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英 郭紫薇
摘? ? 要: 意義是翻譯的紐帶,翻譯的根本任務(wù)在于意義的再生。意義不是固定和唯一的,隨著語境、情景、讀者和翻譯目的等不同而呈現(xiàn)多維和動態(tài)屬性。本文以一部花藝文本的英漢翻譯為例,分析如何在譯文中再現(xiàn)花藝的美感。為了使美感意義在文本中再生,達到翻譯的交流目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通過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等手段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
關(guān)鍵詞: 花藝文本? ? 意義再生? ? 去字梏? ? 重組句? ? 建空間
1.引言
近年來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穩(wěn)步上升,“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shè)美麗中國”理念已深入人心。茶余飯后,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對園藝、花藝更加關(guān)注,市場上相關(guān)的插花造型書籍越來越多?;ㄋ囄谋静粌H可以帶來系統(tǒng)的花藝知識,更可以傳遞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文化,對于理解文學(xué)、文化甚至生活哲學(xué)都大有裨益。東西方的花藝各有特色,花藝的交流與融合離不開花藝文本的翻譯借鑒。但是,花藝文本的翻譯面臨一些難度,長期以來關(guān)于花藝文本翻譯的研究相對較少。插花行為是一門藝術(shù),展現(xiàn)了素材與環(huán)境相融的美感?;ㄋ囄谋疽晕淖值男问皆佻F(xiàn)素材與環(huán)境之美及插花行為本身具備的美感?;ㄋ囄谋镜拿栏芯唧w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在翻譯中如何把富有美感的花藝文本再現(xiàn)出來?針對花藝文本翻譯,譯者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力求在翻譯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手段把原文的美感在譯文中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本文擬以一部英國花藝文本的英漢翻譯實踐為例,探討翻譯花藝文本時如何傳遞花藝知識,再現(xiàn)花藝的美感,達到翻譯的交流目的。
2.翻譯中的意義再生與交流目的
以往的語言意義觀如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xué)教程》中所言:“在有些人看來,語言,歸結(jié)到它的基本原則,不外是一種分類命名集,即一份跟同樣多的事物相當?shù)拿~術(shù)語表?!盵1]彼時的翻譯被當作一種簡單的符號轉(zhuǎn)換活動,被認為是完全可行且容易實現(xiàn)的。在這種語言觀和語言意義觀的影響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字對字、詞對詞的翻譯方法被許多翻譯家當作忠實于原文的根本保證。但是索緒爾認為,詞語不是象征符號,是一種抽象符號。任何語言符號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構(gòu)成的,“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事實上,能指和所指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一個社會所接受的任何表達手段,原則上都是以集體習(xí)慣或約定俗成。也就是說,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沒有內(nèi)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字面的指稱和指稱所指代的概念之間不能單純地畫上等號。如此,為“不同語言只是以不同的名指代同樣的實”的推理就失去存在的依據(jù),翻譯在語言的轉(zhuǎn)換中難以做到“毫無差錯”。
獨立看待每個詞語,拘泥于逐字翻譯,將其視為忠實于原文的保證,這種做法不再可行。相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將語義的傳達視為一個動態(tài)的行為,在具體語境中識別語義。此后,越來越多地與傳統(tǒng)意義觀相悖的觀點開始出現(xiàn)。二十世紀,西方著名的語言哲學(xué)家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提出“意義即用法”的理論,他認為:“一個詞的意義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2]艾倫·克魯斯強調(diào)語言使用環(huán)境的重要性,“意義存在于交流中;可以說,交流是尋求意義的過程”[3]。國內(nèi)研究語言和翻譯的專家對意義有新的認識。比如劉宓慶認為翻譯是為了交流,而交流是意義的再生。