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蘇婧
(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揚州建城2500多年,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揚州人文薈萃,歷史上歌詠揚州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是揚州旅游的寶貴資源。2016年揚州市政府提出了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戰(zhàn)略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積極的國際旅游推介必不可少。做好古典詩詞翻譯研究,塑造城市美好形象,是一項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 更是兩種文化的溝通和交流。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 將不可避免地帶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具有豐富、深遠的內涵。近年來,隨著全球文化交往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翻譯在其中發(fā)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以往的翻譯多注重語言文本之間的轉換,忽視了文化因素和文化信息的傳遞,文化意象的翻譯尤其如此。在國家文化“走出去”的方針政策下,漢譯英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其中涉及中國文化意象的英文翻譯亟需學界的關注。
城市形象是文化意象的重要內容,“城市形象是人們在城市歷史功能和文化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城市的主觀觀點和想象鏡像,是通過個人經歷、人際傳播、大眾傳媒、記憶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盵1]城市形象既是一種客觀的社會存在,又是一種主觀的社會評價,既有內在的特征,又有主觀的建構。優(yōu)美的城市形象,不僅對提高城市知名度、創(chuàng)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味、繁榮城市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增強城市實力,優(yōu)化城市功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是傳遞中國文化意象最典型的文化形式。歷史上的揚州,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積淀,素來為文人墨客鐘愛和向往,他們留下的歌詠揚州的詩詞近300篇之多,從各個方面描摹了古代揚州的城市形象,是揚州城市形象不可多得的底蘊與名片,是推介揚州旅游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
城市形象的組成要素包括城市景觀形象、城市經濟形象、城市生活形象和城市市民形象等若干子形象。300多篇描寫揚州的古典詩詞中,選取名家翻譯或筆者翻譯,從交通、經濟、景觀、生活等方面分析翻譯中的揚州城市形象建構。
古代揚州能數度繁華,得其地理之利。揚州地處江淮交匯處,長江依境東流,淮河入江水道和京杭運河縱貫境內。揚州水路交通發(fā)達,歷史上就有“水上都會”的盛譽。其地名,亦取“州界多水,水揚波”之意,其中,大運河無疑是最著名的。大運河對揚州,乃至對當時的中國都是至關重要的。古人吟詠大運河的詩詞甚多,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二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肯定了隋煬帝的歷史貢獻。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
Thousands of dragon ships sail through green willow trees, In Yangzhou they all permanently berth. Near or far, with no hills or mountains, The city’s a chosen place for such a canal as great as it is.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On this canal people blame the collapse of Sui dynasty, It is yet the transit route through north and south. Had dragon ship matters not triggered uprising of the crowd, Emperor Yangdi’s merits could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Yu the Great.
大運河201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世界知名度較高。揚州作為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更因為隋煬帝對揚州的青眼有加,被稱為“大運河第一城”,可以說,揚州的城市形象首先就是運河形象。西方游客素有探尋歷史的興致,西方很多歷史旅游景點都設有歷史內容介紹,因此像皮日休的這兩首詠懷詩,既有歷史意味,又有文學意趣,在城市推介中使用,有助于樹立揚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英譯中鮮明的中國意象符號如“dragon ships”和“ willow trees”,中國歷史名稱如“Sui dynasty”和“Emperor Yangdi”構建出了一個優(yōu)美的富有歷史意蘊的古城形象。意譯加注釋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填補譯文目標受眾的歷史文化知識的空白,從而使其更順暢地理解原詩。
揚州歷史上因繁華而著稱,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謂最廣為人知的一句,濃縮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所有向往:財富、權勢和詩意生活,而揚州一城集所有美好于一身。翻譯闡釋好這一句城市標語式的古詩詞無疑會讓揚州的城市形象愈加清晰。筆者將此句試譯如下:
Carrying countless weath with him in complacency, He flies to Yangzhou on a crane which belongs to the fairy.
譯文保留了富貴之人這個鮮明的意象,但對騎鶴進行了適當的增譯。白鶴,在中國文化里又名仙鶴,是道家仙界的象征,更是人們追求精神超脫、詩意生活的象征,西方文化里并無對等的意義,故而增譯“which belongs to the fairy”。如此,譯文構建出的揚州是富庶的人間仙境,是世人向往之地。
揚州風光旖麗,是游人留連忘返之地,其中,園林、月、橋、楊柳、花為揚州風景的絕美意象符號。
2.3.1 園林
揚州名園薈萃,凝結著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精華。清代,特別是乾隆年間,揚州園林空前興盛,甲于天下,清人劉大觀云:“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小可軒輊?!币系脑娫~恰如其分地概述了揚州園林的特征:“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 (唐·姚合《揚州春詞三首》):Flowers and willows front themselves in the rivers, Pavilions and pagodas pave their ways to the hills.
此句譯文沒有深文大義,用白描手法臨摹出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象與符號:自然的山水草木、亭臺樓閣,這也是西方認知中典型的中國元素。
2.3.2 月
揚州素有“月亮城”之稱。月亮城的得名來自唐代徐凝的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徐凝《憶揚州》):Could the moon be divided into three equal parts, in brightness’n loveliness, Two linger in Yangzhou, attached and attracted to the place.
