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洋
[摘要] 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依舊形勢嚴峻,所以如何有效的將新媒體運用到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中去,這是需要所有寄生蟲病防治研究者思考的問題。該文淺析了寄生蟲病的流行現(xiàn)狀,并給出了新媒體時代寄生蟲病防治宣傳的些許策略。
[關鍵詞] 新媒體;寄生蟲;策略
[中圖分類號] R3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c)-0154-02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互聯(lián)網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基本每天都會接觸這方面,同時隨著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興起,也形成了一系列的附加產業(yè),許多行業(yè)都開始向互聯(lián)網方面靠攏。而寄生蟲病作為現(xiàn)代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在治愈率較之前相比已經大大的提高了,但同時正是因為人們逐漸減少了對這方面的關注,使得人們在防護的過程中不太注意,因此造成了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高強度的感染,而互聯(lián)網作為在現(xiàn)有的一種傳播途徑非常廣泛的手段,不僅在傳播效率上非常快,而且在傳播手段上也非常多樣,所以,可以把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利用相關的互聯(lián)網手段進行宣傳,編輯專業(yè)的寄生蟲防治的內容,結合互聯(lián)網的傳播速度快,傳播廣的手段,在各個方面進行宣傳,從而讓人們更加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同時也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1? 自媒體發(fā)展介紹及現(xiàn)狀
自媒體,又稱新媒體。區(qū)別于過去的電視,廣播,報紙等的傳媒方式,自主性非常強的一種傳播方式。其受眾面非常大,以微博為例,據(jù)統(tǒng)計,目前新浪微博的活躍用戶達到了4億之多,各種微信公眾號也擁有幾千萬的關注。許多熱門事件信息通過微博微信傳播,不僅速度驚人還能達到上億的閱讀量。這是之前任何媒體都無法比擬的。新媒體的出現(xiàn)改變新聞事件的表達格局和渠道[1]。新媒體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局面,讓傳統(tǒng)媒體不再一家獨大并掌握絕對的話語權,也讓廣大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再只受一種聲音的支配。然而由于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水平的參差不齊和感情引導,自媒體新聞也存在著很多不能避免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新聞的客觀公正性以及公眾對新聞的獲及感受[2]。
2? 現(xiàn)階段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介紹
近幾十年來,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過去許多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寄生蟲病已經遠離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瘧疾,血吸蟲病患者均超過千萬[3],鉤蟲病,絲蟲病,黑熱病等重要寄生蟲病的患病比例都相當高[4]。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基本上消滅了絲蟲病[5],也很好地控制了瘧疾的發(fā)展和傳播。在2015年,四川、江西[6]湖北[7]等省份已宣布基本達到了血吸蟲病傳播阻斷或傳播控制標準,與此同時全國血吸蟲病的疫情都得到較好控制。對于曾經是衡量國家和地區(qū)整體發(fā)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人體土源性寄生蟲感染率調查顯示全國范圍內整體感染呈較低水平,為1.8%,但有些省份的感染率較高,傳播風險依然存在,需要繼續(xù)加強監(jiān)測工作[8]。
但同時應該看到,雖然寄生蟲病的發(fā)生幾率逐年降低。但在寄生蟲病沒有完全消滅的今天,關于寄生蟲的許多常識卻已經被大眾遺忘。有文章曾對普通大學生進行寄生蟲病知識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專業(yè)大學生對寄生蟲病的了解程度和關注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對寄生蟲病的了解相對差了很多[9]。對于文化水平比較低的農民[10],除了當?shù)卦浐冒l(fā)的寄生蟲病知識更是知之甚少。所以,當今時代寄生蟲知識的普及依然十分重要且亟需相關部門做出努力。
3? 新時期寄生蟲病的形勢
近幾年來傳統(tǒng)的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已經走遠,但是由于一些氣候原因,經濟因素使得我國的寄生蟲病流行和傳播已經出現(xiàn)了新的態(tài)勢。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食源性寄生蟲感染比例逐漸增高
近幾年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傳統(tǒng)的飲食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人的味蕾,所以許多新的食材以及烹飪方法出現(xiàn)在人民眼前。例如,日料的魚生,某些地區(qū)的醉食、熏制等方法都未將食材做熟,從而增大了寄生蟲病傳播的可能性。特別是隨著旅游文化的推廣,許多游客不能辨別食材又難以阻擋當?shù)匦迈r美食的誘惑,很容易誤食誤用攜帶有寄生蟲的食材從而被感染。近幾年就有多起報道游客因誤事福壽螺而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和因食用青蛙而感染裂頭蚴的事件;這類因不當飲食而感染寄生蟲病的事件屢見不鮮。
3.2? 機會致病性寄生蟲病大幅增加
近幾年由于社會寬容度及開放程度的上升,艾滋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呈急速上升趨勢。這就導致了許多機會致病性寄生蟲例如隱孢子蟲[11],弓形蟲等的感染幾率大幅增加。
有研究表明是艾滋病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的HIV/AIDS合并隱孢子蟲感染率較正常人的隱孢子蟲感染率明顯增高,約有6個百分點,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梢员砻鳈C會致病性寄生蟲已經明顯危害到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
