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敏華
《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提出“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的理念,即以積累學識來儲存“珍寶”,以斟酌辨析各種事理來豐富增長自己的才學,以研究閱歷各種情況來進行徹底的觀察。因此,要提升寫作素養(yǎng),必須注重閱讀積累。然而,大部分初中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作文題材陳舊泛濫。筆者認為,可以從課程資源的選取、重組方面尋找突破口。
一、重組原則
隨著課程建設理念的不斷更新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語文課程資源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形式也越來越豐富,但這不一定意味著資源效能的提升。能否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某一方面的難題,促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檢驗課程資源效能高低的標準。因此,在不違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以解決素材積累難題為目的的課程資源重組將遵循一定的原則,即“適度適切”“互補整合”“序列化”三大原則。
“適度適切”指充分考慮初中學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緊扣寫作素材積累這個大主題,不偏倚,不泛化。
“互補整合”指避免與現(xiàn)有語文教材中有關寫作素材積累的教學內(nèi)容重復。圍繞同一教學主題,或從不同維度作出拓展、延伸,或有所取舍、深挖。最終形成與教材互補整合的校本化、班本化課程資源。
“序列化”指根據(jù)初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和原有的寫作素材積累狀況,在寫作素材積累大主題下,再細分為若干小主題,并將小主題連綴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序列體系。
二、具體路徑
1. 立足課本,積累同主題素材
現(xiàn)行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每一個教學單元都有其特定主題,教師可以圍繞單元主題,引導學生在挖掘和運用課本寫作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同主題素材的積累。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濃濃親情”。筆者引導學生圍繞這個主題,以聯(lián)想思維導圖的方式,積累同主題或相似主題的典型素材。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便能將素材變式運用到平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及考場作文中。這種積累方法立足課本,以單元主題為素材積累的生發(fā)點,又不受限于課本,運用發(fā)散思維,將同主題或相似主題的典型素材歸類整理,形成比課本更豐富的、可視化的個人素材庫。
2. 解構語言文化事件,分項目積累素材
在語文課堂教學之外,不時發(fā)生并傳導著具有語文課程價值的語言文化事件,教師應及時捕捉、分析、解構,并將其熔鑄到校本課程設計里,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豐富的語言實踐機會,從而積累寫作素材。
實踐案例一:許多綜藝節(jié)目散發(fā)出濃厚的語文氣息,例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經(jīng)典詠流傳》《一本好書》等,它們以舞臺表演為載體,融知識性、趣味性、欣賞性于一體。筆者曾借鑒《朗讀者》節(jié)目的呈現(xiàn)方式,組織學生以策劃一場校園朗讀者活動為學習項目,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特定主題,甄選名家佳作或自己創(chuàng)作文本,然后選配合適的背景音樂進行朗讀展示。在活動總結階段將所有朗讀文本再次修改潤色、匯編成集,固化集體創(chuàng)作成果,積累寫作素材。
實踐案例二:2019年初,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繼而引發(fā)各媒體平臺對其生平及作品的傳播。筆者所任教班學生對林先生也是不陌生的,不僅因為他們從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中學過他的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也因為林先生曾受邀蒞臨我區(qū)某中學開設文學講座,更因為不少學生課余喜歡讀他的文字。于是,筆者分別創(chuàng)設了“悅讀林清玄——林清玄作品讀后感”“跟名家學寫作——林清玄同題作文創(chuàng)作”和“致與時間賽跑的人——給林老先生的一封信”三個學習項目,引導學生自選其一進行學習、創(chuàng)作。通過鏈接文本與現(xiàn)實,透視文本與人生,加深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理解,積累寫作素材,培養(yǎng)寫作思維。
3. 聚焦中考高頻主題,輻射式積累素材
歷年中考作文題、中考范文及名師點評等為作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通過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鎖定命題高頻主題,并以此為序列設計作文教學課程,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素材積累,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高分主題作文,進一步細化豐富以技法為序列的作文教學內(nèi)容。
