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燕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大量的敘事類文本。雖然學生對敘事類文本比較感興趣,但他們只是關注文本的表象,無法深入文本的內核展開探究。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在情節(jié)梳理、人物剖析、事理發(fā)掘、讀寫訓練中完成閱讀感悟,從而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敘事類文本;核心素養(yǎng);初讀感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1—0015—02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行為,其認知構建有自己的規(guī)律。小學生閱讀能力還不成體系,對閱讀規(guī)律把握也不全面、到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進行積極的引導,以啟動學生的閱讀思維。小學語文教材有不少的敘事類文本。在閱讀這類文本時,學生往往只關注文章的表象。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干預。只有理順課堂構建的路線,才能給學生帶來全新的閱讀感悟,使他們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情節(jié)梳理,形成初讀感知
敘事類文本一般都有曲折的情節(jié),這是學生最為關注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合,抓住寫作線索,通過段意疊加的方式形成初讀感知。
(一)整合線索
敘事類文本閱讀啟動后,學生會很快進入情節(jié)中。學生對文本情節(jié)特別喜歡,這無疑是重要的教學契機。此時,教師要及時把握,給予適當?shù)囊龑?。情?jié)一般由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等幾個階段構成。為理順情節(jié),教師不妨從線索的角度展開引導,讓學生找出文本情節(jié)線索,并以此為閱讀引擎,逐層推進,抵達文本的核心。
敘事類文本的線索一般比較明顯,大多圍繞事件發(fā)展的過程展開敘述。教學時,教師不妨讓學生抓住敘事順序進行梳理。如,教學《去年的樹》一文時,教師提出閱讀任務:“鳥兒尋找去年的樹,這是文本的敘事線索。圍繞這個線索,作者寫了哪幾個環(huán)節(jié)和場景呢?”學生開始閱讀思考,很快就完成了情節(jié)梳理。鳥兒回來之后,看到了樹根;根據(jù)樹根介紹,鳥兒去山谷里問工廠大門,大門告訴它樹被賣到村里;鳥兒繼續(xù)尋找,最后找到了燃燒的燈火,鳥兒為燈火唱歌。從鳥兒追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做人是要講誠信的。教師讓學生根據(jù)寫作線索展開梳理,使學生獲得了全面的閱讀認知。
(二)段意疊加
由于小學生還沒有深度閱讀思考的意識,因此在展開整合閱讀時,教師不妨從段意疊加的角度展開操作。先讓學生總體閱讀文本,然后對每一個段落或者部分進行段意總結,最后將這些段意疊加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閱讀鏈條。段意疊加的操作性強,特別適合中低年級學生運用。從段意歸納到段意疊加整合,是一個完整的閱讀操作過程,能促進學生初讀感知能力的形成。
如,在教學《那一定會很好》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后讓學生歸納段意。教師和學生一起研究劃分段落,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形成完整的閱讀認知。課堂展示時,學生自行歸納段意:“第一部分(1~4自然段)寫種子長成大樹的過程,展示不同時期的愿望;第二部分(5~8自然段)寫大樹變成手推車及其愿望;第三部分(9~10自然段)寫手推車變成了椅子及其愿望;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寫椅子變成了木地板及其感受?!苯處熥寣W生將幾個部分的段意疊加起來,形成了對整個文本的感知。這樣一種簡單的操作方法,能幫助學生理清了閱讀的思路。
二、人物剖析,啟動文學鑒賞
敘事類文本不僅有曲折的情節(jié),而且還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鑒賞人物形象,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形成新的閱讀認知。
(一)典型描寫
敘事類文本大多有比較鮮明的人物形象,這無疑是重要的閱讀資源。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具體分析,是閱讀教學的一個突破點。敘事類文本分為兩種:一種是寫人為主,一種是記事為主。即使是以記事為主的文本,也是通過事件來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對人物形象進行賞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賞析時,教師要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順利進入賞析環(huán)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離不開典型的描寫,如典型的語言、動作和環(huán)境描寫等。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展開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掌握多種描寫方法的鑒賞要領。
鑒賞精彩文段,能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塑造青頭蟋蟀、紅頭蟋蟀兩個形象。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這兩只蟋蟀是好朋友,它們之間很默契。在紅頭蟋蟀陷入絕境時,青頭蟋蟀把它救了出來。請大家找出一些典型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并進行深入分析。看看你能夠從中獲得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找到這樣一段描寫:“這時,青頭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體在牛鼻孔里蹭來蹭去?!⑻?!牛打了一個噴嚏,紅頭隨著一團草一下子給噴了出來?!辈⒎治觯骸扒囝^蟋蟀在牛鼻子里‘蹭來蹭去,這個動作非常經(jīng)典,能將青頭蟋蟀的機靈寫了出來?!?/p>
(二)突出事例
在敘事類文本中,人和事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在進行人物鑒賞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梳理典型事例,使學生獲得鮮活的鑒賞體驗。在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展開示范操作,傳授一些鑒賞的方法,讓學生形成明晰思維方向。
