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具體的課堂案例,論述建構主義“教與學”的問題,建議教師運用“生進師退”教學策略,將課堂還給學生,并巧妙“設局”,通過學生“出錯”“追因”“頓悟”,改良小學數(shù)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課堂教學 生進師退 容錯化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085-02
建構主義“教與學”的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樾畔⒓庸ふ吆椭R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筆者認為,在課堂上,教師運用“生進師退”教學策略,將課堂還給學生,能讓學生走向課堂中心,成為講臺的主角和學習的主人;發(fā)揮幫助與促進的作用,并巧妙“設局”,通過讓學生“出錯”“追因”“頓悟”,將學生帶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享受豁然開朗的學習快樂,為課堂改良打開一扇窗。最近,筆者參加了一個數(shù)學教學研討活動,聽了一節(jié)教學公開課《圓》。執(zhí)教教師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前利用助學單自主學習,將學生的學習前置。通過學生課前的自主探究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使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進入課堂,課堂上學生是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方法的創(chuàng)造者、經(jīng)驗的分享者。通過生生交流、教師適時引導,在師生進退之間,激發(fā)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下面,分享幾個教學片段。
【片段一】生進師退,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研究如何畫圓時,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課前自己研究的體會,然后小組代表走上講臺與全班交流。
生1:畫一個圓可以繞著一個圓柱的底面邊沿來畫,還有補充嗎?
生2:我是用鉛筆沿著膠帶圈的周圍畫一圈,還有補充嗎?
生3:我是把繩子的一端固定在一個點上,繞著中心點轉一圈,還有補充嗎?
生4:我來補充,我同意生3的畫法,但是我覺得用繩子畫圓一定要把繩子拉緊,否則就不圓了。
生5:我們還可以借助畫圓的工具圓規(guī)來畫圓,還有補充嗎?
師:如果用大家找出的這些畫圓的辦法來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哪個方法更方便?繼續(xù)交流。
生6:我們發(fā)現(xiàn),沿著圓柱體的底面和膠帶圈畫圓很方便,但是只能畫一個固定大小的圓,用圓規(guī)來畫圓可以畫任意大小的圓。還有補充嗎?
生7:我來補充,生6的說法基本是對的,但是不全面,因為要是在底面畫一個操場那么大的圓,我們用圓規(guī)就不好畫了,用繩子來畫更方便。還有要補充的嗎?
師:誰來總結?
生8:我來總結,大家剛才交流的是沿著圓的物體邊只可以畫固定大小的圓;用圓規(guī)可以畫指定大小的圓,但要注意固定好針尖的位置,轉動時要拿穩(wěn),不能改變兩腳的距離;繩子可以畫特別大的圓。同意我的總結嗎?
師:為自己的學習鼓掌。
評析與感悟:在課堂上,師生角色互換,教師突破牽著學生走的傳統(tǒng),將講臺交給學生,學生成為新知的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和分享者,體驗著探究知識的樂趣和收獲的喜悅。教師在學生需要時“顯身”,把自己定位成學生學習的傾聽者、見證者和助力者。教師的“退”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盡情展示的空間,建立相對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安全感,留給學生“盡言”的天地和“思辨”的空間,學生的思維風暴也隨之產(chǎn)生。教師的“退”更是為了學生更好地“進”。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助力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不僅有知識,更有學習的智慧。在探究新知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增強,創(chuàng)造熱情被點燃,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和自尊得到滿足,所以課堂上教師的“示弱”和“隱退”是一種教育智慧。
【片段二】精心設局,在出錯中頓悟與理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形成用圓規(guī)畫圓的能力,進而使學生理解圓具有“一中同長”的基本特征,教師以退為進,故意在學生畫圓時“設局”,讓學生在失敗中分析問題,加深對圓的特征的理解。
師:圓雖然很美,卻不好畫,我想考考大家是不是真的會畫圓,請兩名男生和兩名女生,分成男女組,到黑板上來畫圓,看哪一組畫得又圓又快。
(兩組同時開始,用教學圓規(guī)在黑板上畫圓)
女生組:因用力太大,將圓規(guī)腳上的粉筆壓斷,重新裝好后繼續(xù)畫,又因圓心的腳按得不緊,有稍許滑動,影響了畫圓的效果,最后基本畫成一個圓。
男生組:先是壓斷了圓規(guī)腳的粉筆,又因為圓規(guī)兩腳的距離不斷變化,最后導致畫圓失敗。
師:請對黑板上的圓進行分析評價。
生1:女生畫的圓基本是圓的,男生畫圓不成功,我認為畫圓時用力要適當,筆尖的那只腳力度要稍微輕一點,這樣更容易畫。還有補充嗎?