三分、二分本是漢語中的虛指概念,但三、二的對比運用中,揚州月亮的皎潔,揚州城的美麗多情躍然紙上,讓無數人心向往之。翻譯好此句并在對外推介中應用,揚州的“月亮城”形象可以更加豐滿,也能讓西方了解中國豐富的月亮文化。
揚州月亮文化的最高概括是冠絕全唐詩的《春江花月夜》,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后所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 With the river’s rise, the moon rises up bright. 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aves for thousands of li, Wherever the river flows, there overflows her light. (許淵沖譯)
原文里五個鮮明的意象:春、江、潮、海、月一氣鋪開,大氣磅礴。譯文緊緊抓住月這幾個中心意象,第一句在春、江、海、潮的烘托下,一輪明月躍然而出。第二句用擬人化的“she”可謂神來之筆,將月亮比作溫婉的少女,月隨波動,月耀春江。
2.3.3 橋
揚州境內多水,水多則橋多,著名的橋多集中在瘦西湖沿岸。主要有:大虹橋、五亭橋、廿四橋。若以詩詞論,則又以杜牧這首流傳最廣:“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Dim the mountains, far away the water. Autumn is approaching its end in the south, with withered grass in view. The moon has lit up the twenty-four bridges in the town. Where is the sweet girl who played the flute for you? (許淵沖譯)
譯文以意象為中心,遠山遠水,明月夜,拱橋邊,玉人獨立,簫聲幽咽,這些典型的中國審美意象曾經啟發(fā)了西方文學界的意象一派,詩歌的翻譯傳播功不可沒。
2.3.4 柳
揚州楊柳眾多,清代詩人王漁洋稱:“北部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清·王漁洋《浣溪沙·虹橋懷古》)。春天里揚州瘦西湖“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唐·杜牧《揚州三首》,“巷入垂楊,畫橋南北翠煙中”(宋·秦觀《望海潮》)。上文在園林部分已翻譯姚合的詩詞,現(xiàn)試譯秦觀的《望海潮》(又名《廣陵懷古》)如下:
Weeping willows decorate long lanes soft, Painted bridges lie north’n south in the green mist.
垂柳、畫橋、翠水組成了一幅絕美的江南圖景,也是世人眼中、心中“煙雨江南”的揚州形象。
2.3.5 花
揚州人素有種花的傳統(tǒng)?!扒Ъ茵B(yǎng)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清·鄭板橋《揚州》)。揚州最著名的花當數瓊花,“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 (宋·韓琦《后土祠瓊花》),另外芍藥也海內馳名,蘇軾有詩云“揚州芍藥,為天下冠”。其中鄭板橋的這句格外別致,揚州人愛種花、賞花,揚州人也重視女孩的藝術素質培養(yǎng),所謂“揚州美女”之美譽充分體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詩意美,筆者翻譯如下:Thousands of families educate their daughters from music and tunes, Ten li land is planted with flowers instead of crops and plants.
揚州自古文人風雅曠達,“曲士守文墨,達人隨性情……肯學諸儒輩,書窗誤一生”(唐·權德輿《廣陵詩》);女子美麗而多才情,“江南好,佳麗數維揚”(清·納蘭性德《憶江南》)。“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唐·杜牧《贈別二首》)。以納蘭的這首《憶江南》為例:The South is fabulous, Girls in Yangzhou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揚州是著名的休閑之城,揚州“三把刀”聞名天下,排在第一的是“廚刀”,發(fā)源于揚州的淮揚菜是中國傳統(tǒng)四大菜系之一。揚州人善做菜,亦愛好美食,“晴和天氣晚風徐,脫盡棉衣四月初。慶譽典旁沽戴酒,櫻桃市上買鰣魚”。詩仙李白在揚州大暢其懷:“搖扇對酒樓,持袂把蟹螯。”(唐·李白《送當涂趙少府赴長蘆》)黃庭堅也大快朵頤:“飛雪堆盤膾魚腹,明珠論斗煮雞頭?!?宋·黃庭堅《次韻王定國見寄》)
白天,游客絡繹不絕:“駿馬宜閑出,千金好舊游。喧闐醉年少,半脫紫茸裘。” (唐·杜牧《揚州三首》);晚上照樣熱鬧非凡:“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唐·王建《夜看揚州》)。揚州是如此宜人,以至于“人生只愛揚州住,夾岸垂楊春氣熏” (清·黃慎《維揚竹枝詞》):Yangzhou is the only place dreaming of for this life to live, Whose spring is the best with weeping willows swaying along banks of the river.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獨特的形式和內涵,韻律優(yōu)美,意境深遠,被譽為“帶著鐐銬的舞蹈”[2],但由于歷史文化、語言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古典詩詞的中譯英一直是翻譯中的難點。在文化“走出去”大戰(zhàn)略指導的下,以揚州為個案,探討漢譯英過程中文化意象的傳遞,城市形象的塑造,對當下中國城市的對外宣傳會有很好的幫助,同時也能有效規(guī)避各種可能的誤譯和誤讀,對外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