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璠
(黑龍江大學 研究生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自2012年開始組建,2012年、2013年分別向重慶市潼南縣輸送3 名和6 名志愿者,2014年、2015年、2016、2017年分別向重慶市潼南區(qū)和涪陵區(qū)輸送6 名和5 名志愿者。 53 名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們秉承“博學慎思,參天盡物”的黑大校訓,將“志存高遠,愛國奉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黑大精神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充分結合,用實際行動踐行“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莊嚴承諾。
研支團的工作內容由最初的基礎支教教學任務,到創(chuàng)建市民學校、 開展夢想課堂、 紅領巾素質拓展基地、遠程教育等創(chuàng)新性志愿服務活動;常規(guī)活動由簡單的節(jié)假日主題活動、日常素質拓展活動,到具有特色的“兩學一做” 學習教育以及參觀紅色景區(qū)學習紅色故事、看望老紅軍等;日常交流學習由傳統(tǒng)的電話郵件交流, 到現(xiàn)在定期開展交流學習活動并充分利用網(wǎng)絡及移動終端,實現(xiàn)實時的工作交流和資源共享。
根據(jù)各服務地需要, 支教教師在所在學校多擔任英語、數(shù)學、語文、思想品德、體育教師,但多數(shù)支教教師承擔非主科的教學任務, 并且不擔任任教班級的班主任教師。 由于多數(shù)支教教師特別是研究生支教團的支教教師剛剛本科畢業(yè),且非師范專業(yè),雖然對支教事業(yè)有很大決心和毅力, 但自身班級管理能力相對專職教師來說相對欠缺, 在支教之初沒有形成自己的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一套教學管理理念與方法。 因此,在面對服務地受教學生時可能存在教育、 溝通經(jīng)驗不足導致的教育結果不盡如人意的情況, 在面對服務地學校時也可能存在上級下達的教學任務完成地差強人意的情況,在面對學生家長,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年紀較大的爺爺奶奶時,也會存在溝通吃力,難以得到家長理解的現(xiàn)狀。
以黑龍江大學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為例,11 名支教老師中,9 人來自黑龍江省,1 人來自吉林省,1 人來自貴州省。大部分成員在赴重慶市支教的過程中,受氣候因素影響較大,且在支教之初,對于服務地重慶方言的理解較為吃力,需要一段適應的時間。一段的適應時間過后,大家可以聽得懂服務地方言,有一部分成員也可以與人們用重慶方言進行簡單的交流。 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主要通過普通話交流,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與班主任教師一起,盡最大的可能帶領學生講標準的普通話,一年的支教結束后,班級大部分學生的普通話都有很大的提升, 幫助學生在今后的求學過程中能夠說比較標準的普通話。
以黑龍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為例,支教教師在教學管理中面臨的困難主要為以下幾點。
(1)自身教學管理經(jīng)驗與能力有待提升。
支教教師本科修讀金融學、工商管理、廣播電視編導、行政管理、生物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tǒng)專業(yè),對于所要教授的科目處于能夠掌握,但需要進一步提升傳授的技巧狀態(tài)。 支教教師在一年的支教服務之前的自我提升以及學校、相關單位組織的崗前培訓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2)支教教師面臨的自然環(huán)境適應方面的困難。
在赴支教地開展支教活動之前,支教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適應服務地自然環(huán)境的事先準備, 但有時受客觀因素影響,適應效果不盡如人意,例如,夏季山區(qū)蚊蟲叮咬嚴重,志愿者的腿部、手臂經(jīng)常布滿蚊蟲叮咬的痕跡;暑期炎熱,解暑設施效果差,容易中暑等。
(3)支教教師面臨相關人文環(huán)境適應的困難。
服務地政府、學校的人們是非常熱情的,盡全力幫助支教教師在服務地的工作與生活,但是,由于人文差異較大, 支教教師需要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這樣或多或少的人文差異。另外,傳統(tǒng)中華文化中的安土重遷思想有時也會讓年齡較小的支教教師們思念家人,產生思鄉(xiāng)情緒。
(4)支教教師初入社會,面臨著角色轉換的問題。
本科畢業(yè)后,支教團隊員經(jīng)過短暫的假期修整后,隨即前往服務地開展支教, 從學生到教師的轉變是一個過程, 需要隨時借鑒經(jīng)驗豐富的專職教師及往屆該服務地支教教師的經(jīng)驗,不斷適應變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服務點都有往屆在此支教的前輩, 支教地的變動也會有時為支教隊員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換提出一定的挑戰(zhàn)。