3.3? 輸入性寄生蟲病
近年來,由于出國務工人數(shù)的增加,對外貿易的擴大,使得很多寄生蟲病被帶入我國,例如曼氏血吸蟲,輸入性瘧疾等。近年來每年報告的輸入性瘧疾都有兩三千例[13]。所以這種情況需要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4? 自媒體對寄生蟲及宿主的介紹
現(xiàn)階段,自媒體已經滲入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并影響巨大。幾乎每臺智能機上都裝有微信,微博等APP。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離不開這些能隨時帶來新鮮新聞事件,奇聞異事的自媒體平臺。所以,利用新的社交平臺進行寄生蟲病知識的宣傳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該文作者了解到,曾在2017年,有微博報料,一名女性在成都蜜月旅游時誤食福壽螺導致廣州管圓線蟲入侵腦部,并最后導致流產。該報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一時間竟有幾千萬的轉載量和評論量。隨后許多媒體進行跟進報道,并寫了許多周邊相關文章例如如何辨別田螺與福壽螺,也都有很大的閱讀量。這么迅速并廣泛的傳播是過去普通寄生蟲病雜志等媒體手段不能與之比擬的。所以作為寄生蟲研究的工作者,如何能讓大眾獲悉寄生蟲及其宿主的相關知識是一個非常需要考慮的問題。
現(xiàn)階段,很多寄生蟲防治機構也意識到了自媒體的力量,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文章介紹了許多寄生蟲及宿主的的知識。都有一定的轉發(fā)量,引起了不錯的反響,也達到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如何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讓寄生蟲病知識的傳播渠道更便捷,受眾更多、更廣泛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建議應面對不同的受眾從不同的自媒體平臺擴大對寄生蟲病相關知識的宣傳。
①對于大學生,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國企等高文化水平等群體可以使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以定期發(fā)文的形介紹寄生蟲等相關知識。公眾號的關注可以由學校、單位等推薦關注。
②對于普通群眾,可以借助微博、抖音等大家喜聞樂見的自媒體平臺。定期發(fā)送一些相關內容。但是由于微博大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關注內容不同也導致了微博向個人推送的內容不同。這就需要與微博平臺洽談,保證這些內容可以有較廣泛的閱讀受眾。
5? 結語
新中國成立以來,寄生蟲病的防治宣傳工作也已經經歷了幾十年。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策略,防治宣傳的重點也不相同。但是都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傳播手段。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寄生蟲病的發(fā)生率逐年下降,但是民眾認知的空缺卻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這可能導致集體衛(wèi)生事件的發(fā)生。所以,在今天及以后,各級部門對寄生蟲病的宣傳工作都不應該掉以輕心。應該與時俱進,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 張旭,蘇安矗.新媒體時代下的輿論引導[J].農家參謀,2019(5):257.
[2]? 蘇安矗,張旭.論我國自媒體新聞發(fā)展問題及應對策略[J].農家參謀,2019(5):259.
[3]? 吳忠道,宋蘭桂,劉超,等.我國寄生蟲病防控面臨的新挑戰(zhàn)與新要求[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9,19(1):1-3,8.
[4]? 吳忠道,黃艷,宋蘭桂.我國人體寄生蟲病防治的新挑戰(zhàn):食源性寄生蟲病的防治[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9,19(1):1-3.
[5]? Rubina Ahmed,Emma T Cadman,Clifford M Snapper,et al. Decreased nematode clearance and anti‐phosphorylcholine‐specific IgM responses in mannose‐binding lectin‐deficient mice[J].Immunology and Cell Biology,2019,97(3):305-316.
[6]? 萬佳嘉,徐亮,吳子松,等.四川省血吸蟲病防治進展及流行現(xiàn)狀[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6,28(6).
[7]? 劉曉忠,陳喆,林丹丹,等.江西省血吸蟲病監(jiān)測現(xiàn)狀及發(fā)展思考[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6,28(2):111-114.
[8]? 張世微,李文敏,程雁鴻,等.湖北省孝感市血吸蟲病基于Google Earth監(jiān)測平臺的構建[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48):293,295.
[9]? 朱慧慧,黃繼磊,諸廷俊,等.2017年全國土源性線蟲感染監(jiān)測分析[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9(3):1-6.
[10]? 楊興達,李爽,張任凡,等.醫(yī)學院校大學生食源性寄生蟲病知行信調查[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9(3):1-4.
[11]? 何玲.農村地區(qū)寄生蟲病與衛(wèi)生習慣的關系[J].科技視界,2018(17):245,196.
[12]? 曹建平.新發(fā)傳染病的威脅:隱孢子蟲病[A].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醫(yī)學寄生蟲分會、廣東省寄生蟲學會.2013年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醫(yī)學寄生蟲分會、廣東省寄生蟲學會:廣東省寄生蟲學會,2013:1.
[13]? 龐杏林,陳守義,徐慧芳,等.HIV/AIDS合并感染隱孢子蟲血清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6,16(11):1123-1125.
(收稿日期: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