型優(yōu)美的瑜伽體式照片博取關注度,很多人不顧自身身體素質盲目練習高難度體式,有的甚至為了攀比練習成果,爭強好勝,大強度練習,與瑜伽文化的本質相背離。如在健身瑜伽競賽中的手倒立、孔雀起舞式等倒立動作吸引眾多人關注,但倒立體式的練習要考慮個人身體情況,盲目練習只會增加受傷的風險。
減脂塑形,追求身材優(yōu)美。受瑜伽角色定位的影響和社會對瑜伽形象的期待,“減輕體重”“讓身材苗條”“增強性感”“對異性有吸引力”等成了大家選擇瑜伽的重要目的。鋪天蓋地的瑜伽美照宣傳,各大明星瑜伽打卡,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盲從地加入到健身行列當中。錯誤的練習目的衍生出一系列問題:“今天你瑜伽了嗎?”被“為什么我練習瑜伽還沒瘦”取代,足以見得公眾對瑜伽的認知停留在瘦身塑形的功能上,忽視了瑜伽對心靈的陶冶和療愈作用。
追熱度,盲目跟風,自我呈現(xiàn)過度追求社會認同。新媒體時代到來,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等自媒體方式“曬”出自己的瑜伽狀態(tài),通常以瑜伽體式照、瑜伽練習視頻等方式進行呈現(xiàn),無形中也是對瑜伽的一種宣傳。但部分人以“追熱度”的心理報名練習瑜伽,追求瑜伽表面效果,卻不認真練習體式,并不關注瑜伽的鍛煉身體且愉悅身心的真正作用。
通過瑜伽練習可以提高身體的靈活性、柔韌性和耐受性;瑜伽提倡與自身結合、身體與心靈結合,持久練習可以緩解壓力、提升專注力和客觀冷靜的良好心態(tài)。通過正確練習,可作為輔助性醫(yī)療,治療和預防一些病癥。瑜伽自身擁有獨特的魅力,瑜伽練習有助于身體、心靈和精神上的和諧統(tǒng)一??v觀瑜伽在全世界的傳播,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競賽等技術價值傳播效果遠遠好于其心靈、宗教哲學的文化價值傳播的實際效果[3]。對瑜伽“功能建構”作用的追求,成為現(xiàn)階段我國瑜伽運動的發(fā)展特征[4]。當下瑜伽市場呈現(xiàn)出片面追求瑜伽表面效果,對瑜伽功能認知固化,普遍停留在身體技術方面[5],更傾向于實用和看得見的效果,甚至有人將柔韌性和身材作為瑜伽練習好壞的評判標準[6]。
瑜伽的重點放在了體式練習、減脂塑形、矯正體態(tài)等健身功能上,放棄瑜伽文化的傳承,忽視了瑜伽的文化價值,如辦公室瑜伽、孕產瑜伽、理療瑜伽等針對性較強的瑜伽成為各大瑜伽館的熱門課程,體式教授過程中卻鮮有對瑜伽文化的解讀和傳播。瑜伽的功能只是瑜伽文化的表征作用,深層次的瑜伽文化是一種身心健康的生活藝術。單一地追求瑜伽的功能,過度看重瑜伽運動的功效,短期內可能會促進瑜伽文化的傳播,長此以往,會導致只知瑜伽對身體功效,造成瑜伽文化的缺失,不利于瑜伽運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瑜伽雜技論。瑜伽往往與身體柔軟掛鉤,很多人認為瑜伽只是一種“軟功”。推崇高難度體式帶來的后果時,瑜伽像是一種“雜技”,很多人望瑜伽而卻步。瑜伽被稱為“簡易版體操”訓練,舞王式、全鴿式、孔雀式等體式難度非一般人能及。
瑜伽萬能論。眾多瑜伽館、俱樂部為了擴大宣傳,出于盈利目的,大肆宣稱瑜伽萬能作用,可以完全治愈各類疾病,瑜伽的運動康復效果被無限擴大。瑜伽雖有輔助治療效果,但對于先天性骨骼疾病影響甚微,對于身體的理療和修復是在身體評估后進行。
瑜伽傷害論。搜索瑜伽傷害的文章不勝枚舉。瑜伽傷害論被推上風口,同時由于速成教練對瑜伽知識掌握不全、練習者盲目練習,瑜伽代償、體式超伸導致了一系列“瑜伽病”出現(xiàn)。