他在書中寫道:“翻譯學(xué)需要的是動態(tài)的意義觀,強調(diào)要在語言交流中把握意義,關(guān)注使用、意向性和語言審美。”[4]許鈞將翻譯定義為“以符號轉(zhuǎn)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wù)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盵5]他認為翻譯的最終目的是意義再生,意義不是確定的也不是唯一的。對于翻譯來說,語言符號和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是動態(tài)變化的,隨情境、作品、目的等約定俗成。以上這些理論都強調(diào)譯文應(yīng)當以原文和譯文的實際應(yīng)用環(huán)境為基礎(chǔ),譯者需要考慮譯文讀者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等,從而使翻譯活動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易于讀者理解。翻譯的過程是尋求意義再生的過程,翻譯的目的是交流。
3.花藝文本翻譯的美感意義再生
翻譯的根本任務(wù)是意義再生,意義一旦進入語言交流——也就是一旦進入翻譯過程,譯者就必然進入一個比詞義本身更大的、更復(fù)雜的審美判斷“困局”中[6]。劉宓慶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提出翻譯美學(xué)理論,認為:“意義的對應(yīng)轉(zhuǎn)換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審美維度。”[7]審美要素是“意義”本身具備的三個要素之一,成功的意義審美轉(zhuǎn)換保證了語際審美轉(zhuǎn)換。本部分在分析花藝文本特征的基礎(chǔ)上,從意義再生的角度借助意義再生的三個原則,分析如何使譯文在完成意義再生的同時,實現(xiàn)美感再現(xiàn)的目標。
3.1花藝文本的美感特征
插花藝術(shù)是指選取花材、器皿和道具,以藝術(shù)的手法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富有詩情畫意飽含自然哲理的景物,或是創(chuàng)作構(gòu)筑內(nèi)涵深刻意蘊無窮的多種組合形體,表達作者審美情感的一門造型藝術(shù)[8]。插花行為本身就是一門藝術(shù),展現(xiàn)了素材與環(huán)境相融的美感。花藝文本則以文字的形式,再現(xiàn)了素材與環(huán)境之美及插花行為本身具備的美感。花藝文本的特征可概括為一個“美”字。
本文分析的文本是介紹插花藝術(shù)的The Flower Fix,由英國花藝師安娜·波特(Anna Potter)所著。該書圖文并茂,生動詳細,主要內(nèi)容包括三類:隨筆感悟、插花示范、名人名言,完美體現(xiàn)了以下三種美感。
3.1.1文辭美
花藝文本的文字如散文般娓娓道來,語言樸素、自然、流暢、平實。不論敘事、抒情還是說理,信筆寫來,宛若白描。尤其在文本中的隨筆感悟部分,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底不急不慢地跟我們訴說著她與花卉的故事。
例1:“Instead, my dreams were made of mud, dirt, snails and petals mushed to a pulp, of being so immersed in foliage that one is unsure where the earth ends and human begins. There was, however, always the plan to make art in whatever way, shape or form.”[9]
這段文字來自書籍的序言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與插花藝術(shù)的淵源,回溯了作者的兒時夢想。整段文字中長短句交替出現(xiàn),包括使用間斷句、短句、和中短句,使內(nèi)在情思規(guī)律性推進形成節(jié)奏,輕重相間,快慢相隨,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是作者在跟讀者講故事。
例2:“When the sun casts its rosy glow on the turning leaves in shades of rust or stretches of copper bracken, everything is alive and wildly glorious.”[9]
這是對插花前周圍環(huán)境的一段簡短的景物描寫,其中詞匯豐富多樣,比如作者采用三個專屬于秋天的顏色詞語“rosy”“rust”“copper”,展示了濃濃的秋意“cast”“shade”“stretch”“wildly”等詞匯生動精準、富有動感。作者運用從句,前實后虛,前靜后動,使迷人的秋色風(fēng)光躍然紙上。
例3:“As Beth Kempton explains in her book Wabi Sabi, the discipline is an approach to life and a way of viewing the world in which we recognise the ‘impermanent, imperfect and incomplete of everything including ourselves[9]”.
