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合肥市二院廣德路院區(qū),安徽合肥 230000)
ICU是醫(yī)院中較為重要的科室,ICU內的急診患者病情較為嚴重,身體功能出現嚴重的障礙,導致患者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代謝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均受到嚴重的影響,同時會對神經造成較大的損傷[1]。偏癱,顱內出血,藥物中毒是急診ICU患者常見的病種,急診ICU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導致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患者在長期的臥床期間會因缺乏鍛煉而出現下肢腫脹、疼痛、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癥狀,嚴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以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2-3]。該文樣本選取時間為2018年9月—2019年7月,主要研究早期運動護理對急診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價值及血流平均速度,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急診ICU接受治療的患者71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35)、觀察組(n=36)。 對照組:年齡 47~81 歲,平均年齡(64.02±6.24)歲;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住院時間為 15~22 d,平均住院時間為(18.48±1.69)d。 觀察組:年齡 48~82 歲,平均年齡(64.98±6.35)歲;男性患者 21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5~23 d,平均住院時間為(18.97±1.72)d。2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做對比。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措施為:患者需要較長時間在病床上進行康復,這時護理人員要將患者的床頭抬高,定期的幫助患者按摩肢體、翻身等動作,促進其血液循環(huán);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若出現異常則應及時通知醫(yī)生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對患者實施合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使患者能夠對疾病有全面的認知,并減少患者的負性心理,使患者能夠積極地配合康復治療和護理,促進病情的康復。
觀察組接受早期運動護理,護理措施為:(1)被動活動:使用枕頭將患者的后腳跟墊高約30°,將患者的雙下肢抬高以促進下肢血液的回流;教會患者及其家屬如何進行足踝部位的運動,主要包括被動伸屈運動、旋轉等,運動的頻率為15次/min,每次運動3 min,早晚各進行一次活動;護理人員幫助患者被動活動雙側膝關節(jié),進行膝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運動的頻率為15次/min,每次運動3 min,每天進行一次的訓練;患者的麻醉效果消失后,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進行翻身運動和肢體按摩,每2 h進行一次。
(2)主動活動:若患者意識清醒,則鼓勵患者進行主動的活動,在活動時先進行深呼吸15次,然后開展肌肉的收縮訓練,主要包括股四頭肌、腓腸肌、股二頭肌等肌肉部位的訓練,在訓練時使肌肉保持收縮狀態(tài)5 s,然后再放松5 s,按照此種訓練方式反復訓練,共進行30次的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的屈曲、內翻、外翻運動,每分鐘進行20次的訓練。
治療后統(tǒng)計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神經功能評分、住院時間、運動功能評分,并進行對比。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s)表示。 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78%,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靜脈血流峰速度為(56.35±5.42)cm2、靜脈血流平均速度為 (35.73±3.39)cm2,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對比[(±s),cm2]
表2 兩組患者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對比[(±s),cm2]
觀察組(n=36)對照組(n=35)t值P值組別56.35±5.42 42.87±4.11 11.783 4 0.000 1 35.73±3.39 25.84±2.36 14.228 7 0.000 1靜脈血流峰速度 靜脈血流平均速度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62.53±6.07)分、神經功能評分為(10.15±0.93)分、住院時間為(12.06±1.05)d、運動功能評分為(65.31±6.37)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神經功能評分、住院時間、運動功能評分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神經功能評分、住院時間、運動功能評分對比(±s)
觀察組(n=36)對照組(n=35)t值P值組別62.53±6.07 42.45±4.02 16.385 2 0.000 1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10.15±0.93 14.17±1.28 15.171 0 0.000 1神經功能評分(分)12.06±1.05 15.36±1.42 11.156 0 0.000 1 65.31±6.37 51.29±5.07 10.242 8 0.000 1住院時間(d)運動功能評分(分)
急診科是醫(yī)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此科室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均較為嚴重,生命體征較不平穩(wěn),病情進展較快,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較大的影響[4]。急診ICU患者的腦部神經、血管等受到缺血、缺氧的影響而出現壞死、軟化現象,導致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臨床上會對急診ICU患者實施積極的治療,以減少疾病對患者的損傷,但是在治療后患者仍會出現偏癱等后遺癥,患者的行動功能嚴重受限,使得患者需要較長時間的在病床上進行康復,在此期間患者極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情,因此要對患者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5]。
該次研究對患者實施早期運動護理,具有較好的效果,在護理時先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的被動活動,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huán),保持肌肉的功能,當患者可以主動運動后,給予患者主動活動指導,可以顯著提升肌肉的運動能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該文研究得出,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78%,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靜脈血流峰速度為 (56.35±5.42)cm2、靜脈血流平均速度為(35.73±3.39)cm2,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62.53±6.07)分、神經功能評分為(10.15±0.93)分、住院時間為(12.06±1.05)d、運動功能評分為(65.31±6.37)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急診ICU患者接受早期運動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流速度,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值得被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