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軍
歷史學習不是簡單地錄入、存取,學生要學會辨別、分析、選取素材,學會獨立地思考,形成批判性的思維品質。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知識經驗,利用學情開展歷史教學,尋求與學生原有認知經驗相沖突的內容,引發(fā)學生質疑,促進學生質疑精神的形成。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考
批判始于質疑,質疑源于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置障礙,讓學生去尋求突破的途徑,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解決矛盾中產生探究的動力。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高中生雖然對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們對深層次問題的理解有所欠缺。教師要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一《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是:日本軍事侵略的進程包括哪些方面?日本為何要侵略中國?日軍在中國淪陷區(qū)是如何進行殖民統(tǒng)治的?你認為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了哪些罪行?筆者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同時,播放音視、視頻資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將學思結合起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引領學生去探索求真,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二、開展對話教學,促進觀點交鋒
對話,不是未作思考的師問生答,而是對話雙方的傾聽、評判,對話雙方不唯師、不唯書,要敢于批判、敢于質疑,形成批判的能力。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人物、事件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別人觀點。在討論中學生組織材料、表達觀點,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時,筆者讓學生說說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小組經過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有的小組認為是成功了,因為它推翻了舊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觀念已深入人心。有的小組認為是失敗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在交流中,有的小組形成辯證的觀點,結果看似成功的,但并未真正改變社會性質,因而又是失敗的。學生在觀點的交鋒、思維的碰撞中學會客觀地分析,能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更深入,從而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中有爭議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完全對立的正方與反方,讓兩方進行辯論。辯論對方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從對方的發(fā)言中尋找漏洞,并抓住這個漏洞反擊對方,這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質疑精神的培養(yǎng)。在辯論前,學生要對辯論題目進行深入分析。在辯論時,學生要羅列自己的觀點,嚴密組織語言,并從傾聽中尋找對方的破綻,從而提升思維品質。
三、引入新穎觀點,探尋歷史真相
情境的創(chuàng)設、活動的選擇都依賴于材料的支撐,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要引入新的材料、融入新的觀點,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吸引學生去接受歷史真相。教材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教師如果囿于教材上的結論,或只從一個角度展示材料,勢必會讓學生產生思維定式。而新材料、新觀點的引入,能與學生所持有的觀點產生沖突,引起思維的碰撞,從而讓學生去大膽質疑、求真,并通過新舊材料、不同觀點的對比形成對歷史問題的評價。新材料、新觀點也是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催化劑”,能點燃學生的批判火花,讓他們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從而探究歷史的真相。
四、適時加以引導,抓住歷史本質
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需要學生具有質疑精神、批判意識,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批判地看待歷史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在人民版選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夜》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針對“希特勒具有杰出的政治軍事才干,他改變了德國的命運,幾乎讓全世界匍匐在自己的腳下,因而值得敬佩”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教師點撥,能清晰地看到希特勒確實有較強的個人能力,但如果這種能力成為一種邪惡的工具,就會使本國人民喪失民主權利淪為炮灰,他國人民也面臨被掠奪與屠殺的命運,因而法西斯專政剝奪了本國人民的民主權、他國人民的生存權。所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教師引導學生辨析歷史人物,幫助學生修正價值觀念,認清“法西斯專政”的本質。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開展對話交流,引入新的材料,適時予以引導,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