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語言的形成、發(fā)展、衰敗都離不開民族社會的歷史變遷,在除去文獻和考古資料外,語言遺跡為我們對其社會歷史文化進行了解,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本文試對女真社會歷史文化的幾個側面進行初步探索,擬結合有關文獻,開展對女真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以得出女真語言遺跡是女真人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明見證的結論。
關鍵詞:女真;語言遺跡;歷史文化;女真文
《世紀》記載:“晉朝以前,姓奚。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期,無極有七個部分;初唐時,有黑水和蘇某?!八稳苏f女真族原名朱麗珍,在番禺。訛為女真”??梢姡炖镎媸菨h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女真部落之一,最早出現(xiàn)于7世紀。元朝文獻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蒙古語中稱女真為阿勒壇,謂金帝阿勒壇汗,它本是全體女真人的族稱。
女真族,現(xiàn)在稱為滿族,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宿深。漢晉時稱一樓,南北朝稱無極,隋唐稱黑水培,遼代稱女真、女貞?;拘纬擅褡逍螒B(tài)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時?!芭妗边@個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唐初。俗話說:“女真兵滿,無敵”。女真族的出現(xiàn)、發(fā)展和衰敗跨越了多個世紀,研究女真族社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理應受到史學工作者的重視。
一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地區(qū),后來逐漸向中原地區(qū)發(fā)展,逐步形成兼具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獵文化、江海漁撈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特征,在同寒冷的氣候、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斗爭中養(yǎng)成了善騎射、尚勇武的豪放、堅忍、粗獷的民族性格特征和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其中極具獨特民族藝術風格的載歌載舞的薩滿祭祀舞、女真歌謠、即興創(chuàng)作的女真自度本曲和具有北國特色的民俗風情,作為其語言遺跡至今仍有保留,不僅記錄了當時女真重大歷史事跡,還體現(xiàn)了女真族的表演藝術,是女真社會歷史文化中重要的藝術表現(xiàn)載體。
女真歌謠在社會生活中廣泛運用的史實在《金史》、《大金國志》、《三朝北盟會編》等著作中有大量的記載,從多重角度記錄了包括女真民族的生活民俗和歷史事件。
《景祖昭肅皇后唐括氏傳》中記載了唐括氏唱自度歌“解紛””的史實:景祖烏古乃死后的一天,他的皇后多保真領著兒子賅里缽和頗剌淑到邑屯村去,遇到了完顏部第一任國相雅達的兒子桓赧、散達。在喝酒過程中,由于言語紛爭,遂相毆擊,舉刃相向。唐括氏機智地用唱歌的方式和解了這場突然爆發(fā)的決斗。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了女真平民女子行歌于途,自唱求侶戀歌的情景:“女年及笈行歌于途。這首歌也是對家庭背景、女工、容貌的自我敘述,以此來延伸尋找伴侶的意義。”若遇合意者,則迎歸結為夫妻。
《世宗紀》載:金世宗巡視金上京時,“宗室婦女群臣故老以次起舞”,世宗完顏雍即興歌女真本曲,歌頌先祖開創(chuàng)女真基業(yè)的偉績、批判海陵王完顏亮的無道,記述自己的志向作為,與群臣及女真故里親人歌舞唱和,慷慨悲歌,催人淚下,表達了對金源故都的眷戀深情。
這表明女真民謠已成為女真人社交生活和習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在先金時期女真族的文學大都是通過薩滿的祭祀活動流傳下來的口頭文學。
薩滿教作為女真族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突出表現(xiàn)為對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種多神教的表達形式。活動于東北一帶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多信天道,主張萬物有靈,在諸種神靈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齋戒”。還有于月望祭七星的習俗,此為薩滿教產生的由來。金朝政權建立后,薩滿教并沒有消失,而是繼續(xù)在上京傳播。從女真習俗開始,朝天習俗得以傳承,并發(fā)展成為皇帝的儀式,變得更加完整。
徐康宗在“宣和伊絲使節(jié)行程”中在金上京宴會上看到的薩滿舞:“五六個女人,涂著藥粉,漂亮的衣服,站在一百個戲后,每個都有兩個鏡子,鏡子的燈光閃爍著,就像電媽媽在廟里畫的一樣。辛棄疾的《南都錄》中還描寫了回秦兩帝被俘到晉國時薩滿跳著向上帝祈禱的場景:“也有女巫穿制服,畫皇冠,敲鐘鼓,列在前面。言尤不可辯。謝里忽傳》記載了氏族首領派人在殺罪犯之前,巫師詛咒死者的歌謠:“取爾一角指天、一角指地之牛,無名之馬。到了中國人的臉上,后背是白色的尾巴,左右兩翼橫視?!奥曇袅钊穗y過和悲傷,就像“豪利”的聲音一樣。本文記錄了遼代女真人的薩滿活動及其歌詞音樂。
