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 謝海軍
摘要:對行政權力的輿論監(jiān)督是否有效,關系到法治政府建設和國家現代民主建設。本文在深入探討社會制約權力的理論基礎上,對這一獨特理論視角下的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進行研究,從社會制約和輿論監(jiān)督關聯的公民制約、新聞媒體制約、網絡制約等三大維度,分析當前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社會制約權力理論的視角提出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的優(yōu)化路徑,即:發(fā)揮公民參與制約的作用,規(guī)避網絡議程設置的負面效果,轉變角色、表達民意、增強新聞媒體的制約力量。
關鍵詞:社會制約;輿論監(jiān)督;行政權力;網絡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6-0101-03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社會制約權力理論視角下的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問題,是在當今黨和國家依法治國戰(zhàn)略部署的積極號召之下提出的,旨在找出社會權力制約與輿論監(jiān)督的關聯維度,并從這些關聯維度中的不足之處分析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存在的問題與成因,然后再根據此維度對社會制約視角下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的對策進行探析。中國在經濟高速發(fā)展之時,出現了很多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問題,行政權力的運行,也帶來了很多的社會矛盾。基于這一問題,在社會制約的視角下主要探討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的有效對策,有利于達到有效監(jiān)督的目的。事實證明,輿論監(jiān)督確是制約官員和預防腐敗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從社會制約理論與輿論監(jiān)督關聯度中分析可知其自身也有許多的問題,使得公民對輿論監(jiān)督相關的言論問題、民主問題都處于似是而非的迷茫之中。國家行政權力必須要受到來自社會的制約,不受制約的行政權力必將出現偏離或異化??v觀中外歷史發(fā)展軌跡,都足以證明社會制約權力的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將在這樣的背景下來探索社會制約視角下的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問題研究。
二、社會制約理論與輿論監(jiān)督關聯度分析
(一)社會制約權力理論
縱觀歷史,權力制約理論大多是沿著“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道德制約權力”這種主線路徑進行思考的,而“社會制約權力”的思考路徑卻很少得到重視。達爾以托克維爾的理論[1]229為起點,前所未有地重視多元社會制約公共權力的作用??梢詮娜齻€方面來理解達爾的社會制約權力理論內容。第一,對“社會”的理解。達爾的“社會制約權力中”的“社會”通常指的是“市民社會”,傾向于將市民社會認為是一種自治團體的社會組織,這種自治性的社會組織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來制約權力,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第二,社會為何能夠制約。達爾指出,從傳統的農業(yè)社會到現代工業(yè)社會,政治資源配置在不斷的分散,盡管這種分散化不是平等的,但至少政治資源不再屬于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個封閉的群體,資源配置分散就會帶來權力主體的多元和分散[2]。第三,社會如何制約。達爾指出如果政治中發(fā)生公開的沖突,如果反方的力量過大,那么代表國家權威的正方就會對反方群體給予寬容,因為如果對反方群體實施強制手段的話,會付出巨大控制成本,但如果反過來代表政府的正方力量強大時,政府就加強控制力度。正是通過社會力量的反復較量才能使權力產生一種平衡,公共權力得到了有效的制約。
達爾的社會制約權力理論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在于,它突破了權力制約的政治學范式,把權力制約的視角擴大到社會領域,在我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中,政府和執(zhí)政黨在國家發(fā)展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現代公民,為現代民主政治建設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使權力能夠置于監(jiān)督之下。
