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 要:人們把老師比作紅燭,照亮別人而把自己燃燒。人們把老師比作園丁,培育桃李開遍天涯海角??墒?,身為教師的我們,給自己的評價怎樣呢?
關(guān)鍵詞:老師;幸福;生日快樂
在2005年CCTV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中有這樣一位郵遞員讓我十分感動。他的頒獎詞這樣寫道:“他樸實得像一塊石頭,一個人一匹馬,一段世界郵政史上的傳奇,他過灘涉水,越嶺翻山,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飛雪傳心,路的盡頭還有路,山的那邊還是山,近鄰尚得百里遠,世上最親郵遞員?!惫陋毷撬畹囊环N常態(tài),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正是在這樣平凡的工作中,他表現(xiàn)出堅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強烈的敬業(yè)精神。他就是20年行走在馬班郵路上,成為世界郵遞員楷模的王順友。他就像一面鏡子,讓許多職業(yè)人在扣問自己的職業(yè)觀,反思自己追求的所謂的“職業(yè)幸福感”,特別是作為美名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的教師的我們。我們自問:教師,你幸福嗎?
記得那年那天,天高云淡,秋高氣爽。從初二(5)班的教室里突然傳來了“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這是怎么回事?讓我來告訴你吧!
說起這事,還得從那年的教師節(jié)說起。那天,同學們熱情洋溢地在班級舉行了慶祝教師節(jié)活動,真是好不熱鬧。待活動結(jié)束時,一女同學問我:“老師,你什么時候過生日???”我問:“你問這個干什么?”我以為同學們想借老師開心,打聽一點老師的秘密,不會有什么事。于是,我就如實告訴她說:“9月16日?!睅滋爝^去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在9月16日這天早上,我一來到班級,就聽到了同學們對我說:“老師,祝您生日快樂!”一聲聲的祝賀,讓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那天上課,同學們聽得好像特別認真,師生配合得是那樣默契,我覺得我的心情是少有的舒暢。上午轉(zhuǎn)眼就過去了。下午當我一來到學校,就聽見班級里面的學生在喊:“老師來了”。我沒有直接進入班級,而是先進了辦公室。剛把隨身帶的東西放下,叢子林同學就來到辦公室喊我說:“李老師,你到班級來一下,咱們班出了點事。”這話讓我心跳加快了,我三步并作兩步走,直奔向班級。等我走到班級門口時,發(fā)現(xiàn)里面有兩名男生站在門的兩側(cè),沒等我仔細觀察教室里的情況,就迅速地拉開了門,這時,站在門兩側(cè)的男生,將手中的準備好的社花噴撒過來,那一時刻,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彩紙如飛舞的七彩蝴蝶,飄落到我的身上,我仿佛置身于一個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中。再看看全班同學,他們將桌椅整齊地擺在教室的兩側(cè),面帶笑容地站在那里。教室中間擺著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是一個點燃了蠟燭的生日蛋糕,上面寫著“老師,生日快樂”??粗案馍嫌媚逃椭谱龅幕ǘ?,就如孩子們張張可愛的笑臉。此時的我激動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時,幾個女同學把我拉到了椅子上坐下,讓我許個愿,隨后,同學們和我一起吹蠟燭,這時全班同學一齊拍手高唱《生日快樂歌》。還沒等我平靜一下心情,同學們又拿出了一個生日禮物,禮物的包裝是那樣的精美。孩子們說:“老師,我們知道你咽炎,總是咳嗽,所以我們給您買了一個擴音器,這樣以后您在給我們講課,就不用扯著嗓子說話了。您喜歡嗎?”看著孩子們像體貼家長一樣體貼老師,我高興得眼中噙滿了激動的淚水。連聲說:“謝謝同學們,謝謝孩子們!我很喜歡這個禮物”。王雨辰同學又急著拉起我的手說:“老師,你看看咱們班的黑板?!蔽乙豢?,上面寫著:“祝老師生日快樂,祝老師工作順利,祝老師永遠年輕,祝老師萬事如意!”黑板上裝飾得比教師節(jié)還漂亮。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9月16日啊,這是我度過的最快樂,讓我最幸福的一個生日。從學生身上,讓我體味到:這不是孩子們用心在回報老師,感恩老師嗎?之后,我和孩子們一起分享著美味的生日蛋糕,珍藏起了這個特殊的生日禮物,我要作為永久的紀念。
夜深了,當我收拾起我的書本時,遙望深邃的夜空,我的耳邊又響起《生日快樂歌》……
教師這一職業(yè)是辛苦的,班主任老師就更辛苦了。但是當我親身享受到學生對我所做的這一切時,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的快樂與幸福。路很長,似乎沒有終點,我們背著行囊,在不停地跋涉。盡管我們知道這樣很累,也確實感到了很累,但我們必須繼續(xù)行走下去——在育人的征途上。一路上,我們還不停地把尋找到的珍寶——快樂和幸福,裝進行囊。我們深深地懂得,沒有辛苦的付出,哪有收獲的幸福,行囊里的東西漸漸有些多了,該扔掉什么了,反正幸福是不能丟掉的,那就把煩惱扔了吧。
有一天,我們老了,退休了,圍坐在綠蔭下的石桌旁,斟一杯老酒,沏一壺濃茶,從心愛的行囊里小心地取出那一路裝入的幸?!⒆觽兊墓适潞妥8?,慢慢地、久久地品味著……
參考文獻:
[1]馬家莉.做教師,我很幸福[J].中國教師,2017(1).
[2]馬夢璐.做你的老師,我很幸福[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3(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