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摘要】該類詩歌鑒賞題目是先列舉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合適正確,然后闡釋理由。該題目是對內(nèi)容、情感和藝術(shù)手法的綜合考查。教師努力從幾類詩歌中歸結(jié)一些淺直的答題步驟,以期學生能有所了解答題的條理,后期能嘗試讀一些文藝評論類的詩歌叢書。
【關(guān)鍵詞】詩歌鑒賞;評價性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考題類型綜述
唐宋詩詞,群星麗天,其意境旨趣或藝術(shù)特色都是學生努力探尋的難點,讀詩不易,今人尤甚。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一篇中說過“文情難鑒”,嘆息“知音其難哉!”、如何才能接古人思緒在千載之后,得見識理解于藝海之中,本來就難以一蹴而就。評論難懂,多在于缺乏閱讀經(jīng)驗,讀得太少,體悟更無從來說。
二、“藝術(shù)技巧類”評論舉隅
2019江蘇高考真題中有韓愈的詩《學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菲渲械诰蓬}:本詩前六句(“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阢暽绞?,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保┦窃鯓舆\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wèi)形象的?請簡要分析。答題區(qū)域是前六句,“償冤”之鳥,暗示“精衛(wèi)”,體“寸”小,卻不改“終年”報仇之志,對比之下突出精衛(wèi)的決心之堅;口中所銜“細石”雖小,但累月長年之下,也敢面對“波平”浩瀚之大海,對比之下,也足見精衛(wèi)的抱負雄心;小小功效成果,一時難見,不悔不懼,可見成功之難任務之重,然而“區(qū)區(qū)”不足的性命對比,更顯出命運坎坷不幸。掩卷而思:詩歌讀懂不難,從詩題“精衛(wèi)銜石填?!?,可知詩人借詠神話,贊美一種不畏艱險的精神,借“精衛(wèi)”,更寄托了他自己的剛烈無畏。第一題限定了答題范圍“前六句”,并且評價手法是“對比”,要點是勾勒詩中“形象”?;卮饡r不妨抓住題目這兩點,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指出詩歌中具體對比的地方,并要點明“精衛(wèi)”的形象特點。
三、“思想與內(nèi)容類”評論舉隅
更有典型的題目當屬2013年江蘇高考真題,宋代詩人唐庚的《醉眠》,其中的第三題:《宋詩鈔》中說唐庚的詩“芒焰在簡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激烈情感,試結(jié)合本詩作簡要分析。
醉? ? ?眠
唐? 庚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馀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學家,此詩為其謫居惠州時所作。
讀懂問題不難,“芒焰”指的是激烈情感,“簡淡”應該就是“平淡”之意。初讀詩歌,感知的是詩歌的語言和內(nèi)容。然而“激烈的情感”到底何謂,這是詩歌的難點,僅僅憑借注釋中“貶謫”生活來立意,有些牽強不足??梢娫摗霸u價性語言”不僅需學生讀懂評價,更要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脈絡和表抒的情感。
詩歌首聯(lián)中描繪了山靜日長的靜謐環(huán)境,頷聯(lián)中提到殘花暮春時節(jié),詩人獨酌醉眠的場景,頸聯(lián)中進一步描繪“眠”的情形,“掩門而居,時光飛逝”,最后醒后,發(fā)覺夢中煩擾不斷。此時再看后兩句,頗讓人尋味,為何“掩門”,何謂“世味”,為何心緒不寧,夢頻之背后是怎樣的激烈情感?這才是要梳理古人詩旨的難點。
