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寧夏職業(yè)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網絡語言文化是借助網絡媒介而改革傳統(tǒng)語言文化形成的一種變體。網絡語言文化的研究是從語言學開始,逐漸演變成為了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均有涉及的熱門對象,表明網絡語言文化具有強列的滲透性和跨領域的功能。我們研究的高職校園文化本身就是文化研究類別中的分支,新形勢下,如何使網絡語言文化服務于校園文化,趨利避害,融合發(fā)展,是個值得我們好好探討的問題。
1.網絡語言文化的虛構特征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回環(huán)性有相互交叉的痛點
網絡語言文化從誕生起就帶有虛擬化的標簽,它是信息交流方式的重大變革的連鎖反應。表面上看,網絡語言文化的介入喚醒了高職學生的主體意識,但當網絡語言文化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進入高職校園后,可能造成高職學生對主流意識的認同感的削弱,導致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偏差,甚至背離。高職校園文化是一個現實——精神——現實的回環(huán)過程,并且這種回環(huán)是在不斷更新的,這與網絡世界語言文化的虛擬性和相對單向接受有明顯的不同。所以,當網絡語言文化一旦進入校園文化的范疇,其虛構特征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校園文化的回環(huán)中精神到現實的實踐指導過程,造成兩者之間相互交叉的痛點,如果引導不當就會把校園文化引向虛無縹緲方向,最終使其無法落地。
2.網絡語言文化的演進方式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具有明顯的差異
網絡語言文化是因網絡而生,網絡母體包容性使得網絡語言文化帶有與生俱來的自由化的基因。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和發(fā)展是受限于高職教育理念、教育目標、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需求,以及受地域和環(huán)境因素等影響。無論如何,不能單單依靠網絡來賦予它不加約束的育人功能,它更需要校園主體的親力親為和設身處地的傳承,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們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
3.網絡語言文化的標簽化特征與高職校園文化社會化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
首先,網絡語言文化的開放性和高職校園文化的相對封閉性相斥。網絡語言文化是功利性明顯的“快餐”文化體系,而校園文化建設是非功利性的長期工程,它需要春風化雨般的長時間積淀和不斷積累凝練升華,所以校園文化相較于網絡語言文化來說具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其次,網絡語言文化的娛樂性與高職校園文化的正面嚴肅性相斥。在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網絡語言文化呈現出許多“泛娛樂化”的特性,這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正向傳輸、主流引導大相徑庭。再者,網絡語言文化跨領域衍生特征與高職校園文化的綜合性是不同意義的概念。如今的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在普通的校園文化的基礎上更多地融入職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等形成一個社會化文化綜合體,而網絡語言文化則是更廣泛意義上的不同文化地交互碰撞形成的衍生體,它甚至超出了文化的范疇,顯示了人和物的不同時空的存在和狀態(tài)。所以,高職校園文化特點與網絡語言文化的特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它們之間具有天然的矛盾。
1.堅定政治方向,保持思想統(tǒng)一,是二者融合發(fā)展的前提
互聯網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凡是有互聯網的地方就避免不了網絡語言文化的影響。高職校園文化為了減少網絡語言文化強制滲透后的負面影響,與其退避三舍后避無可避,不如因勢利導,借鑒優(yōu)勢,順勢發(fā)展。首先是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有正確的目標引領。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滯后的內陸民族地區(qū),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問題更是首當其沖。習近平在2017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所以,寧夏職業(yè)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建設,深刻把握這一內涵要求,明確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tǒng)領,在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將產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職業(yè)文化融入高職教育,帶入高職校園,深入高職課堂,形成獨具特色的先進校園文化。其次,高職校園文化是青年學生思想文化碰撞和匯聚的主要渠道,民族地區(qū)的高職院校,容易受復雜的國內外局勢的干擾,更應該有的放矢,批判吸收網絡語言文化的健康先進思想。網絡語言文化的借鑒和使用應當以擴大學生視野、增長見識、排解情緒等為出發(fā)點,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目標,把網絡語言文化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以及校園文化的要求結合,形成共向共行的合力,才能讓校園文化在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學校凝聚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及服務地方經濟、增進民族團結方面等起到積極作用。
2.發(fā)揮載體作用,形成品牌推動,是二者融合發(fā)展的關鍵