在這段文字中,“impermanent”“imperfect”“incomplete”這一組單詞運用了頭韻的修辭手法,蘊含了語言的音樂美和整齊美,使語言聲情交融、音義一體,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3.1.2簡潔美
本文本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片,文字更多的起到解釋說明、營造氛圍的作用,這樣兩者才能相輔相成、合作無間,打造出一部完美的花藝文本。該文本的語言應(yīng)該言簡意賅、洗練明快。尤其是在插花示范部分,作者會列出插花制作的具體步驟。在敘述全面的基礎(chǔ)上,這里的語言應(yīng)盡量做到簡潔明了,使讀者一目了然。反之,煩瑣的語言會令讀者百思不得其解,難以領(lǐng)會插花步驟的要義。
例4:Fill the chicken wire with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oliage. Use the autumnal branches to stretch upwards and outwards from the arrangement; the asparagus ferns and bracken to cascade down over the wall; and fill out the centre section with the abelia. Add the hydrangeas now, too, dispersing them throughout at different heights[9].”
這段文字記述了插花造型的具體步驟,開頭連用數(shù)個動詞:fill,use,fill out,add,disperse,單獨成句,指令明確,邏輯清晰,便于讀者查閱和操作。
例5:“One particularly lengthy tulip stem from my own garden was used in this arrangement to balance the height of the Fritillaria. Due to its sleek, dark and streamlined nature there is no challenge for the eye when the two are paired. The showy imperialis is simply softened by the subtle tulips presence[9].”
這段文字敘述了作者選用郁金香作為花材,并說明了選用的理由。原文中的三個句子均使用被動的句式,給人客觀精煉的感覺。另外,原文中的三個動詞“balance”“pair”“soften”,均由名詞換轉(zhuǎn)而來,但相較于煩瑣呆板的名詞結(jié)構(gòu),這里動詞的使用生動形象、簡單明了。
3.1.3哲思美
作者常常以花喻人,從精辟的花語和迷人的花事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尤其在每個章節(jié)的導(dǎo)入部分,作者常常引用與主題相關(guān)的名人名言,不僅提高了整篇文章的立意,而且使作品的每一個篇章都充滿哲思,耐人尋味。
例6:“But he who dares not grasp the thorn should never crave the rose.” Anne Bront?觕[9]
本段文字所在的篇章主要講述以玫瑰花為主花材的插花造型和花語故事。作為導(dǎo)入部分,作者引用安妮·勃朗特的言論,表明玫瑰多刺的特征,同時蘊含“要想有所收獲,不能害怕付出”的人生哲學(xué)。
例7:“To invent, you need a good imagination and a pile of junk.” Thomas A. Edison[9]
本段文字所在的篇章的主題是懷舊,主張利用手邊已有的素材,創(chuàng)造出新的與眾不同的插花作品。托馬斯·愛迪生的這句話放在這里恰到好處,完美闡明了新舊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即新事物的產(chǎn)生總是離不開舊事物。
3.2花藝作品翻譯的美感意義再現(xiàn)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語言求美,表達趨美,人類語言之共性也[10]。翻譯審美客體有兩個,即原文(SL)和譯文(TL)。與之對應(yīng),翻譯中的審美主體有三個:譯者、編輯、讀者。譯者是原文的審美主體,讀者是譯文的審美主體,而編輯則既是原文又是譯文的審美主體。在這三個審美主體中,起主導(dǎo)作用的是譯者[10]。因此,在翻譯花藝作品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譯者本人充分感受全部的美感,再通過另一種文字,使原作的意義得以再生,原作的美感得以再現(xiàn)。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妨借鑒許鈞教授提出的“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這三點分別是針對詞語、句子、篇章這三個層面而言的,但它們不是三個獨立的個體,篇章空間的建立離不開“去字梏”和“重組句”兩個步驟。在理解原文本意義、充分考慮翻譯美感的基礎(chǔ)上,譯者要力求打破字的桎梏,擺脫語言的束縛,重新組句,為目的語讀者建造一個富有生命力的開放的空間。三者相互配合,使整個文本更符合譯文讀者的期待。
