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荷花
【摘要】學習語文是對我國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學習,是對我國歷史的了解,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重要課程。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最重要課程之一,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而小學語文對于學生今后的素質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會陪伴著學生的成長。而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許多的小學語文老師通過將課本與插圖相結合進行教學,降低了學習難度,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材中使用插圖所帶來的效果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插圖;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雖然在以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著很多插圖,但以往語文老師通常只注重教材的教學內容,使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老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對于課本上的插圖并不重視。但隨著近幾年新課程的改革,很多的語文老師也開始改變教學思想,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通過將課堂內容和插圖相結合,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提高了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獲得知識。
一、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使用插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一)插圖加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這個階段的學生年齡普遍都在6、7歲到8、9歲之間,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時期,學生對身邊的所有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充滿了新鮮感,而如果使用單純的文字進行教學,內容會比較枯燥,很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并且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識字量普遍都較低,不認識很多詞語,因此無法單純地使用文字進行教學。但是在教材中配上插圖,因為教材中圖片的顏色鮮明,并且圖片內容生動有趣,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可以通過對教材中圖片進行觀察,識別出圖片上的物品和場景。在對圖片進行的觀察這個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然后將圖片所看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對它進行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降低因為學生不認識字而帶來的教學難度。
(二)插圖加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目前學生的思維能力正在發(fā)展,并沒有具備像成年人一樣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普遍都不強。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通過文字內容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會讓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將教材的內容和插圖進行結合,引導學生對插圖內容的聯(lián)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教材中的文字內容進行理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都十分有利。
(三)插圖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材中加入插圖,能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能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在教材中所使用的插圖大多都和教材內容有關,這些插圖有的是對文章難點的解釋,有的是對文章中所提到的情景進行還原,有的是對文字內容的補充。這些插圖都能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出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內容,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難度,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如何在課堂中充分應用插圖
為了能讓插圖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應用,因此,老師應該采取一些技巧,從而體現(xiàn)出插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可以根據(jù)以下這幾點來體現(xiàn):
(一)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每一篇教材文章都會使用到插圖,大多都采用一幅圖或者是幾幅圖的方式進行排版的,因此,老師可以根據(jù)插圖的特點,從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且引發(fā)學生對插圖內容的聯(lián)想,從而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例如,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口語交際:我說你做》一文為例,這篇文章的圖片內容主要講述的是做游戲,游戲內容是“一個人發(fā)指令,其他人做動作”,這時,老師可以根據(jù)這篇課文的插圖內容,讓學生們做游戲,讓每個學生都能發(fā)一次指令,如“請你抬起一條腿”“請你拍拍掌”“請你彎彎腰”等,并且老師也可以參與到活動中,與學生們一起做游戲,通過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出現(xiàn)的插圖都與教材內容有關,當學生對課本內容有所疑問時,老師都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去幫助學生理解文字。例如在學習《鋤禾》這篇課文的時候,其中文章的第一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話充分地向我們展現(xiàn)了農(nóng)民伯伯在勞動時的辛苦,讓我們明白了糧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可進行這樣的教學:先引導學生查看插圖,找出農(nóng)民伯伯在什么地方、做什么,通過兩個提問,從而向學生講解“日當午”的意思,然后再通過觀察插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圖中的太陽,引導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再通過觀察插圖,引導學生理解到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通過引導學生對插圖的觀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除此之外,《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文章中,通過使用比喻的方式對小動物的腳印形狀進行描述,老師可以讓學生對插畫進行觀察,將與小動物腳印相似的形狀進行對應,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文字的記憶。
(三)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在課堂中運用教材中的插圖,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小兔運南瓜》這篇文章中有插入三幅圖,第一幅圖講的是小兔為怎樣運南瓜回家而發(fā)愁;第二幅圖是空白的,沒有內容的;第三幅圖是南瓜已經(jīng)被小兔給運送回家了。這個時候,老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容,和兔媽媽提出的問題一樣,詢問學生,小兔是怎樣將南瓜運送回家的,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從而補充第二幅圖中空白的畫面。讓每個學生進行思考,并且將自己認為的運送方法和同桌進行交流。除此之外,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肯定,以此來打開學生的思路,從多個角度去思考。
(四)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不僅是為了增加學生的識字量,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如果沒有及時將這個問題解決,會影響到學生日后的生活、工作等。
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其中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應該是插圖教學,因此,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圖,根據(jù)教材插圖引導學生思考,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中國美食》一文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查看插圖,讓學生根據(jù)插圖按順序從左到右地介紹插圖中的美食,以及這些美食的顏色,讓學生看著插圖上的美食進行口頭描述,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表達,從旁指導學生流暢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通過對學生在思考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將問題解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使用插圖是十分有必要的,插圖可以和文字相結合,二者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效果以及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還能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充分地意識到插圖的重要性,通過靈活地運用插圖,發(fā)揮出插圖對教學的作用及價值,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文勝.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插圖設計簡析[J].中外交流,2018(32).
[2]陸丹華.探析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特點與編寫情況[J].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讀寫),2019(2).
[3]鄧玉永,袁霞.淺談小學語文課本插圖的作用[J].語文課內外,2019(4).
[4]朱經(jīng)緯.插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9(2).
[5]王秋艷.淺談小學語文的插圖教學[J].數(shù)碼設計(上),2019(4).
[6]邵建偉.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教育功能淺析[J].中外交流,2019(3).
[7]魏群芳.教材插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讀與寫,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