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嵩 周恩華
摘 要:穿新鞋不能走老路,踐行新課程標準,就需要相應的新理念來支撐。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從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中抽身出來,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轉變
傳統(tǒng)課堂的諸多弊端,早已為人深諳熟知,但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似乎毒害太深,還影響著人們教學行為。我們知道,觀念決定行為,有什么樣的思想,自然就會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因此,在新課程標準踐行背景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須從傳統(tǒng)數(shù)學課堂中突圍,踐行新課改,實現(xiàn)教師觀、教學觀、教材觀、學生觀的根本變革。這樣,我們才能在新課程背景下漸行漸遠。下面,我結合這幾年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談談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數(shù)學教學須從“轉變”做起的實踐與思考。
一、 新課程標準踐行中的數(shù)學教學,必須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教材是教學憑借,是課堂師生對話的話資。如何用教材教學,是影響我們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新的課程標準既尊重教材,也不唯教材。因此,在教學中的爭議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同樣是這幾個字,位置的變換,體現(xiàn)了一線教師思維、理念是否發(fā)生了轉變?!敖探滩摹笔且环N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它基于舊的和過時的教學大綱,它在課堂教學忠實地教授教材上的內容。主要特點是通過老師細致梳理地教材內容,并詳盡講授,努力實現(xiàn)“滴水不漏”,教師“以綱為本”“以本為本”,唯教材至上。而“用教材教”,則是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借助教材這一學習素材,去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發(fā)展目標。教材僅是一種學習素材,教材內容也只是幫助學生完成三維目標的一種載體?!敖探滩摹迸c“用教材教”的區(qū)別,從知識上看,教學大綱的主要是完成“雙基”的目標,重在知識點的掌握;課程標準的目標則包含了“雙基”目標在內的三維目標;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學習內容沒有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力,而在其指導下的教學行為就很容易導致“教教材”的教學行為的出現(xiàn),而課程標準中的學習內容的總量大大超過了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知識容量,從而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一個是教學的內容,一個是教學的方式,這是我們數(shù)學教師應充分考慮的,我們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要著力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新課程標準踐行的數(shù)學教學,必須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的出現(xiàn),就要我們教師明白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地位。傳統(tǒng)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是以知識的傳授者身份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多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一言堂”及“滿堂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學生只能是被動地聽、機械地記。在傳統(tǒng)講授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少有發(fā)表自己看法與見解的機會。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討論交流較少,課堂氣氛也如一潭死水。這樣的課堂使學生感到上課索然無味,對學習也就毫無興趣,從而產(chǎn)生厭學心理。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一定要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多采用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課堂上師生的角色意識更明確了,以組織者身份的教師才能更好扮演服務角色,搭建學習平臺,讓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自由發(fā)言、積極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彼此尊重、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也才能充分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使學生逐步成長為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
三、 新課程標準踐行的數(shù)學教學,必須變“接受式學習”為“探究性學習”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只能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而新課程標準強化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學生有扮演好自我角色的能力。教育學研究告訴我們,數(shù)學學習不應當是對知識的簡單接受,而應當是基于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來學習探究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與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相比,“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問題的載體,創(chuàng)造了一種類似科學探究的情境和方式,允許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嘗試將兩個完全不同的三角形組合在一起,然后讓學生將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組合在一起。學生通過比較和討論發(fā)現(xiàn),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邊形或剪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此時,再讓學生探究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與三角形的底邊、高之間的關系,自己推導、總結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個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勵和表揚學生,允許學生犯錯誤。了解學生在學習探究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指導學生冷靜地分析、反思、總結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反復探索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完成探究性學習的任務。
總之,數(shù)學教學應該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走向素質教育之路。我們教師更應該轉變觀念,放開手腳從傳統(tǒng)中突圍,努力學習新經(jīng)驗,更好地扮演好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新型教師角色。
參考文獻:
[1]董芝云.淺析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J].商情,2011.
作者簡介:
李永嵩,周恩華,湖北省恩施市,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