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0
在我國,勞務派遣的發(fā)展可分為形成、發(fā)展與法律規(guī)范這三個階段時期。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勞務派遣形式就出現(xiàn)了。當時,我國和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有著密切頻繁的經濟往來,為解決國外企業(yè)在華代表處員工招聘難的問題,我國行政法法規(guī)規(guī)定在該特殊領域可以使用勞務派遣用工,這就是我國勞務派遣方式的起步。發(fā)展到21世紀,因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彈性用工需求開始增加,勞務派遣機構便由此迅速的發(fā)展起來。直到2007年我國頒布了《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這也意味著我國勞務派遣開始走向正規(guī)。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研究分析勞務派遣工傷賠償中的用人單位連帶責任。
連帶責任這一概念指的是,根據法律規(guī)定與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兩名或者兩名以上的當事人對其共同債務進行全部承擔或部分承擔,并引起內部債務關系的民事責任之一。比如,《勞動法》中的第九十九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招用還沒有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話,用人單位需要依照法律承擔相應的連帶賠償責任”,這一條就是我國勞動法最早關于連帶責任的規(guī)定,而《勞動合同法》中的第九十一條和這條規(guī)定的內容大致相同[1]。
基于勞務派遣用工模式的影響,雖然用人單位和被派遣勞動者之間并沒有確立勞動合同關系,但用人單位作為勞動過程中實際使用被派遣勞動者的一方,兩者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如果用人單位需要對被派遣勞動者工傷賠償承擔連帶責任,只能依靠規(guī)律法規(guī)產生,而沒辦法依靠當事人合同約定產生。而且,勞務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兩者間雖然有簽訂勞務派遣協(xié)議,但該協(xié)議只能約束合同當事雙方,而無法根據該協(xié)議排除法律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承擔的連帶責任。
修改之前的《勞動合同法》中第九十二條規(guī)定:“勞務派遣單位違反本法相關規(guī)定的,對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應該承擔連帶的賠償責任”,不過因為有相關人士提出,假如一味讓用人單位為勞務派遣單位的違法行為擔責,將會混雜兩者對勞動者應該承擔的法定義務分工,甚至影響兩者的自我約束與法律義務履行的自覺性。所以,之后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第三十五條與《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都基于此,對原本的《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二條進行了相應的修改與調整,其修改后的條例內容為“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與本條例)有關于勞務派遣相關規(guī)定的,對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和修改前相比,修改后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的前提發(fā)生了變化:第一,參照義務與責任相對應的原則,違反法定義務的主體從原本的勞務勞務派遣單位調整為用人單位,這意味著用人單位不需要繼續(xù)買單勞務派遣單位的違法行為,只需要承擔自己違反法律義務行為的連帶責任;第二,違反規(guī)定的有關內容從原本籠統(tǒng)的“本法規(guī)定”被修改成了“本法(與本條例)有關勞務派遣規(guī)定”,其對象制定更加的具體明確;第三,修改后確實的規(guī)定了只有當“用人單位對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才需要承擔連帶的責任。以上這些皆說明,法規(guī)修改后,用人單位只有違反了勞務派遣有關規(guī)定并對被派遣勞動者造成工傷損害才需要承擔連帶責任。也就是說,只有當用人單位在勞務派遣中出現(xiàn)錯誤造成勞動者工傷等損害,才需要和勞務派遣單位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2]。
從派遣單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三者來看,勞動者與派遣單位之間建立了勞動關系,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未建立勞動關系,但卻存在著權利義務關系,派遣單位和用人單位是互相獨立的民事主體。但因為兩者間簽訂了勞務派遣相關協(xié)議,所以兩者之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勞動合同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在社會保險體系中,為被派遣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費用的義務,由用人單位承擔[3]。但分析以上三者關系,可以看出派遣單位和用人單位都屬于被派遣勞動者的雇傭單位,所以,勞動者的工傷保險繳納應該由這兩個單位來共同承擔,其中一個單位為被派遣勞動者繳納了相應的工傷保險費用,并不能免去另一各單位的繳納義務。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參考國外的有關做法,為勞動者建立一個統(tǒng)一管理賬戶,讓兩個單位共同給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而費用繳納比例的劃分,可以在用人單位與派遣單位兩者簽署的勞務派遣協(xié)議中自行商定。
