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娟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微課的出現(xiàn)代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程形式,微課能滿足學生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的需要。微課的應用為高師學前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對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補充傳統(tǒng)課程教學課程中線上課程的缺失,可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高效交流,提高教學效率。高師學前教育教師必須加強對微課的應用研究,以提升微課與當前高師學前教育課程的結合度。
傳統(tǒng)的高師學前教育課程采取教師在課堂講授的模式,對多媒體的使用較少,學生通過課本知識進行學習,課堂形式單一、枯燥。微課則強調充分利用移動設備和多媒體資源,設計出視聽一體化的微課課程,學生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對課本內容進行學習,強化刺激,并實現(xiàn)對知識的主動性吸收。此外,在高師學前教育微課課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二者需要共同參與到課程設計與實踐中,學生是微課制作的主體,成為課程知識內容的提供者和表現(xiàn)形式建議的提出者。高師學前教育的學生通過對微課的使用,滿足了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的需求,提高了課程學習的便捷性。學生在趣味化、精簡化的微課課程中具有較高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可實現(xiàn)在線交流、在線測試與反饋等,可激發(fā)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微課對課程設計要求較高,教師在設計微課時需要充分把握教學內容,選取有代表性的幼兒園教育實例,突出課程重難點,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微課的制作水平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知識技能水平,在獲得微課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教師間應注重交流,分享有效的教學資源和全新的教學理念,促進彼此間的共同發(fā)展進步。教師在使用微課形式進行教學時,需要注重教學效果的反饋,構建微課課程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信息時代的來臨為教師提供了微課建設的良好契機,教師間的不斷交流是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革新已成為必然趨勢,教師應在教學課程中增加微課比重,不斷提高微課教學質量,創(chuàng)設高效的高師學前教育新課堂。
高師學前教育微課內容應注重與課本知識的結合度,選取專業(yè)度較高的課本內容,確保學生通過微課學習獲得更為專業(yè)的學前教育知識與教育技能。在微課中要沿襲傳統(tǒng)高師學前教育課程的基本特點,注重對學生基本的專業(yè)理論的灌輸與彈唱畫跳等基本專業(yè)特長的培養(yǎng)。在制作微課課程時可添加有針對性的教學實例,提高學生對學前教育的實踐認知。
微課時長較短,需要高度精簡課本內容,并將抽象的課本內容轉化為形象度較高的視頻或音頻內容,微課可將涉及到幼兒心理發(fā)展等抽象內容通過采用多媒體的表現(xiàn)手法形象的表現(xiàn)出來。趣味化形式是微課課程的主要特點,通過采取不同的媒體制作方式可獲得不同的呈現(xiàn)效果,微課主要的媒體制作方式包括情景拍攝型、屏幕錄制型和混合型三種。不同的媒體制作方式適用于不同的課程教學活動,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講授型、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型及探究實踐型三種,在使用微課進行教學時,要首先確定教學模式,進而選取合適的微課制作和呈現(xiàn)方式,提高微課與課程模式的結合度。
對傳統(tǒng)的高師學前教育課程形式進行改革是信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高師學前教學課程轉型需要面向學習者、教學者和管理者三方,確保課程建設主體多元化,以全面推動微課在高師學前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成效。微課強調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與交互性學習,基于此,管理者與管理者、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可實現(xiàn)交互性交流與學習,這些主題之間也可實現(xiàn)交叉性的交互學習,促進不同教學思想與學習思想間的交流,以得出更加合理化的微課教學新模式,不斷促進高師學前教育微課課程應用的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的提升。
微課相較于傳統(tǒng)的高師學前教育課程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可構建體驗化場景。高師學前教育課程中有涉及幼兒園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課程內容,這一教學內容與實踐聯(lián)系較強,教師可在微課課程制作中增添對幼兒園場景及幼兒園教研室的模擬,提高學生的課程體驗感。微課還可實現(xiàn)對場景的變換,通過使用多個場景,增強學生實踐,最終實現(xiàn)“理實一體化”。