3.2.1去字梏
王秉欽認為:“中國傳統(tǒng)譯論以‘信為本,以‘信為美,強調(diào)譯者及其譯作對原作的忠實,而‘和諧說強調(diào)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提出‘和而不同的審美原則,逐漸走出原文文本中心的樊籬,走向讀者?!盵11]以往的翻譯觀認為翻譯活動要絕對忠實于原文,原原本本、一字一句地傳達原文的意思,這樣才符合“信”的標準。隨著時間的推進和社會的發(fā)展,翻譯應(yīng)與時俱進,適應(yīng)時代需求。譯者不可能一味忠實原文本,要考慮譯入語讀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等眾多因素,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走出原文本的桎梏,進行更好的翻譯。
例8:One mans rubbi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9]
譯文:甲之碎石,乙之美玉。
原文運用one...another...這種對比的手法,旨在說明不必費心尋找素材,只要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非凡的想象力,人人皆能變廢為寶。譯文里,要相應(yīng)使用兩個對仗的小句。另外,還要強調(diào)的是原文中的“rubbish”和“treasure”這對反義詞,如果翻譯成“垃圾”和“寶貝”則會喪失語言的美感。為了使美感再現(xiàn),需要從原文字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可以使用“碎石”和“美玉”代替,不僅充分傳達出愿意,而且流露出古色古香的韻味,再現(xiàn)原文的文辭美與哲思美。
例9:To embrace the contrast further, I picked out the warmth in the wood and leather and turned up the saturation with bright oranges, browns and copper[9].
譯文: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比,我挑選了暖色的枝條和皮革色葉片,用明亮的橙色、棕色和銅色花卉來增加色彩飽和度。
“Embrace”是該文本中出現(xiàn)的高頻詞匯之一,作為動詞時,它在《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中主要有三個意思:(1)擁抱;(2)欣然接受,信奉;(3)囊括。這里“embrace the contrast”,顯然是運用了詞匯的轉(zhuǎn)義,表明這樣對比的好處。但是我們在翻譯中不能把它翻譯成“擁抱”,其轉(zhuǎn)義“欣然接受”似乎并不妥當,考慮到中文的搭配問題和后面的“further”,可將其譯成“加強對比”。這樣更能傳達出原意,更符合中文的搭配習(xí)慣。
3.2.2重組句
去除了原文本的字詞上的桎梏,就涉及句子層面。楊絳認為:“翻譯包括三件事:選字;造句;成章。選字需經(jīng)過不斷的改換。得造成了句子,才能確定選用的文字。成章當然得先有句子,才能連綴成章。所以造句是關(guān)鍵,牽涉到選字和成章。”[12]由此可見,“重組句”在翻譯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譯者要字字斟酌,仔細研讀原文本,理解作者意圖,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關(guān)系,突破思維,不遷就原文結(jié)構(gòu)、突破結(jié)構(gòu)約束重新組句,最后連文成章,翻譯才算完成。由于中英文在句法上存在差異,譯者要對原文內(nèi)容進行增添、刪除、重組。當然,重組句并不只是對原文的再創(chuàng)造,還要忠實原文。也就是說譯者要在理解原文本的基礎(chǔ)上用最恰當?shù)姆绞皆佻F(xiàn)原文本的內(nèi)容,展現(xiàn)出原句的韻味和風(fēng)采。
例10:Use the roses, anemones and poppies to fill the design mid-height, again working with the tallest stems first[9].