工傷保險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當勞動者在工作時發(fā)生了工傷能獲得相應的賠償。就勞務派遣這一用工模式而言,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雙方,兩者間簽訂的勞務派遣協(xié)議也是一種民事協(xié)議,在協(xié)議中對雙方的權利與責任進行劃分承擔,是對《合同法》契約自由原則的體現(xiàn)。這一過程中,有關于權利、義務與責任的約定劃分應該尊重雙方當事人的意愿,這樣當勞動者發(fā)生工傷,要進行相應賠償時,用人單位的連帶責任也能得到清楚的明確[4]。
不過,假如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沒有在協(xié)議中約定好工傷保險的繳納比例,那么就需要從立法層面來進行解決,把工傷保險費用繳納比例當做勞務派遣協(xié)議的必備條款進行約定,沒有對分配比例進行約定的話,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可以平均劃分,而對外連帶責任也由雙方共同承擔。
工傷賠償中用人單位除了要分擔工傷保險連帶責任外,還需要對工傷事故賠償侵權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
勞務派遣模式下,被派遣勞動者需要接受兩個單位的管理約束,就此關系是“一重勞動關系”還是“雙重勞動關系”,引發(fā)了種種爭論[5]。而筆者贊成的是“雙重勞動關系”這一說法,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共同約束管理被派遣勞動者的行為,勞動者的行為會為雙方單位產生利益價值,在這樣的雙重勞動關系下,哪一方要單獨承擔工傷賠償責任呢?筆者認為,雙方應共同承擔責任,因為這是一種雙重責任。原本,因為勞動者不需要直接給派遣單位提供勞務,而是給用人單位提供勞務服務,而由于用人單位應該承擔勞動者工傷賠償主要責任,派遣單位承擔補償責任的這一規(guī)定,卻造成了兩者法定義務分工的混亂,使得用人單位需要為派遣單位的違法侵權行為買單。所以,2012年修訂的《勞動合同法》中將規(guī)定修改調整為“用人單位在勞務派遣中違反了有關規(guī)定造成勞動者工傷等損害,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一規(guī)定修改了撤銷了原本用工單位對于勞務派遣單位違法工傷造成的連帶責任,而是增加了勞務派遣單位對于用人單位違法工傷造成的連帶責任。從用人單位角度來看,其連帶責任得到減輕,勞動派遣單位的責任被加重。
權利和義務一直是對等的,派遣單位對于勞動者的工傷賠償責任承擔是法律意義上的雇主責任,而用人單位對于勞動者的工傷賠償責任承擔則是勞動者實際使用方責任。用人單位在和派遣單位簽訂協(xié)議后,擁有了管理與監(jiān)督勞動者的權利,但同時也有保障勞動者安全的義務。所以,派遣單位和用人單位因為各自義務的差別,其賠償連帶責任承擔范圍也有所不同[6]。
分析我國《勞動合同法》與《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中的相關規(guī)定,修改前和修改后,不管是誰對勞動者造成工傷損害,派遣單位和用人單位都需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修改前,用人單位需要承擔派遣單位工傷損害連帶責任;修改后,派遣單位需要承擔用人單位工傷損害連帶責任。這樣規(guī)定,雖然能最大程度上維護被派遣勞動者的權益,但從權利與義務對等的角度來看,我國立法還是應該對兩者的連帶責任進行更進一步的細化。
我國相關法律在對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之間連帶責任規(guī)定的同時,對于雙方責任的劃分,可以參考美國的“排他和替代責任”,對雙方的責任范圍進行充分明確的分工[7]。比如,如果因為派遣單位義務未充分履行,造成被派遣勞動者工作操作失誤工傷發(fā)生,那派遣單位應當承擔主要工傷賠償責任。假如因為派遣單位沒辦法承擔全額工傷賠償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用人單位承擔了連帶責任的話,事后可以向派遣單位追償。同樣道理,這一規(guī)定對于用人單位也一樣適用。也就是說,被派遣勞動者發(fā)生工傷后,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連帶責任劃分應該走以下兩步:對外,派遣單位和用人單位都需要對被派遣勞動者承擔連帶責任;對內,派遣單位和用人單位只需要承擔對應自己過錯的賠償責任,沒有過錯的一方承擔了連帶責任,可以向過錯方追償。
總而言之,隨著勞務派遣模式的發(fā)展,其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種種問題,特別是工傷賠償責任的劃分。想要有效保障被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我國應該更進一步的完善勞動派遣立法相關規(guī)定,在立法上不一刀切,而應參考國外的做法,細化派遣單位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連帶責任,明確雙方的義務和權利,使勞務派遣工傷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