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俊 李 敏
道為世界本源的說法,最早來源于老子。莊子平等思想就是立足于道,以道為思想基礎。首先,道是世界本源,道產(chǎn)生萬物?!洞笞趲煹诹费裕骸胺虻烙星橛行?,無為無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盵1]由此觀之,道,自古有之,非后天派生,且是萬物的本源。莊子看來,萬物本于道,在道的視域中,萬物皆是平等存在。其次,道是萬物的推動力,道決定世界萬物的存在與發(fā)展?!吨庇蔚诙吩唬骸疤觳坏貌桓?;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2]天之高遠、地之遼闊、星漢燦爛、萬物興衰,這都是必然的,這種必然來自于道的力量。道,決定著世間萬物的產(chǎn)生、成長、發(fā)展、消亡。
莊子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質料,氣存在于整個人世間,萬物都是由氣所構成。《至樂第十八》提出:“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盵3]因此,形源自氣,氣聚而成形,氣是世界萬物得以成形的基礎。此外,《知北游(十二章)》也有論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4]氣,是宇宙世界之初態(tài),萬物由氣形成,人也不例外,人之生死受制于氣聚氣散。萬物均由氣形成,為氣化而成之物,萬物同質,因而萬物亦是平等無差的。
莊子曰:“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盵5]“萬物一馬”,體現(xiàn)出物與物的平等,也即客體間的平等。莊子認為,萬物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各有其不同的形態(tài)和特性,因而“不齊”,但這并不影響物之間的平等。萬物發(fā)展正是一個由“不齊”到“齊”的過程,有“不齊”之現(xiàn)實,才有“齊”之可能。莊子通過“觀”,認識到萬物之差異,從而把握住萬物之統(tǒng)一,最終從自然本根強調了萬物之平等。首先,“以物觀之”?!耙晕镉^之,自貴而相賤。”[6]也就是說,從事物看,它們是自我尊貴而相互卑賤,每一事物都有其自身屬性,從而差別存在。只有認識和把握物的差別,肯定差異存在,萬物才能周而復始、運轉自由。其次,“以道觀之”?!耙缘烙^之,物無貴賤?!盵7]就是說,從道來看,事物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萬物并無差異,也無明確的界限,外在之差異性就寓于內在之同一性。此外,在莊子看來,“萬物一馬”還外延到“大小”“有無”。首先,他提出“小大之辯”,強調了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其次,莊子論及“有無”,認為“有”“無”亦是相對存在的,萬物以“道”為根而生長,并無明確的分別,“有”可以化為“無”,“無”可生成“有”。
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盵8]“物我為一”,反映出人與物的平等,也即主客體間的平等。莊子認為,人可以與萬物合二為一,可以“天地一體”。當人與萬物融為一體時,自然消除了彼此之間的差異與隔閡,達到平等?!洱R物論第二》提出:“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盵9]人和萬物既相互傷害又相互依存,因此是處于對立統(tǒng)一中,而人與萬物是一個有機整體,二者協(xié)調運行。然而,要達到合一,必須要“無己”,在“無己”狀態(tài)下,對自我進行解構,消除人與萬物之界限,使人成為全新的自己,即“真人”。此時,人才能與萬物為伴、與天地為友。正如《在宥第十一》所述:“大同而無己……睹無者,天地之友?!盵10]
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群體,在群體中,自我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就不可避免會產(chǎn)生諸多問題。在人我關系上,既有相互的聯(lián)系和依附,又有社會地位等的高低貴賤。莊子認為,應該摒棄以貴賤為標準的判定標準,尋求人我之間的平等自由?!兜鲁浞谖濉分?,莊子有這樣的論述:“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chǎn)同師于伯昏無人。子產(chǎn)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zhí)政而不違,子齊執(zhí)政乎?’”[11]文中子產(chǎn)認為,申徒嘉與自己地位不等,不能同席而坐,這恰恰是莊子所反對的。莊子認為,人我之間不應該有貴賤等級之分,他又以申徒嘉之口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盵12]在莊子那里,不論從事什么行業(yè),地位多高,終歸只是一種生存方式的體現(xiàn),他完全不放在眼里。他認為,應該消除社會群體中的等級和貴賤,摒棄不自由的束縛,回歸本真,回歸自然,從平等最終實現(xiàn)“逍遙”。
政治平等,也是莊子平等思想的重要內容。政治構建與國家治理一直是莊子關注的問題。首先,莊子在《德充符》中,用申徒嘉和子產(chǎn)的爭論來表現(xiàn)他的政治平等思想。通過二人對同席的爭論,體現(xiàn)出莊子對封建禮制的批評,對社會等級秩序的不滿。封建等級制度是當時社會不平等的主要原因,莊子通過與等級制度的抗衡,促使一定平等文化氛圍的形成。其次,“有待”與“無待”。關于“有待”與“無待”,大多學者多從精神層面探討,但筆者認為它也有著政治平等層面的意味。前文已經(jīng)說過,莊子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在封建社會里,人們必然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必然有所待?!坝写北闶乔f子對封建制度對人的自由平等的束縛的表達,并以“有待”直指封建上層建筑。此外,面對政治上的“有待”,莊子有所反叛,尋求“無待”的超脫。雖說是頭腦里的臆想,但卻有著極大的思想價值。最后,莊子主張無君思想?!吨翗返谑恕分姓f道:“無君于上,無臣于下?!盵13]莊子認為,平等思想和無君思想是相伴相生的,君臣貴賤是不平等的根源。只有通過將人從封建等級制度的窠臼中解脫,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使人獲得獨立與自由,才能最終建立一個無君的平等社會。
莊子平等思想蘊含著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占有極高的地位,對中華文化的繁榮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文明長河中一抹燦爛的星輝。然而,當歷史發(fā)展到今天,莊子平等思想并未隨著歷史的推進而黯淡,反而愈發(fā)煥發(fā)生機,以其強大的適用性,為當前社會建設和國家治理提供有效的借鑒。
首先,生態(tài)平等。當前世界,生態(tài)問題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關鍵性問題,如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脆弱、災害頻發(fā)以及動植物瀕危等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嚴重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平衡。因此,人類不得不進行反思,尋求答案。莊子平等思想主張“物我平等”,要求消除人與自然的隔閡,倡導人與自然合一,和諧相處。我國順應時代,充分發(fā)揚了莊子“物我平等”思想,提出“五位一體”理念,主張維護生態(tài)平衡與發(fā)展,打造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生態(tài)文明。其次,社會平等。社會是一個復雜的集合,當前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相互交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尤其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造成人與人在經(jīng)濟方面的不平等,呈現(xiàn)出貧富差距過大的現(xiàn)狀。莊子平等思想提倡“人我平等”,主張摒棄等級貴賤,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我國很好地發(fā)展了莊子這一思想,提出“共同富?!崩碚?,倡導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發(fā)展的紅利和成果,推動全民實現(xiàn)全面小康,消除貧富差距,共享平等。最后,政治平等。莊子主張政治平等,消除禮教制度的壓迫。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必然主張人民的平等權利。當前,提倡公平正義,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完善法律制度促進公正平等。在我國,人民享有最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社會公平和諧,莊子的平等思想得以實現(xiàn),其價值也得到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