以上種種皆是對瑜伽的片面認識。瑜伽作為一種身體練習方式,結合呼吸與冥想,對人身體和心靈均有益處。普通人練習瑜伽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手倒立、起飛式、公雞式等高難度體式應是練習者具有一定的習練水平后的選擇性練習。瑜伽雜技論也反映出社會對瑜伽認知片面以及瑜伽機構和練習者本身推崇高難度體式的錯誤引導;瑜伽萬能論和瑜伽傷害論體現(xiàn)出公眾對瑜伽的認識不足,主要原因來自于公眾對瑜伽的理解不深,實際上也反映出正確的瑜伽文化推廣不足,社會對瑜伽的認識停留在有限的信息范圍。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是20世紀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被稱為社會學著作。戈夫曼將“前臺”“劇本”“劇情”“角色”“表演”等戲劇元素引入社會學中。他認為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互動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表演。每個人就像一名演員。在特定的場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臺上表演給觀眾看[7]。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我們總是盡量控制自己的行為展開期望中希望呈現(xiàn)給觀眾。
“擬劇理論”認為,參與者在特定場合以任何方式影響其他參與者的互動行為都是表演?!扒芭_”和“后臺”是戈夫曼分出來的兩個場域。“前臺”是個體在表演期間有意無意使用的、標準的表達性裝備[8]。每個人在前臺進行表演時都會按照劇本設計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一系列活動,使自身角色滿足社會他人期待和自我期待而為了維護自身在公眾面前的形象所采取的一系列印象管理的措施。
在擬劇理論中,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并且被賦予特定意義的表演場合被稱為“前臺”。表演者在前臺表演時盡量會展現(xiàn)出契合自己和社會對角色期待的一面。后臺是幕后只給特定的人展示的一面,不會展示給前臺觀眾?!扒芭_表演”對于樹立個人形象以及進行印象管理尤為重要。
中國現(xiàn)有網民總數(shù)已達為8.54億人,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 99.1%。網絡普及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傳播媒介的轉型。傳統(tǒng)媒體日益式微,新媒體一路領先,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為瑜伽提供了廣闊的“前臺”展示平臺和機會。由傳統(tǒng)媒體的單向傳播到現(xiàn)在的雙向傳播,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通過發(fā)布內容,展示出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以自媒體平臺為例,自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對于用戶的昵稱并不要求實名制,根據(jù)自己意愿設置昵稱和頭像,是符號化的一種自我呈現(xiàn),最直觀地向“觀眾”呈現(xiàn)自己是怎么樣的人。昵稱和頭像是“前臺”設置的重要內容,自我期待可以由此呈現(xiàn)出來[9]。觀眾可以通過個人昵稱和頭像對用戶進行大致判斷。
基于閱讀積分制的閱讀推廣平臺就是以軟件將閱讀積分進行累計和永久記錄,并以此為基礎對讀者進行獎懲,并對閱讀推廣的效果進行評價。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實踐證明,積分制在激勵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積極性方面發(fā)揮了很好的效用。圖書館按照讀者積分多少對讀者進行獎勵,并給予相應級別的閱讀服務和閱讀管理。目前,國內有部分圖書館試行了閱讀積分制。如:重慶大學圖書館“閱讀達人”、“每月書生”的評比活動,肇慶市圖書館的讀者積分制管理及深圳市圖書館閱讀積分管理等[2]。
