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華 王晶晶
(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常德 415000)
《內科護理》是護理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其教學涉及到內科疾病、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內容,其服務對象跨度較大,面對的疾病較為復雜,因此對內科護理人員的要求相對較大,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與熟練的操作技能[1]。傳統的內科護理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出現被動地位,多為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模式,該教學方式下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較低,對知識的吸收率較低,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不顯著。且學生處于該教學方式下對內科護理與技能操作掌握程度不高,實習與工作期間難以快速轉變角色適應護理工作[2]。而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為新引進的教學方式,在內科護理教學中應用注重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中對我系護理大專班的89名學生進行研究,取得顯著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3]。
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間,選取我系護理大專班的89名學生進行研究,并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n=44例)與探究組(n=45例)。兩組學生均為通過高考統招,且均為女性學生,均已在校學習1年,接受過醫(yī)學基礎學科和護理基礎學科的知識。最低年齡為18歲,最高年齡為20歲,平均(18.7±0.8)歲。在入學成績、基礎學科成績、年齡、性別等基礎情況對比上,探究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情況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與探究組學生相同的內科護理教材。對照組學生接受內科護理傳統教學方法,探究組學生的接受行動導向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根據內科護理需求以及教學要求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教學以學生為主,教學方式有①案例分析法行動導向教學:將內科護理的經典案例融入到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案例,發(fā)現其中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并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案例分析傳授相關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等[4]。例如,在“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護理”中,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小組,每組學生數量以5~6名為宜,先為學生布置任務,再采用任務驅動法來引導學生開展學習,任務包括“讓學生觀看視頻并加以討論”“記錄視頻中病人的臨床癥狀與體征”、“總結搶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藥品”、“從擴血管類、強心類、利尿類藥物中選擇一種最適宜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的藥物,并總結出藥物的藥理作用、使用事項與不良反應”[5]。最后,由教師給出具體的案例,大家來共同討論出詳細的護理對策。在整個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嚴格控制時間,每一個任務都需要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愿意積極主動的投入討論過程中,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完成教學內容。②PBL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通過內科護理教學內容的問題進行教學,如何制定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方案,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獨立思考,結合相關例子進行闡述總結,并在教學中通過探討改善學生方案的不足之前,提高學生對相關護理的認識,促進實踐能力的提高。③情境模擬教學:根據內科護理情況制定符合教學與護理的情境,讓學生融入到情境中感受護理工作,如結合癲癇患者發(fā)作情景,讓學生結合相關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開展護理,教師在其中進行引導,針對操作不良或錯誤操作進行糾正,啟發(fā)學生的護理思維,正確認識內科護理。
研究中主要對比兩組學生的內科護理理論知識成績、操作成績以及綜合素質評分。
研究中涉及的數據主要通過SPSS軟件(21.0版本)進行統計分析,計量用(x±s)表示并進行t檢驗,在對比中,數據有差異則表示為P<0.05。
探究組與對照組學生的理論知識成績分別為(91.2±3.8)分、(80.3±4.0)分,對比(t=10.389,P=0.026);操作成績分別為(88.6±3.5)分、(76.3±3.3)分,對比(t=9.756,P=0.028);綜合素質評分分別為(93.5±3.9)分、(81.5±4.1)分,對比(t=11.589,P=0.020)[6]。
傳統的內科護理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學生主動性、積極性較低,且學生代入感較弱,難以快速掌握內科護理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并理論聯系實際。導致學生在工作時候難以快速適應護理工作,影響護理質量。而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通過案例分析、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討論等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并親身感受、自主操作護理技能,教師可根據教學開展普及相關理論知識并促進學生操作技能的鞏固,讓學生通過實踐提高感受護理工作,做好護理準備,增強操作經驗[7]。
學習是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具體行為,具有自主性的特征,而教師充當的角色則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專業(yè)、方法、能力以及社會等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都能有顯著的提高。在傳統的內科護理教學中,往往無法實現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有機結合,無法將學生培養(yǎng)成實用型的人才。行動導向教學法可以對教學活動中的基本過程進行有規(guī)律的探索,以行動導向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主要可以分為:頭腦風暴法、引導法、角色扮演法、展示法等等多種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法目前在世界各國都是一種極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一次強有力的變革。心、手、腦三者合一是行動導向教學法得以實施的基礎,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內科護理教學的應用過程中,需要以內科護理技能為導向,以在內科護理的過程中的真實情況為教學的情境。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就會將自己定位為一名專業(yè)的內科護理的醫(yī)護人員來進行實踐,這樣就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的進行總結和反思,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實踐證實,行動導向教學法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8]。
總的來說,德國的職業(yè)教育一直處于世界上較為領先的地位,而行動導向教學法正是德國的職業(yè)教育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方法之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念是十分先進的。它可以有效的解決目前困擾我國職業(yè)教育界的兩大難題。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被動變?yōu)橹鲃?,使得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得以提高。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注入式、封閉式為主,而行動導向教學法則是以啟發(fā)式和開放式為主。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內科護理》,從而使學生對《內科護理》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
總而言之,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有助于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提高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生溝通能力、操作水準,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做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同時,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在加強學生內科護理操作能力要比傳統教學方法好很多??梢姡凇秲瓤谱o理》教學中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有其可行性、意義性,筆者相信未來隨著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日益的完善,其勢必會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幫助學生培養(yǎng)出更多綜合能力強的優(yōu)秀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