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婭
摘要:學力薄弱學校在過去被認為是升學率低、師資不強、校園建設差的學校。從綜合角度分析學力薄弱學校的特點和問題,基于問卷和數據構建可以得出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對學校學力評價的綜合量表。在此基礎上,調整校內管理結構,打造適宜師生發(fā)展的校內學習環(huán)境;以政策優(yōu)勢和財政補貼,吸引優(yōu)質師資長期駐留;提升校內配套發(fā)展資源的服務轉化率;利用本校特長師資,打造特色化競爭優(yōu)勢,可以構建學力薄弱學校的特色化發(fā)展路徑。
關鍵詞:學力薄弱 學校管理 特色化發(fā)展
教育是國家的未來,基礎教育則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我國各個地區(qū)的不同學校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學力差異。學力薄弱不僅僅意味著該校競爭力差,還表現在學生實際獲得的教育資源較少、學生的學習轉化率不高,因此對于這些學校而言,如何分配教學資源、如何從其他層面多方開發(fā)學生的綜合能力、如何扭轉眼下的尷尬局面、突破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就成為學校發(fā)展的關注焦點。
特色化學校的構建既符合時代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因材施教、專才培養(yǎng)的教育理念,對我國的未來人才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有必要根據當前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學力薄弱改善策略,依據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提出特色化的發(fā)展建構路徑。
一、學力薄弱學校的定義與范圍
1.定義
學力薄弱是一個相對含混的詞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界對“學力薄弱”一詞的看法也存在著較大的偏差,一部分研究者將“學力薄弱”視為是對學生學習吸收能力不足的一種描述,如王欣瑜的《基于認知診斷的兒童數學學力結構及測評研究》,將學力薄弱描述為對知識的轉化率低,學生缺少獨立的邏輯思維能力,換言之,作者認為學力的強弱是對學生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種描述。一部分研究者則認為學力是對學校施教能力的描述,在皇甫林曉的《城市薄弱學校改進的困境與策略——基于學校內部公平的視角》中將學力歸類于一種對學校內部教育機制公平與否、校內教育資源豐富與否的判斷和評估。還有一部分研究者認為,學校的學力關涉到學校實際占有的教學資源和師資水平的高低,如姚秀芝在《實施課程建設,助力薄弱學校發(fā)展》中所提及的內容內涵則關涉到學校的基礎建設情況對學生學習效力的影響。本文綜合學界現階段廣泛認同的三重觀點,將學力薄弱定義為“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匱乏、教學機制設置缺漏導致的學生學力衰弱的現象”。
2.范圍
“學力薄弱”學校的特征分為物質層面、結構層面、師資層面、轉化層面和升學層面等幾個方面。
物質層面指的是學校所擁有的教學器械和教學資源是否能夠滿足全體學生的實際需要,是否能夠與時俱進,滿足時代對青少年培養(yǎng)的客觀要求。
結構層面指的是學校教學結構不完善導致的學生學習中遭遇的阻礙力度上升。舉例來說,目前一些學校強制全體學生留齊耳短發(fā),頭發(fā)超長的學生將被記過警告,然而事實上這種過分嚴格的校規(guī)規(guī)定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并沒有益處,因此這種建構于無效的硬性規(guī)定的、在學校運作結構內的負面規(guī)定和負面措施就是結構層面的“學力薄弱”。
師資層面指的是學校教師的學歷水平、個人能力、管理水平不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師資層面薄弱是目前大部分學力薄弱學校所共有的特點,教師流動率高、缺乏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的年輕教師居多、中老年教師的知識與教學技巧都沒有得到及時更新等問題都導致師資層面學校學力的衰弱。除了這些實際可觀因素之外,城鎮(zhèn)小學向農村地區(qū)吸收優(yōu)秀教師人才、民辦學校向公立學校吸收有豐富教育經驗教師的情況愈來愈多網,這種趨勢也將導致許多本來資源占有量就比較低的學校的師資力量進一步被削弱,導致這一類學校的競爭力和發(fā)展力進一步降低,從本質上引發(fā)了教育的不公平。
轉化層面指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轉化度和利用率,考察的是學生學以致用和活學活用的能力。轉化度高的學生經常表現出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夠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而發(fā)展的難點在于教師是否進行啟發(fā)性教學、是否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是否采用了自主互動的教學模式。轉化知識、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也意味教師的教學轉化率更高,相對來說學生的基礎知識也將更為扎實。
升學層面指的是社會評價學校最普遍的指標——升入優(yōu)秀學校的概率。眼下,雖然升學率和擇校率具有很多的偶然性因素,既不科學也不客觀,但這還是社會上目前認同度比較高的評價學校學力的方式,因此,研究者也將這一指標納入評價學校學力是否薄弱的評估體系。
二、對學力薄弱學校的結構性評估與判斷