無論是屬于大眾傳播的微博、短視頻,還是人際傳播的微信等自媒體,都為瑜伽練習者提供了自我形象展示的平臺。瑜伽練習者在前臺設置時,會進行個人形象展示,通過圖片、文字和視頻內容將自己想要傳遞的內容發(fā)布在自媒體平臺上,通過修飾后進行自我形象展示,塑造所期待的形象并進行維護。頭像和昵稱是瑜伽練習者給予陌生人的第一展示平臺,表達了自己的瑜伽愛好,如熱愛鍛煉、身材優(yōu)美、生活自律。后期交流產生后,日常瑜伽動態(tài)的發(fā)布是自我形象展示的持續(xù)性途徑。實際上每一條瑜伽動態(tài)的發(fā)布均是經過用戶充分考量,修飾包裝后將自身最為滿意的形象展示于他人。
劇本期望指社會規(guī)范對于各種社會角色的限定。擬劇論將社會比做舞臺,每個人都是社會舞臺的演員,“劇作家”就是社會體系。人們在特定場景進行“表演”時,按照社會體系預先寫好的“劇本”進行表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表演者為了給他人留下某種印象而進行的活動就是表演[10]。表演者會按照劇本期望(預想的方式)進行表演,因此在表演前已經對劇本和劇情進行了設置。每個表演者都是按照劇本進行的劇情表演者,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扮演著期待中的角色,表達某種意義。
劇本分為社會規(guī)范內容和個人角色期望兩個方面[11]。在自我呈現(xiàn)時,個人會按照提前設置好的劇本來進行表演。盡管有時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調整表演的方式和呈現(xiàn)狀態(tài),但依然會遵循社會規(guī)范和個人期望。如在國際瑜伽日時,瑜伽練習者們紛紛參與這一“儀式性”活動,除線下參與活動外,還會在各大自媒體曬瑜伽照,發(fā)祝福語。在這一特定情境中,所有瑜伽人會積極參與。盡管有些具有表演性質和刷存在感的性質,但都得到了共同認可,形成了一種集體認同和默契。
受社會對瑜伽形象的影響,瑜伽練習者在進行“表演”時也會為大家留下這種印象而做出一系列活動,如瑜伽練習者的動態(tài)中多為瑜伽打卡、每日瑜伽感悟、體式功效等。在這種“特定的準則”下,每個人都會自覺遵守、維護這種合乎規(guī)范的表演,滿足公眾對瑜伽形象的期待。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中理論的出發(fā)點是“角色”這一概念[12]。他認為表演者根據(jù)社會規(guī)范在表演之前會對自己的“角色”進行事先的設定?,F(xiàn)實社會中,特定情境的“角色”之間要互相配合,從而形成互動,即互動中的社會個體都在進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瑜伽角色的誕生使得公眾面對瑜伽的態(tài)度,理所當然地形成了一種“超前判斷”,理所當然地認為瑜伽練習者身材性感、體態(tài)優(yōu)美,無形中已經對瑜伽練習者形成了一種“偏見”。受公眾對瑜伽情境定義的影響,瑜伽練習者會按照這種既定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誠然,瑜伽確實有改善體態(tài)的功能,但也并非每個瑜伽練習者都擁有令人羨慕的形體。改善體態(tài)只是瑜伽的一種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
我們的各種表演都是有目的的,是被設計出來、呈現(xiàn)給觀眾的一個特定的形象[13]。印象管理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所希望形象的策略,通過一系列互動技巧,維護自己的形象。
印象管理的策略之一是理想化表演。表演者總是通過控制自我呈現(xiàn)的方式給觀眾帶來理想化印象,運用恰當?shù)姆栄b備,使自己的日常表演得以美化和彰顯。如果個體希望自己的表演達到理想標準,就必須拋棄或隱藏與社會公認的價值、規(guī)范、標準不一致的行為,而努力表現(xiàn)出與社會定義的價值準則和規(guī)范相一致的行動。瑜伽練習者在進行前臺表演或者個人展示時,一定會遵循公眾對瑜伽的情境定義,展示較好的身材以及優(yōu)雅的體態(tài),極力掩飾與此不符的行為,呈現(xiàn)理想型自我。