譯文:按照從高挑花材開始的原則,依次使用玫瑰、銀蓮和虞美人填補造型中等高度部位。
原文把主要的動詞“use”放在前面,次要的動詞“work with”處理成分詞短語,修飾整個主句。漢語句子構(gòu)建則往往取法自然,即按照自然語序,所以需要重新組建句子。譯文把這句話處理成兩個有先后邏輯關(guān)系的句子,這樣邏輯嚴謹明確,句式簡潔明了,再現(xiàn)原文的簡潔美。
例11:The mass of pale florets and buds creates a soft but dense asymmetrical shape, whilst retaining that transient feeling that its all just a matter of time[9].
譯文:使用大量淡色小花和花蕾進行點綴,達到柔軟、濃密、隨性的效果,突出時間的流逝感。
這里的原句采用非人稱主語,接上一般為人稱主語所使用的表示感覺、意識、情感或動作之類的動詞謂語,使句子具有擬人色彩,表達趨于活潑,達到句型新穎、結(jié)構(gòu)嚴謹、言簡意豐、語體活潑的效果。翻譯成漢語時,為了達到簡潔明了的效果,應(yīng)默認人稱主語,增強文本的可操作性,連用“使用”“達到”“突出”等動詞,指令明確,便于操作。
3.2.3建空間
建空間是在去字梏、重組句的基礎(chǔ)上針對這個篇章而言的。要求譯者根據(jù)原文本的主旨,在原文本創(chuàng)造的空間的基礎(chǔ)上再建一個新的空間,在陳述原文本意義的基礎(chǔ)上,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文本的風(fēng)格。也就是說譯者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為讀者建立一個盡可能與原文本一致的空間,為讀者留有想象的余地,使讀者在譯者創(chuàng)建的空間里深刻理解原作者的意圖,領(lǐng)略原作的韻味。
例12:Inspiring Playfulness
A spring arrangement to bring joy
Perfect for a family home, this arrangement celebrates curiosity,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with joyful blousy blossoms. The perfect antidote to a long winter, it adds a little spring cheer[9].
譯文:趣味橫生
春日花藝造型:盡享歡樂
這一款插花設(shè)計別出心裁,引人遐思,富于創(chuàng)意,完美烘托居家氛圍。精心搭配的鮮花,喜慶艷麗,蓬松飽滿,帶走漫長冬日的寒意,平添些許春日的歡欣。
這段文字選自書中一個篇章的開頭部分。首先介紹篇章主題“Inspiring Playfulness”,其次幾個詞語或一個短句概括該款插花設(shè)計的總貌“A spring arrangement to bring joy”,最后進一步描繪該設(shè)計的具體特征。這三個部分在整個篇章起到導(dǎo)入的作用,總體上營造有趣歡快的氛圍,引起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趣。翻譯時,主題詞翻譯成“趣味橫生”既突出“有趣”這個特征,又強調(diào)它的程度。“A spring arrangement to bring joy”翻譯成“春日花藝造型:盡享歡樂”,長度對比上與原文保持一致,再現(xiàn)了形美的特點。根據(jù)《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對文中出現(xiàn)的“celebrate”一詞做出解釋:If you celebrate an occasion or if you celebrate, you do something enjoyable because of a special occasion or to mark someones success。這里原文使用“celebrate”一詞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這款插花設(shè)計在“curiosity,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三個方面做得很成功。在翻譯的時候,譯文中雖然沒有明確出現(xiàn)“慶祝”一詞,但通過“別出心裁,引人遐思,富于創(chuàng)意”三個形容詞,可以傳達出這款插花設(shè)計的獨特之處,同時大量四字詞語的使用再現(xiàn)原文的文辭美。
例13:Im captivated by the Greek myth of Hades, god of the underworld, and Persephone, daughter of the goddess of agriculture and harvest Demeter. One day, while Persephone was gathering flowers, Hades snatched her and took her down to the underworld, much to Demeters distress. Finally, it was decided that Persephone would spend six months of the year with Hades and six months aboveground with her mother. This is said to denote the cycle of the seasons: autumn and winter when Persephone is in the underworld, and spring and summer when she returns[9].