高職校園文化要借助網絡語言文化來促進建設,就應該重視借鑒使用優(yōu)秀的網絡文化載體,讓校園文化與網絡語言文化的正面內容形成交集。“應積極創(chuàng)建網絡文化載體,將和諧網絡文化的內涵與精髓貫穿并融入到制成的文化產品中,使民眾在網絡娛樂消費時悄無聲息地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滲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實境遇下,在“互聯網+”的文化熱門產業(yè)中,高職校園文化首先應選擇接收具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網絡文化產品,積極宣傳和使用互聯網上傳統(tǒng)文化、經典文化、紅色文化等優(yōu)秀文化內容,融合創(chuàng)新,推動發(fā)展。比如,寧夏職業(yè)技術學院注重以重大紀念活動、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載體,融合校園文化并將其轉化成網絡文藝精品和網絡品牌文化。2018年學校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微電影《那一刻》,主動將校園文化育人實踐轉變?yōu)榫W絡數字化作品,形成新型的校園文化成果,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廣泛關注和熱烈響應。未來,高職院校還可以以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等為載體,形成更為豐富多彩的結合體,將更多體現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等增加高職校園網絡文化的基因,讓兩者完美結合。其次,破除校園內的師生文化二元體系壁壘,將企業(yè)文化、職業(yè)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增加互通,形成獨樹一幟的高職多元化特色校園文化。如寧夏職業(yè)技術學院通過舉辦“大國工匠進校園”、“博士團進校園”、“勞模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讓學生在面對面傾聽、交流中,切身感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卓爾不凡的“工匠精神”,并將這樣的活動通過多種網絡信息化手段向全區(qū)乃至全國進行宣傳推廣,在更大范圍內營造了勞動光榮、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校園文化在這些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得到推動和發(fā)展。
3.變革交流方式,重視媒體對接,是二者融合發(fā)展的手段
當今時代是一個多種媒介形態(tài)并存的時代,媒體間的融合已經由一種趨勢發(fā)展成為必然。比如在我們網絡問卷調查過程中發(fā)現,有51.18%的學生使用手機完成填寫,有48.82%的學生是通過微信社交平臺完成填寫,手機微信平臺在校園媒體交流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作為承擔著高校輿論引導、思想教育、文化建設等重要職能的校園媒體,必須要積極調整媒介發(fā)展策略,適應社會發(fā)展。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應充分借鑒網絡語言文化發(fā)展的媒介,主動變革交流方式,重視媒體對接,大膽嘗試通過網絡方式建立學校官方論壇、博客圈、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利用博客、BBS和 QQ 等網絡輻射載體,在師生之間以及在學校和外界之間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針對新時代教師和學生的特點,專門開辟個性化博客、特色化的論壇、微信公眾號和 QQ空間人人通等網絡陣地,在其平臺上設立發(fā)布各類正面內容的信息板塊、設立網絡化的學術和思想交流的場所,設立幫助師生解決各類問題的交流營地等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事實上也只有我們因勢利導,網絡語言文化才有更多的機會與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合力。
4.擴大開放特征,增強自我管理,是二者融合發(fā)展的動力
高職校園文化相較于本科院校,容易接受更多的新理念、新信息,這有助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的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使得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更高程度的自主特征。所以,高職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更趨向于互動性、開放性、平等性,這與網絡語言文化的開放性、平等性有相互契合的地方。高職學生存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個性,是主體個性化的體現,他們不僅是網絡中信息資源的消費者,而且同時也是信息資源的生產者。因此,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給予高職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擴大學生的參與面,讓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如面向本校廣大學生開放的公眾號、微博、QQ群等網絡平臺的管理和維護,寧夏職業(yè)技術學院大膽讓學生自我管理,讓他們自我辨別、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學校把握正確的方向,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從而達到網絡語言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這樣,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網絡語言文化氛圍形成了共享,每個學生因校園文化的網絡化建設而開拓了視野,提升了創(chuàng)造力;反之,網絡語言文化也因高職校園文化的正確引導而為我所用,健康規(guī)范,客觀上也更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快速發(fā)展。
總之,網絡語言文化的優(yōu)勢和弊端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借鑒網絡語言文化的優(yōu)勢,讓它在新的網絡環(huán)境中煥發(fā)出嶄新的活力,如果特色化的高職校園文化建立起來,就能為未來高職院校建成特色鮮明獨樹一幟的優(yōu)質高職院校形成強大的內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