如,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教師給學生提示:“老屋為了給他人提供方便,堅持不倒下去,這當然是非??少F的精神。那老屋怎樣幫助他人呢?請用一個例子加以說明?!睂W生開始深入閱讀文本。有的學生認為:“老屋具有奉獻的精神。小貓被暴風雨襲擊,沒有了藏身之地,老屋接受了小貓的請求,沒有倒下去。這個事例說明,老屋這個形象是值得敬佩的。即使已經(jīng)到了風燭殘年,也要為他人提供服務?!痹陂喿x梳理中,學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這無疑是值得欣慰的。這說明教師的教學引導是卓有成效的。
三、事理發(fā)掘,產(chǎn)生情感共鳴
閱讀敘事類文本,學生會受到一定的觸動,獲得某方面的啟示。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討論,感悟文本的事理,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受到思想的啟迪。
(一)啟動聯(lián)想
挖掘敘事類文本的事理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引導。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相對比較強。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思維特點,從文本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的角度進行延伸,讓學生對場景、人物內心等進行聯(lián)系思考,并明白其中的道理,形成閱讀感知體驗。
學生對童話故事情有獨鐘,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展開教學設計和引導。如,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教師先和學生一起梳理童話情節(jié),然后提出任務:“胡蘿卜先生繼續(xù)往前走,還會遇到什么事情呢?它的這根長胡子還會為人們帶來哪些幫助呢?”學生開始進行深度思考。經(jīng)過思考討論,學生大多有了自己的認知。有的學生說:“胡蘿卜先生會遇到一群孩子在跳繩,但繩子不夠長。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被他們拿來當長繩。孩子們快樂地玩耍?!边@樣的聯(lián)想,將學生的閱讀思維激活,使學生展開拓展性思考,形成了自己的閱讀認知。
(二)互動討論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同的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觀點,這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在閱讀敘事類文本時,教師不妨給學生提供一些討論話題,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觀點碰撞中形成自己的閱讀認知。課堂辯論、集體討論、閱讀對話等,都屬于典型的討論活動。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男问?,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在展開討論時,討論話題是關鍵。如,教學《不會叫的狗》一文,教師提出了討論話題:“這只不會叫的狗,卻學會了雞叫和狐貍叫。這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學生開始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這并不矛盾。不會叫的狗,是不會發(fā)出狗的叫聲,并不是不能叫。它跟雞在一起就學會雞叫,跟狐貍在一起就學會狐貍叫?!币灿械膶W生說:“這不會叫的狗,真是夠實在的。不管合適不合適,它就學人家叫,這當然是很危險的事情,最終差點丟了性命?!苯處煘閷W生提供了討論話題,成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感知。
四、讀寫延伸,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讀與寫是閱讀認知內化的重要手段。在敘事類文本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讀寫訓練,以接軌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一)仿寫續(xù)寫
仿寫和續(xù)寫,都屬于讀寫訓練的基本形式。在具體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讀寫基礎,選擇難度適當?shù)膶懽鲀热?。在教學敘事類文本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展開延伸性思考,對文本的情境和人物的命運做拓展性設計,以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讀是積累,寫是釋放。這也是敘事類文本閱讀的重要途徑。
仿寫是語文實踐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根據(jù)文本內容,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如,教學《掌聲》一文,教師讓學生根據(jù)文本的寫法自行選擇生活中的一個案例展開描寫,特別要突出人物的性格。學生再次深入文本中,對文本的寫法進行整合,并展開仿寫。在課堂展示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互評活動。這樣,將學生讀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學生順利地完成知識的內化。
(二)自由讀寫
展開多種形式的讀寫訓練,需要教師有創(chuàng)新意識,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讀寫訓練機會,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自由讀寫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也是對閱讀認知的內化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提示,讓學生順利進入到讀寫情境中,并逐漸建立讀寫認知體系。
讀寫的形式眾多。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的特點要求,對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到讀寫訓練中。例如,教學《灰雀》一文,在學生閱讀、理解文本后,教師讓學生寫一件童年往事,要突出其積極意義。學生都積極行動起來,很快就完成了任務。教師讓學生在小組之內展示自己的習作,并進行互評。讀寫訓練是語文教學最常見的方法。這里,教師針對學生的認知基礎展開教學活動,成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展開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特別是面對敘事類文本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梳理、人物剖析、事理發(fā)掘、讀寫延伸等角度展開學習探究,并通過閱讀、思考、整合、分析、歸結等,讓學生形成完善的閱讀認知體系,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責編 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