要知道“門”字,可是人物命運遭際的象征,是權(quán)力的外在表現(xiàn)?!斑_”則開門延客,門庭若市;“窮”則落魄不遇,杜門謝客,門可羅雀??梢娛缿B(tài)炎涼,系于一門。詩人謫居惠州,亦是黨爭被貶,無人敢來探望,這里被冷落之情不言而喻。
因“掩門”而知“世味”,“世味”一詞放在前面,不僅是要協(xié)調(diào)聲律,更強調(diào)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心酸冷落,憤恨不平,全在“世味”一詞。唐庚被貶惠州,閉門索居,不與人往來是被動的。他在《寄傲齋記》作品中曾設想,倘若有朝一日從被貶之所放回,回鄉(xiāng)就把自家之門要取名“常關(guān)之扉”,心中的幽憤不平怕不是一天兩天了。
至于尾聯(lián)中詩人由眠到醒的過程,“頻”字寫出詩人夢中思緒萬端、詩句奔涌的樣子。人在醉夢中大概是要有所忘卻、逃離的,不過醒來,提筆忘言,詩句不再,憂愁煩擾再襲上心頭,為何“心緒難平”,人一時難以超越自己的苦境。所以山靜,醉眠是外相,“世味”和“幽憤”才是內(nèi)里。
我們從考題的參考答案中:(1)全詩以“靜山”“長日”“馀花”“好鳥”等營造了閑適悠遠的意境,形成一種簡樸的風格;(2)但“門掩世味”“拈筆忘筌”暗含詩人難忘世事,透露幽憤不平之氣,意味平淡深長。
四、“比較類”評論舉隅
汴河曲
李? 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隋宮
李商隱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其中第三題:詠史詩多因事興感,重在寓歷史鑒戒之意;懷古詩則多因跡起情,重在抒歷史滄桑之慨。杜甫曾評價,一則重在“舉隅見煩費”,一則重在“引古惜興亡”。請結(jié)合這兩首詩歌簡要分析。
該題旨較長,大體告知了我們“詠史詩”和“懷古詩”的特點,第一句用現(xiàn)代文來講,第二句應該是同義,不過換了古文。所以理解題意是第一步。“舉隅”聯(lián)想論語中“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能得知是“舉例子”,“煩費”一詞可落在后一個字“費”,大約是“大量的耗費,浪費”之意。這樣來看,這句評論對應的應該是第二首詩人李商隱的《隋宮》,隋煬帝南游肆無忌憚,不理睬大臣的意見,在春種春忙之時候,舉國裁剪錦緞,一半用作出行的船帆,一半用作遮擋泥土的布墊。此處用典型事例、夸張、以小見大的手法,來針砭時弊,諷刺隋煬帝的奢侈浪費。這里再回看《隋宮》,確實也是“詠史”,用“南游”一事,來為晚唐的政治做歷史的勸誡。
由此《汴河曲》當屬“懷古”,是因“古跡”而抒發(fā)歷史滄桑,借古來喻今?!肮袍E”是隋煬帝開通濟渠的東段,當時他為了游覽江都,動員了百余萬民工開鑿,沿岸種植柳樹,稱隋堤。汴水之濱又建造豪華的行宮,因此汴河是隋煬帝窮奢極欲、耗盡民膏,最終自取滅亡的歷史見證。詩人李益現(xiàn)在獨立江頭,望見春日汴河之水依舊,然而隋朝宮闕已然成了廢墟,昔盛今衰之嘆油然而生。詩歌最后一句,以景做結(jié),春風吹落,柳絮漫天,暮春傷感的景象,詩人在這里吊古傷今,希望唐王朝能從亡隋的歷史上汲取教訓,因而有個人深沉的感傷。
最后總結(jié):(1)《隋宮》抓住“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這一典型事例,見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費,以寓奢淫亡國的歷史教訓;(2)《汴河曲》則就汴水春色、堤柳飛花與隋宮的荒涼頹敗作對照映襯,于今昔盛衰中寓歷史感慨。
五、關(guān)于“詩歌”的文學批評
評價題的類型難以一一枚舉,但大體的答題步驟容易獲得:先讀懂題旨中“評價性語言”;再明確考點;最后能結(jié)合詩句,分析闡釋。唐宋詩詞的鑒賞難做,實際難在讀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沈祖棻的《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夏承燾《唐宋詞欣賞》,王運熙主編的《唐詩精讀》等文學評論可做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