以近十年廣東省卷、廣州、深圳中考作文高頻主題感悟類主題為例,筆者通過五個步驟完成該主題寫作素材積累。(1)主題解讀,即幫助學生理解“感悟”的內(nèi)涵與外延,強調(diào)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對事物進行仔細揣摩、玩味、考究,品悟其中蘊含的哲理。(2)范文引路,即以若干篇“感悟類”主題中考滿分作文為范例,引導學生自行梳理歸納范文中“悟”的各種具體方法。(3)經(jīng)典素材展示,即向?qū)W生展示更多“感悟類”經(jīng)典素材或精彩片段,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拓寬選材的視野。(4)學生個人素材補充,即設置“記錄由現(xiàn)有素材聯(lián)想到的與自己相關的事例或活動”“摘抄閱讀文章時令自己心有所動的內(nèi)容”兩個學習抓手,指引學生輻射式積累該主題寫作素材。(5)寫作定稿,即通過實題訓練和講評修改,為學生提供分析、運用寫作素材的機會,甚至練就一文多用的能力。
4. 開拓跨學科寫作視野,積累特殊類型素材
跨學科寫作是在不同的學科環(huán)境下進行寫作的理念和方法。教師可以嘗試挖掘各學科課程中的寫作資源,設置跨學科寫作的序列,建構具有整合、交融特色的寫作教學新范式。
以兼具科學性和文學性的科普文學為例,它是一種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和教育教學載體。閱讀和創(chuàng)作它,本身是一種跨文化、跨學科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跨學科寫作素材,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理性思維能力,豐富精神世界。教完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探險與科幻單元后,筆者組織班上學生開展了“走進科普文學”主題讀書活動,先后與學生共讀分享了劉慈欣的科幻名著《三體》、阿瑟·C·克拉克的經(jīng)典科幻小說《童年的終結》、厄休拉·勒奎恩的經(jīng)典小說《黑暗的左手》等作品。同時,以參加廣東教育學會舉辦的首屆青少年兒童科普作品創(chuàng)作大賽為契機,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出一批主題鮮明,具有較高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科普詩文作品。學生通過科學小說、詩歌、童話、科普小品等體裁,多角度地呈現(xiàn)了他們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虛擬技術、星際穿越方面的豐富想象與美好憧憬。
實現(xiàn)跨學科寫作素材積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想興趣,設置合宜的序列寫作任務作為驅(qū)動,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多學科知識資源。這種積累實踐加強了寫作和學科學習的有機聯(lián)系,拓寬了寫作教學的領域,推動課程整合,最終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5. 結合研學活動課程,多元化積累素材
2016年教育部、發(fā)改委等11部門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中。此后,各種研學旅行活動方興未艾。課程化、序列化和常態(tài)化的研學旅行將學習延伸到大自然、社會現(xiàn)實、歷史場景之中,使學生開拓視野,增長才干,習得核心素養(yǎng),也為學生積累多元化寫作素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教師應及時把握研學活動的契機,依托研學內(nèi)容的人文性特征,設置融理趣、意趣與情趣于一體的寫作任務并給予方法指導,引導學生挖掘?qū)懽魉夭?,將研學活動與寫作有機結合。
以學生的一次古村落尋訪研學活動為例,筆者曾組織八年級的學生到佛山市三水區(qū)蘆苞鎮(zhèn)長岐古村進行研學。該村是佛山市委市政府“古村活化”建設工作成果之一,它以悠久的歷史、彰顯嶺南風格的建筑布局、濃郁的民俗文化和獨具特色的美食聞名珠江三角洲,研學價值大。筆者從寫作學習的角度出發(fā),擷取民俗文化和建筑布局兩個切入點布置寫作任務,即以記敘類文體寫民俗文化,或以說明文文體展現(xiàn)建筑布局,而這兩項任務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民俗風情主題和第二單元的說明文主題相契合,學生可以將課內(nèi)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到課外寫作實踐中。在寫作任務驅(qū)動下,學生們或饒有興致地觀察古村里每一處的宗祠家廟、家塾書舍、鑊耳民居、青石古巷,或心領神會地傾聽展館里每一段有關長壽文化、私塾文化、紅頭巾文化、龍舟競渡文化的講解,或聚精會神地斟酌每一個攝影角度,感受古村與眾不同的韻味……了解的過程就是素材積累的過程,學生不僅收獲了客觀實在的知識,還留下了理性思考與情感體驗的痕跡。有了這些鋪墊,就有了寫作的基礎。
總之,語文教師應具備一雙“慧眼”,能隨時捕獲、發(fā)掘各種具有語文課程價值的資源,同時還應有一雙“巧手”,能巧妙剪裁、重組課程資源,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通過多元化的路徑,讓寫作素材積累既得法,又高效,化解素材積累難題。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