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姿峰, 羅瑜琳
(湖南省兒童醫(yī)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間歇性外斜視是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約占外斜視的80%, 且兒童的患病率在所有外斜視患者中最高[1]。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有時正位,有時外斜視,在疲勞狀態(tài)下或注意力不集中時看遠處出現外斜視問題更明顯[2]。間歇性外斜視的視功能是在發(fā)育和丟失中交替進行的[3], 由于調節(jié)集合功能逐步衰弱,導致代償能力喪失,最終變?yōu)楹愣ㄐ酝庑币昜4]。該病不僅影響患兒的生存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更會破壞雙眼的視功能[5], 對于斜視度較小、伴調節(jié)性集合和調節(jié)比值高的患兒可采取非手術治療[6]。目前,臨床對間歇性外斜視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據研究[7]報道間歇性外斜視矯正手術的成功率為30%~80%。中文版斜視兒童生存質量量表(Child-IXTQ)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已被相關研究驗證,且在臨床廣泛應用[8]。本研究探討了間歇性外斜視矯正手術對患兒視功能的改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9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設為觀察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5~16歲,平均(11.23±2.10)歲。納入標準: ① 符合間歇性外斜視的診斷標準,且未經手術治療; ② 水平斜視度大于20△, 垂直斜視度小于5△; ③ 單眼矯正后視力≥0.5; ④ 智商發(fā)育正常,無聽、說等障礙。排除標準: ① 患有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疾病等; ② 有眼外肌手術史。另選取同期在本院眼科進行健康體檢的60例兒童設為對照組,視功能均正常。
采取中文版Child-IXTQ量表評估2組兒童的生存質量,問題答案分為總會(0分)、時常(25分)、偶爾(50分)、幾乎不(75分)、從不(100分)5個選項,得分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好。觀察組于術前1 d和術后3個月采用中文版斜視兒童生存質量量表(Child-IXTQ)對患兒進行評分,對照組于體檢時評分,觀察并比較2組的Child-IXTQ總評分以及社會心理評分、視功能評分。
對照組兒童的Child-IXTQ總評分以及社會心理評分、視功能評分均高于觀察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兒的Child-IXTQ總評分以及社會心理評分、視功能評分均高于術前1 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兒矯正術后3個月的Child-IXTQ總評分以及社會心理評分、視功能評分仍低于對照組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n時點Child-IXTQ總評分社會心理評分視功能評分對照組60體檢時92.41±11.6795.73±9.6385.85±12.75觀察組60術前1 d78.62±15.75?82.57±14.42?70.78±15.32?觀察組60術后3個月84.08±43.65?#88.25±51.95?#75.74±14.84?#
Child-IXTQ: 斜視兒童生存質量量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與本組術前1 d比較, #P<0.05。
間歇性外斜視不但會影響患兒的容貌,還會造成視功能障礙,打擊患兒自信心,引發(fā)焦慮、社交困難等問題,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9]。研究[10]顯示,與既往臨床觀察指標比較,生存質量更能有效反映患兒的感受。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yī)療模式的改善,生存質量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疾病患者身體機能、心理健康方面的評估[11-12]。目前,臨床對常見眼科疾病(如青光眼、白內障)患兒生存質量的研究較多,但針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的研究相對缺乏[13]。據調查[14]顯示,2011年中文版Child-IXTQ已被證實有較好的可信度及可行性,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與視功能正常兒童對比的結果表明患兒的生存質量明顯較低。
本研究對比了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與視功能正常兒童的生存質量,結果顯示,間歇性外斜視患兒的視功能和心理會一定程度影響其生存質量,其中眼位調整和畏光對患兒的影響較大,而社會交往影響較小。畏光是間歇性外斜視患兒的主要癥狀之一,通常最早引起父母注意,也是其選擇就診的主要原因,但關于強光下不得不閉一眼的發(fā)病機制目前仍不明[15]。研究[16]認為,強光能破壞融合造成外斜視,目的是避免復視,患兒在強光下必須閉一眼,標志著雙眼視功能的惡化。
眼位調整與出現斜視的頻率相關,控制力的強弱體現在斜視的出現頻率[17]。當患兒控制力較高,病情輕微時不易察覺,但隨著時間推移,患兒進入學齡期后負擔加重,斜視問題也越來越重,度數逐漸增高,控制力逐漸減弱,將嚴重影響其生活和學習[18]。本研究采用中文版Child-IXTQ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術前1 d和術后3個月的生存質量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患兒術后生存質量顯著提高。此外,視功能正常的對照組兒童和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術后的評分比較,顯示患兒評分依舊低于正常兒童,表明矯正手術雖可以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但依舊無法使患兒恢復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