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現(xiàn)如今,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孩子們?nèi)绾胃哔|(zhì)量地學習,老師們?nèi)绾斡行У亟淌冢议L如何正確教導(dǎo)孩子,都成為國人關(guān)注的焦點。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才能培養(yǎng)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以激勵、賞識和引導(dǎo)的方法教育孩子,才能教出成功的孩子?;隈R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從學生自身、老師、家長三個人物角色入手,淺談激勵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激勵機制 激勵目標 作用 孩子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220—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要建立自尊、自信和自強,別人的肯定和重視至關(guān)重要。只有自尊自信,才可能進行自我反省、自我克服和自我教育。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生理和安全需求外,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賞,得到社會的肯定和鼓舞是十分重要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像莊稼得不到陽光一樣,人生的價值會枯萎荒蕪。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在品德、學習、紀律、人際交往等方面顯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差異,而成人面對孩子的這些不同表現(xiàn),主要有兩種應(yīng)對:肯定與否定,或者說激勵與刺激。孩子與成人的雙邊活動,也會遇到肯定與否定、激勵與刺激這兩大類反應(yīng)。激勵是以信任、尊重、理解、賞識和寬容為原則。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yīng)耐心、細致地觀察,從而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找到激勵點,不斷為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加油,讓孩子形成“我是好學生”“我是好孩子”的感覺,進而把這種外在的激勵轉(zhuǎn)化為自身發(fā)展的動力,并進一步把這種賞識發(fā)展下去,升華到賞識自我、賞識他人。[1]
一、理論來源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在生活中,當家長和學校提供了前三種需求之后,孩子們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就會擴大,成為主要的情感體驗。
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實際形象來接受自己們,并認為自己有能力,能勝任工作。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在做每一件事時,都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其內(nèi)心因?qū)ψ约簝r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即使其所作所為存在問題,在得到成人激勵的情況下,他們也愿意改正,并能促使自己不斷改進。
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xiàn),或是發(fā)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2]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于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要滿足這種盡量發(fā)揮自己才能的需求的人,應(yīng)該已在某個時刻部分地滿足了其他的需求。當然自我實現(xiàn)的人可能過分關(guān)注這種最高層次需求的滿足,以至于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教育孩子,很多事情是要看孩子自身的喜惡,不能只根據(jù)老師或家長自己的想法要求來逼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在這一階段,孩子的興趣是關(guān)鍵,家長老師的激勵是輔助。
2.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
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Pygmalion Effect),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又可以叫做“羅森塔爾效應(yīng)(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yīng)”,其真正的含義就是“滿懷期望的激勵”。
對于孩子的未來,家長、老師、孩子都是未知的,但是無一例外的、人們都希望孩子有個好的未來。所以對于孩子的未來充滿期望,給孩子正確的激勵,有助于孩子的成長成才。
二、激勵的作用
1.老師的激勵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福德認為,驅(qū)動學生學習有兩個基本動機:一個是社交互動動機,另一個是榮譽動機。[3]社會交往動機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更喜歡聽她最喜歡的老師的課程,為了老師而努力學習,從而得到老師的贊揚,增進感情。榮譽動機是一種更高的動機,表明人們想在社會上得到一定的地位,提高待遇。鑒于學生的心理動機,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恰當?shù)乇磉_出鼓勵,一定會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挖掘出潛能。
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尊重是對一個人的肯定和承認。因此,尊重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原則。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尤其是兒童,而且這種需要更加強烈。老師應(yīng)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愛的使者,應(yīng)該用愛的河水灌溉學生,激勵學生不斷進步,才能促使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可能。
要明確激勵和表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激勵是指激發(fā)人的行為的心理過程,在教育中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的知識,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而表揚則是把注意力放在學生本身,一般不太涉及孩子所做的事情。老師若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及時的表揚、熱情的鼓勵,則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diào)動其積極性。多鼓勵多表揚,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個人和集體的榮譽感,強化集體的凝聚力,同時還能建立起融洽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4]
2.家長的激勵作用
家庭是教育的一個主要場所,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它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其影響尤其重要。因此,家長對孩子實行的激勵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
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目標達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激勵是孩子發(fā)揮潛能、快速成長的金鑰匙。父母根據(jù)子女的條件和特殊技能為子女制定目標,鼓勵孩子為目標而奮斗,并為他們的成長注入動力。同時,父母對子女的鼓勵既要注重兒童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也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也就是說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
3.孩子的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是孩子調(diào)節(jié)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學會自我激勵的孩子,能夠幫助提升自我表現(xiàn)。同時,自我激勵所樹立的良好形象也是其自我激勵的原因。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后,可以從根本上促進兒童的更大進步。當然,教給孩子自我激勵是一個長期的、細致的過程,需要不懈的努力。自我激勵的目的不依賴于外在的欣賞,而是讓孩子肯定、鼓勵和贊美自己。這要求家長和老師巧妙地影響孩子的動機意識。[5]在語言表達上化被動為主動,讓孩子認清自己,從而形成孩子的自我激勵。
四、結(jié)語
如今,家長都在尋找各種方法希望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棍棒教育已不再適合當今教育,激勵孩子,給予孩子自信和尊重,才是讓孩子變得更優(yōu)秀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希艷.怎樣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J].家庭教育(中小學生家長),2009(2).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激勵.[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3]艾佳.激勵——孩子成長的精神動力[J].現(xiàn)代家教,2003(12).
[4]郭曉玲.賞識——孩子成長的動力[J].陜西教育(行政版),2008(12).
[5]艾佳.激勵——孩子成長的精神動力[J].現(xiàn)代家教,2003(1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