1.選題設計
每一個微課內容都行要選取相應的專題,選題是微課設計的關鍵步驟,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實現(xiàn)學習者自主選題。微課選題首先要以學科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為主,以傳遞學科中的重點理論知識內容,針對課本重點和難點內容,在錄制微課時應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對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缺乏理解與掌握,不便于開展自主學習,教師通過錄制微課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該內容模塊中的關鍵知識,學生通過教師的梳理可掌握課本知識中的新概念和易混點等。其次,微課選題應側重于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這是微課獲得支持和關注的前提。教師要在選取前和學生進行溝通,尋找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學生要積極進行反饋,幫助教師制作出質量上乘、內容新穎的微課課程。
2.腳本設計
微課的腳本設計強調的是在完成微課主題的選定和微課制作方式的選定之后,可進行微課具體實施方案與技巧的細致設計,對微課與課本內容及媒體素材進行組織和整合,將微課中教師和學生的講解點進行細化,呈現(xiàn)出微課腳本,便于微課課程的制作,同時確保制作質量。
腳本設計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形式:一是課堂講授型微課的腳本設計。講授型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講解部分,此微課課程的制作要將教師作為微課主體,錄制時使用專業(yè)的錄像機和錄播教室,呈現(xiàn)出教師對某一知識點的細致講解。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微課錄制中,也應注意互動型課堂的呈現(xiàn),增添微課趣味性;二是探究實踐型微課的腳本設計。探究實踐型的微課適用于探究實踐型的學前教育課堂模式,該類微課的目標定位、內容選取、腳本撰寫及拍攝剪輯均需要各個學習小組的參與,從設計到實施要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并創(chuàng)新性的進行微課課程的制作。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完成微課課程的學習;三是內容演示型微課的腳本設計。內容型演示的微課適用于引導型或啟發(fā)型的課堂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知識點來源、設計思路、教學目標等內容。教師在內容演示型微課里屬于配角,主要呈現(xiàn)的是PPT、電子黑板等展現(xiàn)課本內容等背景,教師可在旁進行內容講解。內容展示型微課對畫面構思要求較高,需要借助不同的處理效果提高學生對微課畫面的關注度,同時通過添加適當?shù)囊魳?,幫助改善微課效果。
在教授《學前教育原理》這一課程時,教師需要對課程基本性質、定位、結構等進行簡單介紹,同時需要對自己的教學目標、計劃、內容及課程考核要求進行介紹,此時可制作微課,在微課中將上述內容呈現(xiàn)出來。學習者通過對微課的學習可掌握教師的課程介紹意圖,并對該課程形成良好的興趣基礎。利用微課進行課程介紹可大大節(jié)省教學時間,提升課程介紹效率。
微課的設置應針對不同的章節(jié)進行,體現(xiàn)微課教學與課本知識內容的高度結合。在微課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和突出課本內容重難點,并對教學技能進行重點剖析,可使用案例教學形式,并分組討論,深入探究課本內容。在完成微課的課上學習之后,要重視課下學習中的微課的使用,幫助學生對課上內容進行鞏固,夯實基本知識技能。微課在課下學習中主要應用在以下方面:一是制作重點、難點內容講解微課,并將微課傳入云平臺,學生可通過網(wǎng)絡平臺對課本內容進行反復學習;二是利用微課將課后章節(jié)小結制作出來,幫助學生梳理課堂內容,便于學生復習;三是制作出對課堂內容進行測試的微課,通過測試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四是利用微課布置課后作業(yè),學生的課后作業(yè)也可制作成微課形式,充分激發(fā)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與學習,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微課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強調的是高師學前教育課程的實踐性,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搭建教與學的實踐場景,促進學生對學前教育的了解及基本幼兒教育技能的掌握。
微課的應用在教學全過程中均有體現(xiàn),學生的課外學習是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增強微課與課外知識拓展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可顯著提升學生課外知識拓展水平。教師可通過構建網(wǎng)絡云平臺,為學前教育課程提供可隨時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并將微課內容上傳到云平臺中,供學生們進行課外學習。網(wǎng)絡云平臺的構建為教師、學生提供了高效在線交流平臺,學生可在網(wǎng)絡云平臺上和相關學術研究者進行直接交流,是更新自我知識體系與思想觀念的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