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華
【摘 要】在我國戲曲百花園中,瓊劇作為一個地方最具有特色的劇種,其舞臺藝術中的舞臺妝容在整體藝術中占有重要的領域。其老先輩們經過數百年的舞臺實踐與藝術審美探索,研究出了最具有瓊劇舞臺特色風格的藝術代表。
【關鍵詞】瓊劇;妝容演變:臉譜藝術
中圖分類號:J81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030-01
一、妝容演變
早期的瓊劇只是一種民間風俗儀式,其稱為“土戲”。因為是一種儀式性的表演,所以人們也很注重臉部的構造形式就開始在臉上涂抹點化。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改革與變化,形成了舞臺上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藝術。民國時期的瓊劇舞臺妝容的涂面點化都是運用一些比較簡樸清淡的方法來進行,當時常用的化妝品用的是石膏、水粉 仁粉、胭脂、百草霜等。其化妝的一般程序是:用發(fā)蠟簡單涂抹臉部(起到濕潤作用從而使化妝品與皮膚更好接觸便于化妝),再用石膏或水粉注水使石膏或水粉化為膏狀用于涂底,接著用紅胭脂揉紅兩頰及嘴唇上色,最后用百草霜畫眉。瓊劇舞臺在化妝這一方向里,其也很注重根據劇中不同的人物外貌特征、性格特點等一系列表現手法進行規(guī)范性的要求與歸納。例如不同行當運用的化妝手法也會不同,在生行與旦行兩大行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妝容的濃厚之分。旦角在抹涂粉底時就要比生角涂抹得濃厚些,眼眶頰骨處(焦點)及嘴唇揉紅比生角也較為突出。然而凈角就與生角旦角大有不同,其在化妝前的進行開臉,開臉一般用生油(食用油)調百草霜、仁粉等各色顏料勾畫,在這一行當中老藝術家運用了色彩的多元化進行點綴,這是他與各行當的相別之處。
近代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國內各個劇種不斷地交流,不斷地互相學習,瓊劇在原先的基礎上也大量吸取了國內其他劇種的藝術特色,廢止了用仁粉、水粉、百草霜、石膏等原始性的化妝用品,統一化使用油彩。唯獨只有凈角保留原開臉步驟所用的化妝材料,其余行當角色均使用油彩打底,用胭脂紅或紅色油彩涂頰畫紅用眉筆畫眉毛畫眼眶。首先是生行與旦行在化妝上進行了簡練的提高與改造,經過提煉妝容藝術的方法,促使生旦角色在舞臺上的栩栩美感更加鮮美,特別在旦行角色中原始運用的是統一化。經過一系列學習現在旦行中除了老旦、梅香旦(飾梅香婢女)外其他旦行角色均采用大片子(鬢發(fā))貼在兩鬢,盤成小彎(額發(fā))貼在前額,大大美化了旦角在舞臺上的舞臺形象。在改革過程中,還在年老人物妝容上有著明顯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尤其是注重劇中的年老人物妝容痕條構造,其化妝風格皆借鑒與其他劇種風格來進行改化。
二、臉譜藝術
說起臉譜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京劇五花八門的臉譜藝術了。據史料記載臉譜的產生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臉譜的最初起源于民間祭祀儀式上的面具。雖說臉譜源于面具但是他們之間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對于臉譜跟面具主觀言論就是:臉譜是將圖形直接地畫在臉上,而面具是把圖形畫在或鑄在別的東西上面后,再戴在臉上的一個臉樣模型。在中國的古代,祭祀活動中有巫舞和儺舞,舞者常會戴面具,而臉譜卻是出現戲曲藝術之中。
瓊劇臉譜作為瓊劇的獨特藝術,它還具有一種區(qū)域性的綜合美,它形同其他劇種一樣,不同的臉譜由不同的顏色與不同語言組成,不一樣的臉譜妝容都具有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早期的瓊劇臉譜僅是為了夸張劇種的人物特征和不同的人物身份、人物性格等,只是簡單地在人物上用黑色、白色、紅色、青色等比較艷的顏色勾畫,并用簡單的線條勾出眉目,多用眼為黑色,眼眶為白紋的線條結構,其余涂紅或白居多。像這些早期的臉譜大多數以凈角多用。經過長期與外界學習、探索交流,瓊劇的臉譜藝術開始著重于造型與紋路之上的創(chuàng)新,在借鑒粵劇、潮劇、昆曲等等其他劇種的臉譜藝術的基礎上,從而改變瓊劇臉譜畫法和相應的雛形。瓊劇臉譜藝術在涂臉藝術上趨向成熟后,逐漸有條理性地對固定的色彩和線條有著固定的規(guī)律。在色彩上常運用的構圖有:大白、白底黑色、紅底白色、黑底白色、五彩花條、四眼狗、大白鼻子七大類;在表現手法上嘴岔、眉眼、雙頰、兩額等主要部分進行點化。在勾畫線條變化中增強了膚色、面部器官肌肉紋理和表情的明顯度及形式美。
為了體現不同劇情中的人物身份性格與特點不同,瓊劇臉譜都有不同的表現,劇中人物要是忠義英勇的人物畫的則是紅臉,線條簡潔明細不多加以點綴夸張,例如關羽、趙匡胤。性情剛烈、魯莽、暴躁的,則以黑色為多線條勾畫上細下寬的表現人物有包拯、尉遲恭,陰險狡詐之徒多為白臉體現,兩小眼呈小三角黑眼瞼大部分為白色,表現的人物有曹操、董卓等……用不同臉譜表現不同的人物,突出了戲劇的藝術之美,體現了瓊劇藝術的獨特之處。
三、結語
戲曲化妝是戲曲舞臺上缺一不可的一門藝術形式,對于化妝設計者而言,根據劇本提供的有利因素、主題體裁、風格等樣式運用和結合化妝的表現手法與材料,貫通劇種特有的化妝藝術進行創(chuàng)作與構造,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戲曲美的感官藝術載體。瓊劇的舞臺妝容由數年來不斷地變革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今天特有的地方特色戲曲藝術,它的提高灌注和融入了戲曲藝術的多元化,所以我們要懂得利用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彰顯瓊劇藝術的舞臺美、特色美、綜合美。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志·海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