(1)口頭溝通。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 支教教師的教學管理使用的最主要的溝通方式為口頭溝通,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當面授課的方式, 在課下的交流中采取談心談話的方式的情況比較普遍。
(2)書面溝通。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書面溝通等紙質媒介溝通方式逐漸被電子產品等電子媒介的溝通所取代,但考慮到孩子們的心智尚未成熟, 過多使用電子產品可能會使其有沉迷網(wǎng)絡的風險,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擇優(yōu)選擇了“大手牽小手·信來信往”“潼心信”等書信活動方式,與受助學生定期通信,促進溝通。
(3)非言語溝通。
由于受助學生存在年齡較小、 多為留守兒童的特點, 黑龍江大學的支教教師在日常教學及交流中會注意到諸如眼神、手勢、表情、肢體動作等方面,致力于與每一位受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幫助其健康成長。
(4)電子媒介溝通。
手機、電話手表等移動設備的興起,為支教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我們也要注意到,在小學階段,受助學生擁有手機、電話手表等移動設備的占總體學生的少數(shù), 教師通常需要聯(lián)系其在外打工的父母或在家鄉(xiāng)的爺爺奶奶來溝通,因此,將電子媒介溝通應用于支教教師的教學管理具有一定難度。
(1)個人因素方面。
每名支教教師之間在教學管理中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溝通技巧的差異, 這種差異受支教教師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性格特征、修讀專業(yè)等因素密切相關。 一部分支教老師能夠熟練地掌握與受助學生的溝通技巧,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支教教師在此方面亟待提升。
(2)人際因素方面。
在這一方面,支教教師與受助學生雙方的特征,如年齡、興趣、智力、知識結構等因素,都對支教教師在教學管理中與受助學生的溝通的難易程度產生一定影響。 例如,在年齡差距較大時,支教教師與受助學生間可能存在“代溝”,這種類型溝通的困難程度就會大大加深。
(3)結構因素方面。
支教教師與受助學生在地理位置上的距離, 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上和課下的距離,特別是在課余時間,以重慶市潼南區(qū)壽橋鎮(zhèn)中心小學的學生為例, 一部分學生們居住在鎮(zhèn)街上,距離學校近,支教教師與其進行課下交流比較方便, 但一部分學生居住在所在鄉(xiāng)鎮(zhèn)下屬的村中,距離鎮(zhèn)街較遠,這就能夠體現(xiàn)出支教教師與受助學生溝通中在結構因素方面的障礙。
(4)技術因素方面。
一方面, 支教教師在與受助學生的溝通中主要采用語言溝通方式,必要時也會采用電子媒介進行溝通,語言溝通時, 方言與地域文化的差別成了技術因素方面的障礙之一,另一方面,師生間運用微信、QQ 等移動通信設備為主的電子媒介進行有效溝通是技術因素的另一障礙,這主要表現(xiàn)為:受助學生手機普及度較低,師生間使用手機進行隨時溝通比較困難。
在支教教師與受助學生的溝通中, 提升溝通效果要以提升個人教學水平為基礎。 支教教師多年的學習生活中積累下的知識、價值觀等都是支教教學的前提,甚至是教學內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無論是何等學歷的支教教師,都應在不斷地學習中錘煉自我,提升個人的教學水平。
目前地支教事業(yè)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崗前培訓對于溝通能力的提高存在著重視程度相對較低的現(xiàn)狀。 因此,在對支教教師的崗前培訓中,教育部門除了要重視支教教師個人的教學水平, 還應對其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予以更多的重視, 幫助其在支教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出自身的教學水平,更流暢地與受助學生、學生家長、學校、當?shù)卣归_溝通,從而使支教教師在當?shù)氐闹Ы袒顒邮掳牍Ρ丁?/p>
以2018年重慶市潼南區(qū)西部計劃項目為例,在潼南區(qū)開展支教活動的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 在一年的時間里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但是,支教教師之間交流支教經(jīng)驗受到地理位置、工作安排等因素影響,服務于各鄉(xiāng)鎮(zhèn)的研支團支教教師們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切實有效地溝通交流機制。因此,可以在服務地地區(qū)與其他相關志愿者形成互助小組,定期、定點開展溝通交流會,將與受助學生的成功、失敗溝通經(jīng)驗進行分享,并記錄、留存,以供支教教師本人及未來的支教教師參考。
良好的溝通中,“聽”與“說”同樣至關重要,在探索溝通技巧的時候,需要注意受助學生的信息反饋??梢栽诒3謳熒g的口頭溝通的同時, 探索更加廣闊的溝通渠道,定時收集學生的反饋。 視學學校情況而定,可設置信箱,收集學生的反饋,有條件的服務地也可建立起具有整潔、溫馨等環(huán)境特點的心理工作站,輔之以書籍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設施, 邀請學生為每個學生配置相應教師, 定期到心理工作站進行溝通與反饋,以備支教考試調整與受助學生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