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要:本文由尋找現(xiàn)代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的解決途徑為切入點,引論了墨家等學派的義利觀念,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引出孟子以心性論為基礎的義利觀,通過對孟子義利觀的分析,最終得出以確立仁義內(nèi)在的人性為道德原則的義利觀對解決現(xiàn)代倫理道德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義 ? 利 ? 仁 ? 心性
在過去的二十世紀里,科學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發(fā)展、科技進步的同時,往往忽略了人們自身的精神建設,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倫理道德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人的私欲過度膨脹。于是,實用功利主義的合理性問題開始被質(zhì)疑,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道德價值觀念,“義”與“利”的問題再次被人們所重視,“義利之辨”這個古老的話題再次引發(fā)人們的無數(shù)爭論。筆者在此將追溯先秦時期幾種主要的義利觀,并進一步研究哪種義利觀更加具有合理性,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具有借鑒意義。
一、先秦主要義利觀簡述
(一)以“利”為目的的墨家思想
所謂“義”即“當然”,是“思想行為符合一定準則”。[1]那么,這個“準則”即判斷標注是什么?墨家認為,“利”是一切行為的判斷標準,符合“利”即是一種“大義”。所謂“利”,“即是能維持或增進人之生活者,亦即是能滿足人之生活需要者。”[2]這里,“維持或增進人之生活者”的“人”,并不是指個人,而是指人類,也就是說,墨家所謂“利”是指“功利”而言。
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真理標準問題,即“言必立儀”?!皟x”就是言論是非的標準,《非命上》記載: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與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從第三表“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墨子不講私利,他講的利都是天下之利、國家之利、萬民之利。
墨子在強調(diào)“利”的同時,提倡“貴義”,他認為“萬事莫貴于義”,“從事于義,必為圣人”。(《貴義》)但是,墨子所謂的“義”,本身就具有功利性,他強調(diào):“所謂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為天下之良寶也?!保ā陡罚┮簿褪钦f,“義”就是給天下帶來利益的工具,它能夠保障利、帶來利、實現(xiàn)利,墨子的十大主張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尚利的標準。
墨子這種把義通約為利的理論,沒有注意到義利之間的差別,也不知道“義”本身還包括超功利的豐富內(nèi)涵,所以他的義利觀表現(xiàn)出一種險隘的功利主義傾向,也就無法完成消解人的私欲膨脹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二)法家韓非的利害論思想
韓非則把荀子的性惡論發(fā)展為利害論,認為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他把民眾完全作為統(tǒng)治者謀求其利的工具,并用利害之心進行賞罰,以維護其統(tǒng)治。韓非所謂的“利”完全是一種個人的私利,完全否定了道德價值與道德關系。這種把人的本性與人際關系完全歸結為利害二字顯然是錯誤的,這種思想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社會,秦王朝以其自身的興衰印證了這個理論的片面性。
二、孟子的義利思想
(一)孟子“義利”思想的起源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
在孔子之前就有“義”的觀念,但是直到孔子,“義”才作為道德核心價值概念被提出來。同時,孔子區(qū)分了君子和小人兩種不同的人的精神境界,小人的生命意義以利為最高價值,其生活的內(nèi)容以利維中心,惟利是圖,是一類沒有修養(yǎng)和道德的人;君子則是有修養(yǎng)、有道德的人,要把道德原則的“義”作為最高的價值選擇與生命目標。
(二)孟子“義”的思想內(nèi)涵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義以為上、義重于利的原則。在孟子看來,“義”是與“仁”分不開的,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親親為仁,敬長為義;第二,惻隱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這兩層含義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下面將進行詳細的分析。
首先,“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繼承了孔子“孝悌為仁之本”的意思,并且進一步將“義”從“仁”的德目中強調(diào)出來,使“從兄”、“敬長”歸屬于“義”的范疇,即“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在此基礎上,孟子把他的仁義道德觀念推及整個社會,提出“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庇伞坝H親”、“敬長”而愛一切人、敬一切人,從而構建一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理想社會。也是在這一層意義上,孟子強烈譴責了墨家的“兼愛”思想。
“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認為,仁德的實現(xiàn)應該是一個由“親親”、“敬長”而逐層遞進的過程,即是一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的愛有差等的擴展過程。這一過程更是“仁義”作為人性之本自我實現(xiàn)的內(nèi)在要求。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斯耳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以“仁、義、禮、智”為人之四心所呈現(xiàn),他們不是從外面注入的,是人心本來所固有的。這樣,仁義在孟子開始作為人性的本質(zhì)屬性出現(xiàn)。孟子認為在人的生命本質(zhì)中,仁義禮智是人本來所存有的,只是需要“乍見孺子入井”這樣的觸動而自然流露出來。也就是說,仁義禮智原出于人之本心,并自然顯現(xiàn)于人的情感中。
同時,孟子承認人具有對飲食、聲色等自然欲望的滿足和喜好,這是人生而具有的共同的生理特征。他認為“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 (《孟子·公孫丑上》),也就是說人的向善的屬性和其他本能屬性一樣,是自然生長的,這一生長過程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變化,所以需要不斷地培養(yǎng)、擴展人的本性,即“存心養(yǎng)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才能使人的本性得以真正實現(xiàn)。
由此,“義”作為孟子性善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的本心在成長過程中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人的道德屬性的內(nèi)在要求范疇,而并不僅僅是作為與“利”對立的范疇存在。
(三)孟子的“義利觀”
“義”作為人之本心的內(nèi)在要求,在實踐過程中卻受到作為“趨利避害”作為人的生物性本能等因素的影響,而失其人的道德本心。
在孟子的思想中,“利”的使用大致也包含兩種情況:一是使用了利的本意,意為銳利、厲害,“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下》)二是使用了利的引申義,意思是有利于、利益、功利,多是指物質(zhì)利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下》)“利”本身并沒有錯誤,但是由于人的私欲而使其自身失“義”逐“利”就導致了對于“義利之辯”的爭論。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明確指出處理義利關系的原則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他承認“生”是人的正常欲求,是人之最大利,但在不符合作為人之本性的“義”的時候,要順應人性的原則來做選擇,這就進一步透徹鮮明地闡明了以義來制約利的思想。在孟子看來,“道德價值(義)具有至上的性質(zhì),它并不以外在的經(jīng)驗事實為基礎”。[3]人生的最高價值在于呈現(xiàn)自我的道德本心,集中體現(xiàn)在道德價值上,功利的得失并不在其考量范圍之內(nèi)。
可見在孟子看來,人的道德理想的實現(xiàn)在于向內(nèi)尋求本心的澄明,是一種內(nèi)省的功夫,而不需要借用外在于人的“利”。即是說:“對主體言行的價值判斷,不必以行為的結果為依據(jù),而只需看其動機是否合乎義。這樣,義本身似乎便變成了目的,而主體的行為則相應地表現(xiàn)為為義而義”[4]可以說,孟子的義利觀是完全建立在動機論的前提下的,是完全排斥目的論的,只是由“義”的彰顯而所達成的“天下之大利”是一種人的道德本心在實踐過程中得以達成的自然過程。
三、結語
綜上,我們發(fā)現(xiàn)墨家以“義”為“利”價值取向和法家完全“尚利”的價值觀念都容易導致人的私欲的過度膨脹,而孟子以“義”作為人的本心內(nèi)在道德要求的義利觀,對建構當代社會價值觀具有一定借鑒意義,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留給我們的瑰寶。
參考文獻:
[1]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41.
[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386.
[3]楊國榮.孟子的哲學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81.
[4]楊國榮.孟子的哲學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81.
(作者單位:中共興安盟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