薩滿教的祭祀跳神活動保持著較為原始的說唱形式,即說著唱、唱著說,樂中舞、舞中歌的表演形式,使觀者聞薩滿教鼓樂之響、看舞蹈之形、聽歌唱之聲。薩滿教樂舞歌與女真的樂舞歌互為影響,得以廣泛長久的流傳,而且其中的民歌情調,口語化語言形式,多變的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手法,給人一種樸實粗獷的審美藝術感受。
原生態(tài)的女真音樂體現(xiàn)了這個民族純樸、豪放、剛健、進取的民族精神。原始女真音樂充分展示了女真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和禮儀。女真音樂方便靈活,一個人、兩個人、三五人都可以表演,樂器簡單曲調易學,宋金時已成為淮河以北的流行歌曲。內容多樣,既可以繼承故事,也可以即興創(chuàng)作和表演。女真音樂是晉源文化中最生動、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古代音樂。它有近千年的歷史,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在祭祀、宗教之外,雜劇也在不同程度上也是一種女真社會的歷史文化縮印,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女真人不畏艱險豪邁粗獷的性格和尚武斗狠的雄健氣質、豪放的心態(tài)、寧折不彎的北方民族強悍的性格。
其中,女真作家李直夫(蒲察李五)的《虎頭牌》雜劇,可謂集中反映女真高級軍事將領的生活和家庭關系的女真民族習俗風情劇,多方面地反映了女真習俗:喜圍獵、善騎射、嗜豪飲、以“孽畜成群”為興盛等。
射柳的習俗承傳于契丹,拜天射柳的原始內涵屬于對天、太陽、森林的自然崇拜,不僅競射技,還具有祭祀祈福的功能。這一節(jié)慶的傳入給女真人的騎射文化增加了新的內涵,使原始宗教儀式演變?yōu)轶w育活動,使尚武精神與軍事體育競賽結合起來。
三
晉初,貴族們以女真文化崇拜為基礎,邀請儒生教子。海陵年間,建立了漢帝國理工學院和國子監(jiān)學堂,師宗時期建立了漢國子監(jiān)和地方學府,迅速建立了漢文化的官學教育體系。
伴隨著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利用,女真統(tǒng)治者開始意識到提升本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性,于是創(chuàng)制女真文字,女真文字的創(chuàng)制為女真官學學校的開設做好的準備。在建立女真劇本之后,金政權開始大力推廣其使用。因此,女真劇本被用來翻譯儒家經典并傳播。建立了專門的學校來教授女真人的性格;此外,還對部分官員進行了在職教育;最后,建立了完善的女真官學體系。
而要了解女真官制這一重要的女真社會歷史文化組成部分,還不得不對其由于語詞的真實含義進行研究探討,以前文“一”中的“國相”一詞為例。
《太祖記》載,穆宗初襲位時,命撒改為“國相”,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七月太祖命撒改為“國論勃極烈”,是年九月又改為“國論忽魯勃極烈”,直至天輔五年(公元1121年)閏五月而卒。“大金得勝陀頌碑”建于師宗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是薩迦的官職。女真字的發(fā)音是:“斡·魯”(Oomiru)也被稱為“忽魯”。收國元年九月,所以命撒改為忽魯勃極烈,那是因為撒改是一位統(tǒng)領數(shù)部的官長。
據(jù)《百官志》序:“大臣名叫伯金,分管幾個部門的人叫忽魯。”《大金得勝陀頌碑》·還要有數(shù)處所言及世宗時的“相府”,其女真字碑文的讀音為“古魯·溫·你·背·塞”,“古魯溫”也寫作《國論》,國也;“你”是女真語中的介詞,在漢語中相當于“的”或“之”;“背塞”,是孛堇的復數(shù)型。是以“相府”的本意為“國之眾部長”,也可解釋為“國論眾勃堇”,當時沿襲早期對“國相”一職的習慣稱呼。
女真人的這位所謂國相的“眾部長”,是平時與戰(zhàn)時兼領數(shù)部的首領,能馴服諸部,訟獄得其情,當時有言,“不見國相,事何從絕”。女真諸部大聯(lián)盟奉行的是“一長制”,“眾部長”僅是最高軍政首長的一個輔助而已?!秴问洗呵铩ぶ扉f:“項羽是所有官員中最好的?!比藗儼雅娲舐?lián)盟中的“國之眾部長”,比附為“國相”也具一定的歷史意義。
通過如上對女真社會歷史文化的幾個側面,結合有關文獻,開展了對女真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不難得出如下結論:研究民族語言遺跡,是探索該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充分利用民族語言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相關文獻記載,可以對其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明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娟.金代女真樂舞藝術特征[J].中國民族博覽,2019(03).
[2] 李成.金代女真文化對元雜劇繁榮的影響[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01).
[3] 周喜峰.黑龍江流域各族對滿族形成的影響[J].滿語研究,2019(01):19-20.
[4] 吳桂花.人的精神生活全面發(fā)展的個體價值[J].學術交流,2004(08).
[5] 孫昌偉.從”天下一體”到”中華一體”——金代女真官學教育及科舉制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6] 金啟孮.女真文辭典[M].文物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吳鵬(1972—),女,河南安陽人,館員,本科,研究方向:文物博物系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