譯文:我深深著迷于冥王哈得斯和谷物女神之女珀耳塞福涅的故事。有一天,哈得斯擄走了正在采集花材的珀耳塞福涅。為此,其母得墨忒耳十分難過。幾經(jīng)波折,哈得斯最終決定,一年之中,妻子必須有六個月和自己守在冥界,其余時間則可以和母親在人間歡聚。據(jù)說這代表著四季的輪回:當她身處冥界之時,人間是深秋寒冬;當她重返人間之際,人間則是陽春盛夏。
原文是花藝文本中穿插的一則希臘神話故事,目的是增強文本的可讀性和趣味性。營造了神秘悠遠的氛圍,讓讀者不禁深陷其中,仿佛置身于傳說中的古希臘時代,與眾神為伍。文中的幾個動詞,“captivate”“gather”“snatch”等幾個動詞生動形象、精準達意。翻譯時,必須找到相對應(yīng)的表達,完美傳達出原文的文字精髓。這里選用“深深著迷于”“擄走”“采集”等。又如原文中“spend”一詞,表達珀耳塞福涅的時間分配,但在翻譯成漢語時,分別選用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動詞“守在”和“歡聚”代替,不僅傳達出了原意,而且用詞精準。句式上,譯文中舍棄原文中的被動句式,選用更符合中文表達習(xí)慣的主動句式。另外,原文中的人物身份和名字都偏長,如果按照原文順序在第一句中都悉數(shù)列出,反而使讀者摸不著頭腦。所以,在譯文中有些人物在其第二次出場時才詳細介紹,并在下文中使用“其母”“妻子”等稱謂代替復(fù)雜的人名,對于讀者來說人物關(guān)系更加清晰,更能進入文本營造的氛圍里。最后一句,譯文保留了原文的對偶句式,結(jié)構(gòu)清晰,讓人一目了然。
4.結(jié)語
美感是花藝文本的重要特征,也是花藝文本意義的核心所在,再現(xiàn)美感是花藝文本譯文讀者獲得最佳閱讀效果和閱讀體驗的保證?;ㄋ囄谋痉g關(guān)鍵在于美感意義的再生和花藝跨文化交流的實現(xiàn)。對花藝文本美感再現(xiàn)的探討有助于譯者深化對花藝文本的認識,在翻譯中再現(xiàn)美感,提高譯文質(zhì)量。在揭示美感再現(xiàn)對于花藝文本翻譯的重要意義的基礎(chǔ)上,將抽象的美感再現(xiàn)過程具體化,要求譯者在理解原文本意義、充分考慮翻譯美感的基礎(chǔ)上,打破字的桎梏,進行重新組句,為目的語讀者建造一個富有生命力的開放空間。
參考文獻:
[1]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普通語言學(xué)教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100.
[2]維特根斯坦,著.湯潮,范光棣,譯.哲學(xué)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7.
[3]Alan Cruse, Meaning i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18.
[4]劉宓慶.翻譯與語言哲學(xué)[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3-10.
[5]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41.
[6]劉宓慶,章艷.翻譯美學(xué)教程[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6:77.
[7]劉宓慶.翻譯美學(xué)導(dǎo)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4.
[8]李永雄.論插花藝術(shù)與花藝設(shè)計的異同[J].廣東園林,1996(1):38.
[9]Anna Potter. The Flower Fix[M]. London:White Lion Publishing,2018:7,38,135,86,95,96,79,175,63,28,22,30,22.
[10]毛榮貴.翻譯美學(xu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05:2,22.
[11]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6:270.
[12]楊絳.失敗的經(jīng)驗——試談翻譯[M].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95.
基金項目:江西省研究生教改項目(JXYJG-2018-090)“翻譯碩士教育的本地化與國際化融合創(chuàng)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