筆者通過走訪調研了河南新鄉(xiāng)地區(qū)的六所中小學校,通過隨機抽選學生、家長和教師參與填寫自我描述問卷(sDQ),問題以詢問調研群體的狀態(tài)認知為主,分別要求調研群體對問題的認可度進行1~5分的評分,以此獲取不同群體對學力發(fā)展的看法。其評價維度圍繞著質層面、結構層面、師資層面、轉化層面和升學層面五個學校學力評估層面展開。問卷結果顯示,教師、家長、學生三個群體對學校學力的評估判斷各有不同的側重,研究者根據調研結果匯總,其數據具體如表1所示。
根據表1所反饋的情況,教師認為影響學校學力發(fā)展最關鍵的因素主要是教學資源、學校名氣、管理模式、師資力量。他們通常認為有較好的教學資源(如電子黑板、電子講臺等)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也可以相對降低教師的工作重復度,對學生的直觀化學習有著顯著的提升,而學校名氣響、影響力大有利于吸收更好的生源,易于培養(yǎng)學習氛圍濃郁的班風、校風。管理模式則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時長,教師普遍認為學習時間的增長對學生提高學習成績有積極影響。
學生群體反饋的學校學力的認知與教師群體的調研結果整體趨同,不過在“配套發(fā)展資源”一項上,學生群體對其重視程度遠超家長和教師。學生對“配套發(fā)展資源”來源于個體發(fā)展需求,他們認為學校開放圖書館、允許學生自由借閱圖書、定期更新館藏有利于提高自己自主學習的動力,滿足自己在日常課程之外的發(fā)展需求。一些學生則認為學習生活也應該包含體育健身、個體發(fā)展等層面的需求,因此認為學校的學力評估也應該包含操場、足球場、籃球場等項目的評估。
家長對學校學力的評估主要是依據學校名氣、管理模式、師資力量和升學率,家長對學校學力的判斷也是社會對學校學力判斷的一般認識。不過在這些要求中,可以看到缺少對學校具體教育模式的量化考量。家長普遍認為,有好的口碑、高升學率的學校在教育上一定比普通學校強。但具體詢問學校的圖書館配套設施時,家長則表示學校圖書館對學生的發(fā)展沒有多少影響,不足以構成教育方面的輔助。此外,比較教師、家長、學生三個群體的打分,可以看到家長打分的整體分數都偏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長對學校學力發(fā)展要求的迫切與關注。
三、學力薄弱學校的特色發(fā)展路徑建構探索
目前學力薄弱學校構建特色化發(fā)展路徑主要可以圍繞政策管理的結構性阻力強弱、師資力量的吸收與流失、學習資源的管控與自主、學生受教的主動與被動幾方面增進學力薄弱學校的競爭力,為構建學力薄弱學校的特色化發(fā)展謀求出路。
1.調整校內管理結構,打造適宜師生發(fā)展的校內學習環(huán)境
校內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教師與學生的日常發(fā)展,一定意義上,這種管理模式既包含著傳統的校方對學生、教師的規(guī)訓與管理,同時也包含著教師和學生是否擁有參與學校管理機制討論的權利與義務。調整校內管理結構,可以依據師生發(fā)展的現實問題進行考慮,學校可以開設公共討論板塊,在校內公示欄張貼從學生處收集的訴求。教師同樣也可以參與到校內的日常管理,也可以向校內的管理層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如延長學校門禁的時間,方便學生課后在?;顒雍湾憻挘m當地組織學生和教師開展外出游學活動或是組織校內的體育比賽等等,目的是讓教師成為校內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發(fā)揮他們的綜合作用。
2.以政策優(yōu)勢和財政補貼,吸引優(yōu)秀師資長期駐留
優(yōu)秀教師常常是各類學校吸引爭搶的資源。一些城鎮(zhèn)學校的物質資源比較豐富,財力相對雄厚,常年向農村學校吸收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這一問題必須得到合理的解決。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通過提高教師榮譽感、提升教師職業(yè)上升空間、提高教師收入福利等手段留住人才,這些也需要學校進一步承接優(yōu)勢資源,擴大宣傳,從多個層面吸引教師長期駐留。學校也可以通過吸引新的教師資源來提升本校學力,吸納師范類院校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提升本校的師資力量。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教學技能大賽、教師培訓活動,從教師技能層面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更新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認知,提高本校的綜合師資力量。
3.提升校內配套發(fā)展資源的服務轉化率
目前我國很多學校已經完成了學校基本配套設施的建設。塑膠操場、圖書館、心理咨詢室等等配套設施已經逐漸完善,不過這些場所的實際使用率并不高。提高學校學力,必須遵循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意愿,開放相關的設施,而不是僅僅將這些本應該為學生服務的設施閑置。
4.利用本校特長師資,打造特色化競爭優(yōu)勢
比如,某校在英語教學上有長足的發(fā)展,不僅學校的英語師資力量較強,而且該校也有著比較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每年校方還承辦多項英語賽事,經常和其他學校進行合作競賽。這一特點決定了該校在英語方面有著比較強的競爭力。因此應當不斷擴大本校的語言優(yōu)勢,打造學校品牌,將本校打造成“英語特色”學校,進一步吸引優(yōu)質生源。還有一些學校,由于綜合管理和服務意識比較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個人素質都比較高,學校內的自由風氣和藝術氛圍也比較濃郁,在創(chuàng)意類課程的拓展上表現比較優(yōu)異,因此學校可廣泛地開展藝術活動,如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藝術實踐的機會,啟發(fā)學生自主發(fā)揮創(chuàng)意,也可以更進一步引入優(yōu)秀的美術、音樂教師人才,拓展本校的“藝術特色”,進一步吸引目標學生,實現學校的特色化發(fā)展路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