生2:我同意生1的看法,還有圓規(guī)中間的那只腳要拿穩(wěn),不能移動,否則就不圓了。還有補充嗎?
生3:我同意生1和生2的意見,我覺得男生畫圓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拿穩(wěn)圓規(guī),所以圓規(guī)兩腳的距離總是變化,導致畫圓失敗。還有補充嗎?
師:(揭示失敗的真正原因)其實男生組用的圓規(guī)上的固定螺絲被我故意擰松了,所以畫圓時兩腳的距離總是不好固定,當然也就不好畫圓了,失敗的責任在老師,不是男生的問題,這樣更說明畫圓時固定圓規(guī)兩腳距離的重要性。請繼續(xù)交流。
生4:我來對大家的看法做個總結,用圓規(guī)畫圓還有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中間固定的那只腳要按緊,不能移動,另一只腳要拿穩(wěn),用力要適當,兩腳間的距離不能變,否則就不圓了。
師:還有誰能用最簡潔的語言總結一下畫圓的注意點。
生5:我來總結,圓的中心固定,圓規(guī)兩腳的距離固定。還有補充嗎?
生6:我這樣總結,圓有一個中心,圓心到圓周圍的距離相同。大家同意嗎?
(師鼓掌走上講臺,板書:圓—— 一中,同長也)
【片段三】精巧設計,在頓悟中體驗成功
師:現(xiàn)在會畫圓了嗎?
生:會了。
師:請畫一個直徑6厘米的圓,獨立完成。
(兩分鐘后,師選擇兩個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一個大圓,一個小圓。生先思考1分鐘,再全班交流)
生1(該生畫大圓):我把圓規(guī)腳的距離分開6厘米,再畫圓。我的畫法對嗎?有誰補充?
生2:我不贊同你這種畫法,因為6厘米的線段是圓的直徑,圓規(guī)兩腳間的長度是圓的半徑,所以圓的半徑是3厘米,也就是圓規(guī)兩腳間的長度應該是3厘米。我的畫法對嗎?有誰補充?
生3:我來做個小結,用圓規(guī)畫圓時,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是圓的半徑,如果有了直徑的長度,應該轉換成半徑,然后就能確定圓規(guī)兩腳之間的距離。我的說法正確嗎?
(師鼓掌)
評析與感悟:黑格爾曾說“錯誤本身乃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學習中出錯是無法回避的客觀存在,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催化劑”,有時錯誤犯得越早損失越小。在課堂上,教師應容許學生出錯,有時甚至需要教師故意布設一些合適的情境讓學生“犯錯”,讓學生在“摸爬滾打”中學會主動反思、主動追因。本節(jié)課上教師正是通過故意“設局”,擰松圓規(guī)螺絲,讓學生無法將圓畫好,進而觸發(fā)學生進行比對、追因,最終“頓悟”正確畫圓的基本要領。教師又故意設下“用圓規(guī)畫直徑6厘米的圓”這塊“絆腳石”,讓學生在出錯中理解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是圓的半徑。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深刻的,它已經(jīng)超越了簡單的知識學習的范疇,體現(xiàn)的是對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本質的精準把握和對學生學習地位的尊重。
如果說,正確可能只是模仿,那么錯誤絕對是一種創(chuàng)造。課堂上放棄經(jīng)歷錯誤也就意味著遠離創(chuàng)造,缺乏對錯誤的寬容將極大地壓制和扼殺學生大膽探索的學習好奇心,使其失去頓悟的快樂和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出錯是學生成長的必然,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的出錯,把這種出錯作為教學的資源,用發(fā)展的眼光理解出錯的價值,允許、接納和用好學生的差錯。
作者簡介:陳穎(1972— ),女,江蘇海安人,中小學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