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瑞
摘 要: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行為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yǎng)不好,則終身受其害?!庇纱丝梢?,好的行為習慣讓人受益終身。對于聾生更是如此,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提高聾生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聾生回歸主流社會。但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在后天環(huán)境中通過學習、實踐才能形成。因此,培養(yǎng)聾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聾校教師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 :聾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
在聾校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發(fā)現(xiàn)聾生的不良行為表現(xiàn)可以概括為幾點,如不愛學習、不愛勞動、愛用武力解決問題、好強自私、易懷疑別人、破壞力性強、報復心強、易怒、倔強、有小偷小摸的習慣等。這些不良行為的產(chǎn)生,最主要原因是聾生聽力的損害與語言的缺陷,使他們無法與外界溝通,這直接導致他們道德的認識水平低,是非分辨能力差,認知事物主觀、片面,還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這些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了聾生的生活和學習,更阻礙了他們?nèi)谌肷鐣T谛W習的聾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是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黃金期,作為聾校教師,應義不容辭地擔起培養(yǎng)聾生良好行為習慣的責任,在考慮聾生認知特點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遵循德育規(guī)律
很多聾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品德,甚至善惡不分,做出違背道德規(guī)范的事。這些不良品德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聾生缺乏道德判斷能力,不能自覺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所以要想聾生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首要任務就是必須加強聾生的德育工作。德育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過程,即知、情、意、行的過程。
當聾生產(chǎn)生了道德行為后,教師要組織大量提高聾生道德意志力的集體活動,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困難的情境和克服困難的條件,激發(fā)聾生克服困難的信心,提高聾生的道德意志力。在對聾生進行德育工作時,聾校教師必須遵循德育規(guī)律,采取有效方式、方法促進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才能促進聾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二、教師以身垂范
在校學習期間,聾校教師是聾生交往與溝通最多的對象,也是聾生最經(jīng)常和最直接模仿的對象,為此,聾校教師事事都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聾生做出榜樣。
首先聾校教師要尊重、信任和關愛每一位聾生,他們才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導,把教師當成自己學習的榜樣。特別是面對自律性差的聾生,教師要用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去引導。如面對班級里頑劣的聾生,上課不認真的,教師不要有意無意地使用排斥性甚至是傷害自尊的語言去打擊他,而是應該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關注他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對于他的不專注,教師應該多走到他的身邊用表情與動作去吸引他的注視。下課后,也要多找他溝通,了解他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用愛心耐心幫他慢慢改,更要讓他體會到老師很關心他。
聾校教師除了懂得關愛學生外,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視覺是聾生認識和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徑,他們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來觀察,然后進行模仿。聾校教師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行、神態(tài),要用自己無聲的模范行為,給聾生以潛移默化的啟示和影響。
在聾校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以及言行舉止就是聾生的一面“鏡子”,是他們仿效的“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聾生的行為,所以教師必須嚴于律己,做聾生學習的榜樣。
三、建立養(yǎng)成教育評比、獎勵與懲罰機制
聾生和健全學生一樣,他們常把爭取得到人們的好評作為自己行為的動機,并盡力避免否定的評價。如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聾生的行為進行評比、獎勵與懲罰,就會造成人人爭上游,個個當先進,為班級為集體爭榮譽的好風氣。
評比可以采取三種方式進行:一種是班級與班級之間開展的“衛(wèi)生評比”“紀律評比”“課間活動評比”等,這種評比要求長期堅持,按周評比,發(fā)給優(yōu)勝者流動紅旗,并要把評比結果記錄下來,為年終總評奠定基礎。第二種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評比,在班級墻上張貼一張紅花榜,將班級所有聾生依次上榜,以每人行為表現(xiàn)好一次佩戴一朵紅花為標記,定期進行總結。第三種是學期總結性或活動比賽評比,如“三好學生”“優(yōu)秀班干部”“文明之星”“樂學之星”“先進個人”等。
根據(jù)各項評比結果或?qū)W校的規(guī)章制建立獎勵和懲罰機制。獎勵能使聾生明確肯定自己正當、良好行為,并引起聾生鞏固這些良好思想行為的愿望和信心。懲罰使聾生認識到某些思想行為的不當,促其克服、糾正這些思想行為。獎勵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物質(zhì)獎勵,也可以是精神獎勵,教師可以根據(jù)聾生的年齡以及他們所需制定獎勵的方式。
建立評比、獎勵和懲罰機制能為聾生樹立榜樣,鼓舞每個學生都能按照教育指引的方向前進。進行評比、獎勵和懲罰要發(fā)揚民主,條件要明確具體,人人都知,檢查情況也要有詳細的記錄,在過程中要讓聾生充分發(fā)表意見,進行比較,教師也要注意定期總結,鼓勵學生發(fā)揮優(yōu)點,克服不足之處,不斷前進。
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
在聾生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中,家校合作很重要,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又促進了家庭教育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目前,多數(shù)聾生家長無法與孩子正常溝通,有的家長因?qū)⒆拥纳頎顩r心存內(nèi)疚,在生活上盡量給予滿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yǎng)。但也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生了個聾啞孩子是多余的沒什么用,放任不管。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發(fā)揮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才能搞好學校與家庭的合作,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從聾生的實際出發(fā),抓住教育的關鍵期,持之以恒開展德育工作,樹立榜樣教育,使聾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終身受其福。
參考文獻:
[1]李慧聆.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手冊[M].香港:綠時代出版社,2006: 96—107.
[2]王志毅.聽力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50.
[3]劉盈江.聽覺障礙青少年心理咨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