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教育建設得如火如荼,我校根據智慧教育的理論及現有的智慧教育實踐,在我校建設了智慧課堂。但是在智慧課堂的設計中,存在著學生參與度較低,未達到預期水平、學生的學習進度參差不齊以及自主學習內容推送精確度不高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從平臺設計與教學設計兩方面提出優(yōu)化和改進意見,為其他院?;蛘n程提供經驗。
關鍵詞:智慧課堂;學習分析;教學行為;大數據
為積極響應國家以及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號召,提升高職院校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水平,我校根據智慧教育的理論及現有的智慧教育實踐建設了智慧課堂。智慧課堂教學活動應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和主體性,通過智慧教學系統(tǒng)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資源推送智能化、評價反饋即時化和教學交互立體化[1]。在本文中,將針對在智慧課堂中的教學行為進行研究,根據目前在智慧課堂中存在的問題,為未來的改進優(yōu)化建設提出建議。
一、智慧課堂的優(yōu)越性
傳統(tǒng)課堂以紙質教材為主,黑板、投影儀等教具為輔,利用師生面對面的互動方式進行知識的傳輸。與傳統(tǒng)課堂不同,在智慧課堂中,有著多樣的學習資源,如紙質教材、多媒體教具與資源、實訓及實踐的直播等,而師生的互動已不僅僅局限于師生的互動,甚至包括了學生與資源的互動。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其優(yōu)越性具體體現在:
(一)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資源以紙質教材或教學資料為主。在智慧課堂中,紙質教材將會被多樣的教學資源所取代,不僅可以呈現文本、圖片、音頻、視頻,而且可以實現遠程的知識互通,可以通過VR看到在這個年代不會看到的世界等,能夠通過更加鮮活的知識呈現方式讓學生理解到晦澀的理論甚至實踐知識。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能夠使學生理解知識,更加能夠讓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二)互動方式更加多樣
在傳統(tǒng)課堂中,一般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后來隨著教學設計的不斷普及,生生互動也逐步增多。在智慧課堂中,互動的方式不僅僅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更多的是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學生與學習結果之間、學生與即時的學習評價之間的互動。這些互動可以使學生獲取到最適合學生當前知識基礎的學習資源,能夠利用最佳的呈現方式,在最佳的時間展示出來。
(三)評價方式更為多元
隨著大數據運算在教學中的不斷普及,過程性評價已經不斷在教學中被應用。過程性評價是一對一個性化自主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這類評價從關注教育的目標轉向關注教育的過程,強調知識學習與建構過程中反饋的及時指導性[3]。通過過程性評價,能夠更加準確地捕捉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過程性評價去實現因材施教。
二、目前行為分析系統(tǒng)中存在的問題
在智慧課堂初步建設時期,我校利用幾門課對智慧課堂進行設計,通過對課堂效果、平臺使用以及學習效果來看,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生參與度較低,未達到預期水平
智慧課堂的建設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上的,通過觀察學生上課,發(fā)現學生在上課期間仍存在學生與資源的交互不強、用與上課無關的聊天軟件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參與度較低。課堂在設計初期,是以學生的學來帶動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但最后還是通過教師的教去推動教學的進行。
(二)學生的學習進度參差不齊
在智慧課堂中,主要是利用混合式學習方式。由于學生對待學習課程的積極性不同,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時,存在著“刷視頻”、“刷題”的現象,以至于一些非強制的拓展資源觀看率較低。主要還是沒有樹立起積極和正確的學習心態(tài)。因此,在課中討論時,很多學生不能夠及時理解討論的議題,參與度不是很高,學習進度參差不齊。
(三)自主學習內容推送精確度不高
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針對教學資源、教師的教學設計等進行問卷調查,部分學生反饋在資源的拓展推送中,推送內容沒有特別契合學生的需要,因此很多學生不能夠準確快速獲得其所需要的教學資源。這主要是存在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平臺的設計的問題。在澳洲的某自適應學習平臺中,針對每道題均進行了對應資源的精準推送,這在我們的教學平臺中仍然是缺失的。
三、我校教學行為監(jiān)控與分析系統(tǒng)的解決方案
針對在目前平臺中存在的問題,在未來的系統(tǒng)改造以及學習過程的設計中,將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與優(yōu)化。
(一)教學設計需要利用大數據下的教學評價
有學者指出“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的評價,利用過程性評價,去進行精準的資源推送。要準確解決資源推送的不準確性,最重要的是要對資源進行“打標簽”。通過對每個知識點亦或者每道題的標簽,去推送對應的學習資源。
(二)教師的追蹤平臺需要進行及時準確的推送
對于學生學習進度參差不齊的問題,有必要在未來的平臺設計或教學設計中,設立學習預警線,在每次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及時推送給教師學習情況在預警線以下的學生學習情況,及時對其進行關注與提醒。對學習的及時反饋,能夠使學生有著外在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效果。
四、結語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在教育變革的過程中,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通過發(fā)現問題、交流學習經驗,最終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僅能夠解決本校的問題,同時也能夠給其他院校以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73.
[2]上超望,韓夢,劉清堂.大數據背景下在線學習過程性評價系統(tǒng)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05):90-95.
[3]韓葉秀,楊成.認識論視野下學習過程性評價探析[J].教育探索,2012,(2):5-7.
[4]戚業(yè)國,陳玉現.學校發(fā)展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8):27-31.
作者簡介:丁佳(1987-),男,江蘇南通人,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務處實踐教學科,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教學實驗實訓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