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宇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過度重視知識傳授的教學現狀,重視教學中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此,筆者在本文將從情感教育的含義入手,對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實施情感教育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一、情感教育的含義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血有肉、有著獨立思想和獨立情感的個體,這就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能滿足于為學生講解知識,而是要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情感”這個問題進行認真研究。首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理解情感教育的含義。情感教育是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產生積極情感,讓學生在此種情感的驅使下進入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并最終完成教學目標。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情感因素,并盡可能地推動二者實現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情感教育的積極作用。之所以強調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實施情感教育,是因為在以往的授課過程中,有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過于強調和重視知識的生硬灌輸,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這也是導致許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拼盡全力,卻收效甚微的原因。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實施情感教育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施情感教育,需要深入研究道德與法治教材,滲透個人情感,通過情感體驗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蛘?,師生之間進行情感互動,引發(fā)情感共鳴。
1.深入研究道德與法治教材,滲透個人情感。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十分關注學生品質與品德的養(yǎng)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所以,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教材,滲透個人情感。例如,在《成長的節(jié)拍》的教學中,教師通過《中學時代》《學習新天地》《發(fā)現自己》三課的講解,使學生充分發(fā)現、認識并肯定自我,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的快樂和成長的快樂。又如,在“少年有夢”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搭建了自主發(fā)揮的平臺,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夢想以及對未來的設想等,并針對學生對未來的設想,給予學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勵,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心聲被人重視,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加強了對自己的審視,從而不斷發(fā)展個人情感,達到了道德與法治課育人的目的。
2.通過情感體驗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生來說,由于受自身年齡、閱歷、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水平的限制,有些學生通常很難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產生興趣。原因在于,教材中呈現的一些抽象概念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排斥心理,從而導致在道德與法治課堂難以有效投入。而有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做法更是惡化了這一現狀。例如,有些教師在看到學生毫無學習興趣時,倒也樂得清閑,不再費力氣組織教學活動,直接帶領學生在教材上畫“重點”,要求學生按照所畫出的“重點”進行背誦??梢哉f,這種課堂的出現,必然進一步拉大學生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的心理距離。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盡可能地讓自己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例如,教師可以選取近期社會上發(fā)生的熱點事件,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也可以從學生喜歡的影視劇或動漫作品中挖掘和遴選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3.師生之間進行情感互動,引發(fā)情感共鳴。
師生并不是對立的關系,應該是心靈相通、有情感共鳴的。因此,教師不要以說教的面目進行授課,而是要善于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將自己的情感滲透于備課以及課堂之中,以自己的情感來感染學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
新課標指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注重在教學中實現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以便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嚴格遵守新課標的要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以便讓學生實現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