(二)社會制約與輿論監(jiān)督關聯的三大維度
通過對社會制約權力理論進行詳細的分析,根據社會制約權力的手段及輿論監(jiān)督的工具,可以得出公民制約、新聞媒體制約、網絡制約等三大關聯維度的邏輯關系。從兩者手段和工具的內容來看,社會制約與輿論監(jiān)督有很強的關聯度。首先從兩者主體上看,社會制約的主體包括公民個人和各類社會組織;輿論監(jiān)督的主體具有唯一性是公民,由此總結出社會制約與輿論監(jiān)督的公民制約維度。其次從兩者監(jiān)督制約方式上看,社會制約主要采用輿論的制約方式,主要包括新聞媒體和網絡制約;輿論監(jiān)督主要采用新聞媒體、網絡的方式進行監(jiān)督,由此總結出兩大關聯維度,網絡制約維度和新聞媒體制約維度,并且這三大維度之間也有著相互聯系的邏輯關系。
互聯網—公民—新聞媒體的邏輯都圍繞著行政權力制約形成,當一個事件出現時則會與公民之間形成互動,在公民自覺性的驅使下,會在各個網絡平臺發(fā)表自己對于此事的觀點,從而形成輿論圈,當這個輿論圈達到膨脹時,就會被新聞媒體捕捉到,對其進行曝光、刊登從而達到監(jiān)督制約的作用。
三、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本文根據如上三大維度邏輯圖為基礎,以湖北省S市的某個輿論事件為例,通過解讀S市的輿論監(jiān)督實踐運行狀況,并結合以上三大維度中的不足來分析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一)公民參與制約的“民意”程度不高
就如湖北省S市的毒氣泄漏事故被本公司隱瞞,使受傷的工人得不到補償,受害人民意無法真正體現。
從公民的參與能力來看,由于城鄉(xiāng)差距,偏遠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永遠比不上都市居民,有的人甚至對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未知的,政治參與能力極低;從公民參與空間來看,我國區(qū)域發(fā)展極不平衡,東部較中、西部地區(qū)發(fā)達,整體上東部公民的參與力度高于中、西部地區(qū);從公民參與的條件來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公民比發(fā)展落后地區(qū)的公民參與條件優(yōu)越,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新聞媒體來參與政治活動。另外,民意程度不高就是因為民意參與調查度低,網絡本身具有隱匿性的特點,它會把那些不是網民的公民及他們的觀點隱匿起來,這樣的網民“就掩蓋了”非網民的“民意”,沒有對民意參與做深入的調查,致使民意程度不高。
(二)網絡擴散制約的負面影響
S市一開始對于傷亡人數的謊報,錯誤地引導人們認為此次的事故傷亡較小。但謊報如果被揭露后,就會立馬引起人們熱切的關注,會被登上網上頭條,瞬間被網民瘋轉,然而信息擴散得快就意味著它消失得也快,如果又出現一起吸引眼球的重大事件,人們的目光會被瞬間轉移,上一起事件就會被人們擱置腦后。在網絡擴散制約的議程設置困境下,一個事件不會在人們意識中停留太長時間,很快就會下一個“議程”代替,那么人們還沒有進行深刻的反思,又會被帶入到另外一個“議程”的輿論之中。
網絡擴散的過程中會從一個有序到無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環(huán)演化過程,其結局無法預測,也就是說控制不了網絡輿論的影響面,如果沒有一個很好輿論導向,網絡擴散就會產生不良的“蝴蝶效應”。[3]互聯網某些網站的管理者有時候為了提高該網站的點擊率,獲得觀眾的關注,就會虛假或夸大標題的設置,再遇到文化程度不同的網絡公眾,理性意識不強,甚至難辨信息真假,那么網絡的議程設置就給公眾們指引了錯誤的導向,甚至會冤枉了某些社會組織,使這一社會組織的信任度遭受危機。
(三)新聞媒體監(jiān)督制約的局限作用
S市地方企業(yè)隱瞞毒氣泄漏中毒事件,而且事情敗露后更是謊報傷亡人數,他們不愿接受社會上的輿論壓力和隨之而來的利益損失和名譽損失,所以該部門及其相關部門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結成利益同盟,以利益同盟來共同抵抗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從而形成地方保護或部門保護,這成了新聞媒體監(jiān)督的一大難題。
四、社會制約視角下行政權力輿論監(jiān)督的優(yōu)化路徑
在我國,“輿論監(jiān)督”的提法早就出現在黨的工作報告中,是我黨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有效的方式,也是建立行政權力監(jiān)督和制約機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發(fā)揮公民參與制約的有效作用