誤解表演。誤解表演是通過有目的的行為控制,在與他人互動中呈現(xiàn)自己的理想狀態(tài),表演者會傳達出與社會事實不符的虛假印象。如一些瑜伽練習者故意在與人交往時透露出自己加強運動的信息,隱瞞自己為了保持身材所做的其他種種努力。
神秘化表演。神秘化是通過限制接觸,與互動者保持距離,營造神秘感,從而讓人產生崇拜心理。簡單概括為通過隱藏后臺以保持社會距離,引起和維持觀眾敬畏的表演。在某些特定情境中,瑜伽練習者前臺表演時已經隱藏僅屬于自己后臺可見的行為,有選擇性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實際上就是一種神秘化表演。
瑜伽練習者給人留下了氣質佳、形象好、身材美的印象,并為之不斷付出努力去維護好該角色定位,實際上也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為他人施加了影響,迫使公眾以該印象來對待自己,期待獲得贊美。一旦發(fā)生窘境,人們會不斷地用校正措施來補償沒能成功避免的窘困局面。當“防衛(wèi)措施”和“保護措施”被用來進行“補救表演”時,構成了用于維護個體在他人面前造成的印象的技巧。一旦出現(xiàn)長期練習瑜伽但身材依然較差的練習者時,她往往會采用“圓滑”的方式,找出理由以解決窘境。
由于表演者嚴格按照劇本進行個人呈現(xiàn),為滿足公眾對瑜伽的定義和瑜伽角色形象定位,瑜伽練習者竭盡全力進行印象管理,前臺展示時隱藏自身與“瑜伽形象”不符的內容,使個人呈現(xiàn)滿足社會價值規(guī)范和公眾對瑜伽的期待。瑜伽練習者要想維護好在觀眾心目中最完美形象,就必須將“舉止”和“外表”盡可能做到一致,尤其要注意體面的“外表”展示。正如表演者可以停止表達,卻沒辦法停止流露,這與瑜伽練習者特別在意外在形象這一現(xiàn)象十分一致。瑜伽練習者極力控制好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前臺表演,給觀眾留下與瑜伽相符的印象。盡管在沒有觀眾時,也就是在隔離觀眾的后臺時,可能與前臺形象有較大差距,因為隔離觀眾是前臺控制的一種措施。一旦在觀眾面前表演時,一定是展現(xiàn)優(yōu)雅積極的形象。
劇本期望產生了自我呈現(xiàn)的需要,前臺表演只是選擇性展示,隱藏了瑜伽練習者的真實情況,角色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單一片面,所以公眾接收到的信息是局限的,自然形成了對瑜伽的錯誤認識和判斷。透過該理論對瑜伽練習者“表演”行為的剖析,能夠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對于瑜伽練習者自我呈現(xiàn)和印象管理的現(xiàn)象,是公眾和個人的情境定義和期待的結果。這些自我形象是處于種種目的被刻意塑造的,給他人呈現(xiàn)的自我也存在表演成分。這就解釋了瑜伽練習者為何表演以及如何表演,瑜伽練習者呈現(xiàn)的異化現(xiàn)象也正是因此而得。
通過前臺設置、劇本、角色和印象管理等方面對瑜伽自我呈現(xiàn)的形式進行完善,瑜伽未來市場更期待瑜伽練習者在前臺表演的呈現(xiàn)與后臺展現(xiàn)的真我相一致,讓瑜伽展示的形象不只是在特定表演中呈現(xiàn),而是真實的流露,展示出瑜伽立體多元化的形象,豐富公眾對瑜伽形象的認知。這就要求練習瑜伽時不止關注瑜伽看到的“實用功能”,要提高對瑜伽的正確認知,消除對瑜伽的“刻板印象”,跳出功能固化的誤區(qū),更增強瑜伽文化對自身的影響,讓瑜伽在外化于行的同時,內化于心。對于政府和社會層面,改善瑜伽呈現(xiàn)的弊端,需要加強瑜伽的引導和傳播,消解瑜伽傳播的異化現(xiàn)象,挖掘瑜伽的深層文化價值,促進瑜伽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讓瑜伽文化走出中國化道路,在中國科學、持續(xù)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