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波 徐文中
1) 鄭州頤和醫(yī)院神經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2)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顱腦腫瘤是外科重點關注問題,發(fā)病年齡及發(fā)病人群廣泛,手術是其主要手段[1-2]。顯微外科手術是基于現(xiàn)代先進技術發(fā)展而來,該手術切口小,創(chuàng)傷輕,會減輕患者既往傳統(tǒng)手術帶來的痛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較快恢復[3-4]。研究顯示,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腦腫瘤時,手術應根據(jù)患者腫瘤位置確定手術入路[5-6]。本文就對顱腦腫瘤患者采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根據(jù)腫瘤位置選擇不同入路,其效果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2015-01—2016-01在鄭州頤和醫(yī)院神經外科及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顱腦腫瘤患者75例臨床資料,患者經X線、B超、CT、MRI等診斷,確診為顱腦腫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視力模糊、頭痛等,部分患者應腫瘤壓迫而表現(xiàn)為癲癇(圖1);患者精神功能、認知功能正常,未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粺o哺乳期、妊娠期女性;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院倫理會對本次研究審核通過。本組患者中男48例,女27例,年齡(47.1±12.5)歲?;颊吣[瘤類型包括腦橋小腦角腫瘤21例,小腦腫瘤18例,巖斜區(qū)腫瘤11例,顱前窩底腫瘤9例,丘腦-基底節(jié)區(qū)部腫瘤8例,第三腦室前部腫瘤5例,鞍區(qū)部腫瘤3例。
1.2手術方法腦橋小腦角部腫瘤患者21例手術經乙狀竇后入路,全切除術患者20例,次全切除術患者1例;小腦腫瘤患者18例作枕下旁正中切口,腫瘤側切開皮膚作直切口6~8 cm,于顱骨做骨窗3 cm×3 cm,小腦皮層電凝切開,經手術后入路全切除術;巖斜區(qū)腫瘤患者11例經乙狀竇前入路,行改良后開展切除術。于巖上竇下方和乙狀竇前作弧形切口,切開1.2~1.6 cm硬膜。入路選擇巖谷后與小腦幕下,抬起小腦,準確切開蛛網膜,腦脊液引流,在腦塌陷后暴露腫瘤后切除,其中10例患者行手術全切除術,1例患者行次全切除術;顱前窩底腫瘤患者9例,于右額眉作切開入路,均行全切除術;丘腦-基底節(jié)區(qū)部腫瘤患者8例,于腫瘤側作弧形切口,打開骨窗后行皮質切口,牽離腦組織,充分暴露腫瘤位置后切除,7例患者行手術全切除術,1例患者行手術次全切除術;第三腦室前部腫瘤患者5例,于腦中部作弧形切口,而后縱裂入路,打開顱骨作骨窗4 cm×2 cm,牽離腦葉,充分暴露腫瘤位置后行切除術,6例患者作腫瘤全切除術,1例患者作腫瘤次全切除術。
鞍區(qū)部腫瘤患者3例,經額下入路,抬起額葉,撕開外側裂池蛛網膜,腦脊液引流后,充分暴露腫瘤,3例患者經全切除術。
1.3評價指標(1)用簡易健康量表(SF-36)[7]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予以評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功能、心理功能四個維度,每個維度100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2)評估不同入路患者腫瘤切除效果[8]:Ⅰ級切除:患者腫瘤及黏連的硬膜組織、顱骨結構等均給予切除;Ⅱ級切除:患者腫瘤全部切除,黏連黏膜給予電灼(圖2);Ⅲ級切除:患者腫瘤切除術后仍然存有少許腫瘤結構。切除有效率=(Ⅰ級切除+Ⅱ級切除)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使用獨立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本組患者腫瘤切除效果不同腫瘤手術患者的腫瘤切除效果見表1,本組患者整體為腫瘤切除有效率為91.0%,其中以鞍區(qū)部腫瘤、顱前窩底腫瘤切除有效率最高,均為100%。
2.2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比較患者術后3個月、6個月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功能、心理功能較術前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患者手術前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患者術后頭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癲癇等癥狀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并發(fā)癥患者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僅1例患者切口感染,經及時處理后痊愈。
表1 不同腫瘤手術患者的腫瘤切除效果 [n(%)]
表2 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術前比較,*P<0.05
表3 患者手術前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n(%)]
注:與術前比較,*P<0.05
圖1 根據(jù)病灶和致癇灶確定手術入路Figure 1 Determining the surgical approach based on lesions and epileptogenic focus
顱腦腫瘤患者臨床表現(xiàn)多不明顯,臨床診斷困難[9-10]。在顱腦腫瘤確診后,手術是其主要手段,傳統(tǒng)手術能充分暴露腫瘤部位,在直視下切除腫瘤[11]。但傳統(tǒng)手術切口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痊愈時間長,使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并發(fā)癥增加[12-13]。顯微外科手術的應用,安全性、有效性經大量研究得以證實,對患者術后癥狀改善、預后及生活質量影響的報道也日益增多[14-15]。
在對顱腦腫瘤患者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時,為了提高患者手術效果,減少不必要的損傷,需根據(jù)患者腫瘤位置確定手術入路,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手術入路方式的確定,對減輕患者術中損傷,及時發(fā)現(xiàn)腫瘤,明確腫瘤位置[16-17],采取針對性切除方法起到積極促進意義。本研究中對75例顱腦腫瘤患者采取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術前根據(jù)患者腫瘤位置,經不同入路手術治療,患者術后3個月、6個月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功能、心理功能較術前明顯改善,患者術后頭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癲癇等癥狀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對顱腦腫瘤患者行不同入路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明顯減輕了患者因疾病造成的不適癥狀,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臨床應用價值高。另外對顱腦腫瘤患者采取顯微外科不同入路手術方法,患者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僅1例患者切口感染,經及時處理后痊愈。結果說明,顯微外科不同入路手術方法安全性高,不會增加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利于患者術后更好恢復。
對顱腦腫瘤患者行顯微外科不同入路手術方法治療,根據(jù)顱腦腫瘤的不同位置行不同的手術入路方法進行切除,無需特意擴大手術切口進行腫瘤切除[18-19],減輕患者術后創(chuàng)傷,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進而促進患者術后更好恢復。通過顯微外科不同入路手術方法,利于患者術后預后效果的改善,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增強患者術后機體恢復能力及生活質量。顯微外科手術的應用,更好結合外科手術及先進的顯微外科手術,在有效切除顱腦腫瘤的同時,減輕術中對顱腦組織的損傷[20-21],安全性高。顯微外科手術通過顯微鏡清楚觀察到患者腫瘤組織,并能觀察到顱內細小組織,實施精細手術[23-24],減少不必要手術創(chuàng)傷,以此控制術中感染的發(fā)生,提高患者術后恢復安全性。通過顯微鏡,仔細清楚辨認患者顱腦內微血管和神經[25],術后密切監(jiān)護,給予必要抗感染治療,能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成功率[26-28]。在實施顯微外科不同入路手術方法時,需在術前明確患者顱腦腫瘤位置,積極運用各影像學技術,選擇技術嫻熟、操作水平高、經驗豐富的手術醫(yī)師,嚴格遵循無菌手術操作,術中注意避開重要的微血管和神經,避免對其他組織神經造成負面影響[29-30]??偠灾鶕?jù)患者顱腦腫瘤位置采取相應入路,能改善患者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價值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并可作為治療顱腦腫瘤患者的首選方案。
圖2 患者復查結果Figure 2 Patient review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