1.引導公民參與監(jiān)督機制,充分體現民意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存在著地區(qū)差異和城鄉(xiāng)差距,這就導致了公民之間會存在利益失衡。由于網民并不能完全等同公民,中國網民的分布呈現地區(qū)差異和年齡差異,因而網絡輿論存在固有的缺陷,即代表性問題。鑒于以上問題,必須擴大公民參與監(jiān)督的范圍,充分體現參與的民意,可以由政府來加以引導,廣泛地吸收民意,聽取那些比較成熟的、生活閱歷豐富的、生活在底層人群的意見。由于技術條件和經濟基礎的因素,他們很少參與到輿論監(jiān)督上來,如果把參與監(jiān)督主題的范圍擴展到他們,會更能體現出民意,更能實現行政權力的有效制約,使權力的執(zhí)行更多地為人民謀福利。
2.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充分表達民意
在公民參與制約維度上,培養(yǎng)公民的自愿者精神需要公民都積極主動的參與輿論監(jiān)督,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政府,二是公民自身。
從政府方面來講,政府可以提供相應的服務來激發(fā)公民的參與積極性。比如通過電視網絡進行輿論監(jiān)督宣傳,讓人民認識到自己是輿論監(jiān)督的主體,可以通過輿論監(jiān)督來充分表達民意。政府還可以專門建立一個民意表達平臺,鼓勵公民對政府的各種看法觀點進行表達,政府對公民表達的舉動也要給予表揚以資鼓勵。從公民自身來說,公民要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多了解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達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就算這言論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但至少培養(yǎng)了這方面的能力,日積月累,這些能力會發(fā)揮它的用武之地。
(二)規(guī)避網絡議程設置的負面效果
1.加強網民的自我約束力,自覺抵制謠言
網絡的擴散性,會使有的網民難免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去辨別真?zhèn)?,充當了謠言的傳播者和擴散者。謠言的傳播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危害和人身危害,對此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和檢察院頒布了一些法文條例,如果這一誹謗信息在網上點擊瀏覽達到5000次以上,或被轉載500次以上,就屬于刑法中界定的情節(jié)嚴重屬性,構成誹謗罪而獲得相應的懲處。因此對網絡謠言的制裁是有法律依據的,但是最終還是要靠網民加強自我約束力,提高自身辨別真?zhèn)蔚哪芰Γ瑥脑搭^上抵制謠言的散播,有效規(guī)避網絡制約的議程設置困境。
2.網絡領袖要正確引導網絡輿論
互聯網風靡全球的時代,每一個網絡用戶都可能成為表達意見的主體,網絡成為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但是真正傳達給政府信息是網絡領袖們,不管是微博上的意見領袖,還是某些網站的管理領袖,總之他們的輿論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微博中的信息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意見領袖首先要進行把關,將錯誤和不客觀的消息篩選和過濾掉,才能保證在信息的二次傳播過程中,保證其“粉絲”能夠獲得真實的信息。以反腐信息為例,只有意見領袖以及其認真的態(tài)度和負責任的言行正確引導反腐輿論,才能使得“微博反腐”[4]的進程加速、方向準確,才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在以后的信息傳播過程中其言論才能更有說服力和信服力。
(三)轉換角色,表達民意,增強新聞媒體制約力度
1.轉變角色,從“把關人”轉向“引路人”
新聞媒體屬于傳統的監(jiān)管模式,作為政府的代言人,要積極地引導社會輿論的方向。應該作為一個“引路人”,敢于進行真實報道,更多地表達民意。
2.與各部門協調互動,完善新聞媒體監(jiān)督體系
在公民參與的舉措上,新聞媒體應多收集民意,整合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要求,規(guī)避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沖突和矛盾。除此之外新聞媒體更要與政府各行政部門,司法部門、立法部門進行溝通,當遇到一些司法案件時,可以尋求幫助和咨詢,這樣達到媒體和政府雙管齊下,共同監(jiān)督促進,不僅有利于新聞媒體監(jiān)督的完善,更有利于提高新聞媒體的專業(yè)性,以最終達到進行有效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M].商務印書館,2003.
[2]吳昌華.羅伯特·達爾多元民主思想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
[3]黃東平.“碎片化”環(huán)境中網絡輿論的形成及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1(14).
[4]孫杰.新聞媒體要介入事故調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