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新宇
1927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郊區(qū)創(chuàng)辦了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曉莊師范時就提出了五個學生培養(yǎng)的目標:康健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美育也是在其中之一。就音樂學科而言陶行知先生認為音樂是大眾心靈的呼聲,每一位公民的心中都有一顆音樂的火種,就像聶耳筆下的《義勇軍進行曲》反映的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奮起反抗的大眾呼聲,先生最愛的是戰(zhàn)斗的音樂。1936年陶行知在名族危亡之際寫下了《大眾歌曲與大眾唱團歌》??箲?zhàn)勝利后,他主張民主教育,強調把音樂作為教育的手段,并且要求音樂教育要從孩子抓起。而在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音樂教育被賦予更多的使命:培養(yǎng)學生完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對于學生今后的人生之路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國家而言,教育就是培養(yǎng)合格高素質的公民的過程,那么音樂教育就要在這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013年4月習近平同志在給清華大學的賀信中指出: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的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從而使人們更好的認識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人類的美好未來。而黨的18大也把“立德樹人”寫入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習近平同志也在和北師大師生座談時強調: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立德即為健康的世界觀,樹人即為健康的人生觀,這樣的人才才是我們國家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
音樂應該強調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觀是人對于這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人生觀是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對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由于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地位、層次、受教育的程度、認知的能力以及價值取向的不同,存在各不相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在網絡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孩子們比任何時候更能接觸到一些垃圾信息,影像制品,頹廢音樂等,造成學生三觀顛覆,鑒別欣賞能力的缺失,從意識形態(tài)上改變了名成年人對于世界觀,人生觀的健康發(fā)展。一些留守兒童的犯罪問題,可以說和這些不無關系。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音樂中特別的反映出人和自然的密切關系和感悟,“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蔽覀儑乙蔡貏e的重視音樂治國安邦的功能,可謂靡靡之音亡國之音也,健康向上的音樂令人振奮,催人向上。那么在我們的農村音樂教學中尤其要強化音樂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可從下面入手:
一、在音樂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對于自然的關注
進一步了解人和自然的關系,在作品中的教唱,音樂的欣賞中讓學生從課本中回歸自然世界,了解各國的風土人情,讓學生的心靈接受美好世界的蕩滌,養(yǎng)成對自然,對人文的關注和熱愛。例如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八年級下冊《樂鳴江河》、《亞非拉掠影》這兩個章節(jié)中,教唱氣勢磅礴的,贊美母親河長江的優(yōu)秀歌曲《長江之歌》,奔騰不息的江水哺育著華夏文明,江河的神韻包含著中國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崇高精神,讓學生們領略江河大地音樂文化的風采的同時又從音樂中感受民族的神韻和自豪,感受美的熏陶和啟迪,在《亞非拉掠影》章節(jié),那些與華夏同輝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劃船曲》,《櫻花》等曲目讓學生感受其音樂風格和魅力,激起學生探索相關文化,拓展音樂文化的視野,和對世界的認識,對于學生健康世界觀的養(yǎng)成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對于社會的關注
音樂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音樂作品本身表達的既是人對于社會的考量和思索,以及對于社會現狀的反映。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這首交響作品直觀的反映了發(fā)生在法國和俄國之間的那場戰(zhàn)爭。從戰(zhàn)爭主題的出現,戰(zhàn)爭烏云的籠罩,以《馬賽曲》為法軍主題的強大,到后來俄國軍民樂觀的主題的出現,法軍的虛弱,都細致的描寫了整個戰(zhàn)爭的進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狀。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所在的社會,正是中國民族內憂外患,積弱積貧的年代,1935年到1940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幾百首抗戰(zhàn)的歌曲,像《黃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國民族對于這個社會的吶喊,是一首高亢的戰(zhàn)歌,以及大眾對于社會現狀的怒吼,救國救亡的呼聲。
三、在音樂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體的心理品質和行為傾向,符合社會成員公認的標準。人格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德育教育及其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音樂教育則是非常好的抓手和切入點,培養(yǎng)學校尊重社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按社會規(guī)范做事。在鄉(xiāng)村學校中,留守兒童問題很多,而義務教育階段又是學生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值得我們在鄉(xiāng)村音樂教學中重視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引導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江蘇鳳凰兒童出版社九年級下冊《感恩的心》這一章節(jié)中,《感謝你》《母親,我愛你》等歌曲讓學生明白怎么和同學相處,和家人互愛,人格教育,春風化雨,潛移默化,讓我們的孩子重情義,尊師長,懂禮貌,利社會。
綜述,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我們現在正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中國夢,教育夢。我們偉大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離不開教育。在鄉(xiāng)村教育中,我們不能忽視音樂教育對于人格的滋養(yǎng),讓我們農村的孩子沐浴在音樂的海洋中,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讓我們的音樂課堂成為夢想放飛的殿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東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