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育人學校初中部,河北廊坊 065000)
語文作文不僅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檢驗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我們進行日常表達和交流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和協(xié)作能力,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能就無法順利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同時也不具備將碎片化信息進行梳理和整合的能力。因此,提高我國當代初中作文教學的成效,對于我國初中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當語文作文能力不斷地提升,就意味著我國學生的認識和悟性也在提升,同時思維也會變得更具邏輯性和嚴密性,就意味著格局和境界在逐漸地擴大。
生活化教學就是指將教學活動更好地回歸于生活環(huán)境中,因為教學活動原本就是來源于人們對生活實踐的感悟,并最終作用于生活為目的的活動,因而能夠不斷地激發(fā)學生更好地將學習并利用所學,參與到各項實際活動中去。因此,生活化教學能夠讓教學的目的和意義變得更加清晰簡單,從而不斷地鼓勵學生去獲得知識并收獲感悟。
生活化教學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教學資源的生活化。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學能夠實現在降低學生對課本教材依賴性的基礎上,實現對各個知識進行靈活地應用。同時,教學資源的生活化,還意味著教師不是唯一的知識提供者,學生也可以通過觀察和發(fā)現等方式,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教學資源,而不一定始終局限在不感興趣的教材上。因此,基于生活化特征的教學資源,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視程度,從而通過開發(fā)生活資源等多種形式獲取感悟,提高對學習的積極主動性[1]。
同時,生活化教學的基本特征還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實踐化。由于生活化教學的本質是最大限度地貼近生活,因此在獲取生活素材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要在眾多的生活細節(jié)和方方面面中,識別和篩選有效的信息,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而這一個過程不僅會逐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興趣,同時學生在主動參與和感受樂趣之后,會對生活的本質有著更加深刻透徹的了解。
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學的基本特征還有教學方法的生活化。這不僅是因為生活化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出入,同時也體現在了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關系和位置的轉變。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和指揮者,而更多的是傾聽者和引導者,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凸顯之后,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且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程度也會逐漸加深。
因此,根據生活化教學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我們不難看出生活化教學是非常容易做到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國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教學工作無法順利展開的時候,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選擇一個更加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方法,可能就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2]。
在學習寫作之前,教師會傳授學生一些寫作技能,例如,各種修辭手法和名言佳句等。而這些原本應該只是作為寫作的輔助工具和手段,卻被過于放大了優(yōu)點和作用。導致很多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不是關心文章情感的表達效果是否理想,而是一味地關注語法、修辭手法或模仿優(yōu)秀作品的寫作框架等,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寫作思維和寫作習慣,同時也會導致學生無法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上寫作,而僅僅是出于想取得好成績等功利性目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現在很多初中生的作文,雖然看似精美且堆砌了很多華麗的辭藻,但是細細地看下來卻是千篇一律和模式化的,并不能夠真實有效地表達出情感來。
同時,很多初中生出于各種心理因素,都會對寫作存在不正確的態(tài)度。一方面表現在學生面對寫作時候的不用心和不專注,即使連最基本的卷面整潔也沒能做到。同時,很多學生因為對寫作抱有很強的抵觸情緒,沒有認識到寫作也是一件需要日積月累和不斷加以訓練才能取得成功的,而是一味地抱怨自己沒有寫作天賦,因此自然也不會在生活和學習中去積極主動地搜集和積累寫作素材,而是一到關鍵時候,就選擇通過模仿優(yōu)秀作品的寫作方式和照搬套路,以期能夠在寫作中依葫蘆畫瓢[3]。
除此之外,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導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總是要求初中學生要做到立意新穎和別樹一幟,但是這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錯誤的一種引導。不僅是因為此時學生尚且年齡比較小,生活閱歷不豐富,生活的環(huán)境大多也都是極其普通的,此時要求學生能夠具有較高的寫作立意,無異于強人所難。同時,這種引導也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非常錯誤的思想,即認為寫作文一定顯得與眾不同才能寫出好的作文,生活上的小事不應該引用到寫作中去,種種錯誤的寫作思想都是語文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學生的。因此,初中學生就會陷入一種逐漸脫離生活實際的錯誤思維方式中,一味地尋找新穎和特殊寫作教材或靈感,卻因為脫離了生活實際,而無法更好地做到真情流露和打動人心。
生活化教學意味著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需要注意從生活小事和生活細節(jié)中獲取靈感和想法,能夠從生活中瑣碎平常的小事中發(fā)現其隱含的生活本質和真理。因為任何形式的創(chuàng)作,都最終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實際,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和感同身受的心[4]。而通過將這些生活經驗進行積累,就能逐漸形成我們進行寫作的素材,而來源于生活的素材能夠更具人情味,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表達出真情實感。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們不斷地積累生活經驗,讓學生們能夠更加地深入到生活中去。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課外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們更好地融入生活實際和自然環(huán)境中,例如,在春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參觀周圍的環(huán)境,并告訴學生們一棵大樹的長成,需要在前期做好扎根工作,才能在后期中更好地蓬勃生長。通過講述大樹的故事,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們是否能夠從中獲得什么啟發(fā),并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以周記的形式寫下來[5]。而在后面的寫作課堂中,語文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記錄和感想也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們能夠從一棵樹的成長聯(lián)想到自己身上,能夠從自然環(huán)境中得到學習和啟發(fā),從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會更加愿意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甚至能夠透過社會現象看到其內在。
同時,生活化教學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來實現。很多學生的作文存在“假、大、空”往往是因為他們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不足所導致的,因此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這個角色中,通過親身實踐進行感受,會比簡單地通過觀察更有效果。例如,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對人物的形象進行深入地描寫,由此幫助讀者進行想象,但是很多學生在刻畫人物的時候,只是通過簡單且刻板的外貌描述,或者語言描述來進行,因此人物的形象非常單薄,讓整篇文章看起來了無生氣。而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加擅于書寫人物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擔任臨時教師的職務進行授課,讓后讓其他的學生進行配合,該學生就能夠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更好地感受到教師這一個職業(yè)的具體心情和工作方式,從而在描寫人物的時候不僅有話可說,同時也能夠通過細節(jié)描寫豐滿人物形象[6]。
初中學生站在寫作的起點,因而往往在寫作思維上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前期的模仿寫作之后,更會養(yǎng)成這種模式化的寫作的習慣。因此,想要順利幫助學生將寫作變成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僅需要幫助學生不斷地積累生活素材,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幫助學生將生活素材順利轉化為寫作素材。
首先,教師在寫作訓練課堂中,需要將該次作文的命題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才能讓學生能夠順利想到自己的親身實踐經驗,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第一階段的寫作訓練。其次,教師需要將上次生活化的作文命題換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再讓學生進行第二階段的寫作,而經歷過第一階段寫作訓練的學生,能夠順利理解作文命題,從而將生活素材以一種更加貼近作文題目的方式進行該應用。
綜上所述,面對我國初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寫作問題,我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且不斷地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從而更好地對癥下藥和引入生活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