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課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中,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個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要”標準既是對教師的要求,更是對教學及教學改革的要求。文章從“六要”標準出發(fā),探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師如何主動以“六要”標準給自己照鏡子,打造高水平的綱要課教學,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渠道作用。
關鍵詞:思政課;“六要”標準;教學主導作用;學習主體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中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個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要”標準既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基本素養(yǎng)的要求,更是對課程教學及教學改革的要求。
高校是新知識、新思想和新思維的創(chuàng)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種思潮和價值觀交錯較量的前沿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是大學生觀察世界、認識世界、解讀世界的“望遠鏡”,是幫助學生有效應對各種社會思潮消極影響,確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的“穩(wěn)定劑”。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既面臨著不同思潮和價值觀交鋒帶來的思想挑戰(zhàn),也面臨著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產生的現實拷問。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得不面臨不斷提高的教學要求和自身能力不足而帶來的挫敗感和無力感。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及教改工作一直以來都強調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實效性,而這一目標的關鍵還是在教師。盡管,現代教學手段和模式花樣翻新,但教師依然在教學中要發(fā)揮“教學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的越好,越能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此,新時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師要緊緊圍繞總書記的“六要”標準,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完善教師自身知識結構,更好的發(fā)揮教師教學“主導”作用,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一、政治要強,要“以史鑄魂”,旗幟鮮明的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近年來,學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和斗爭從未間斷。歷史虛無主義主要通過虛無中國革命史、黨的歷史,貶低革命歷史事件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丑化領導人和英雄以及美化反面人物,達到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往往是以主觀臆想代替客觀事實,以片面遮蔽整體,以偶然否定必然,以戲謔對抗崇高;打著還原歷史的旗號,貶低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尤其是黨的領導人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和意義;借口學術自由,進行所謂的重新“解讀歷史”,為已有定論的歷史人物“翻案”,為投敵叛國的反面歷史人物叫屈,為殖民統(tǒng)治者正名,用個別歷史微觀真實否定大是大非的宏觀歷史判斷;否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詆毀社會主義新文化,打擊國人的文化自信。
歷史虛無主義危害很大,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不能回避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存在,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利用課堂教學深入分析、旗幟鮮明的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錯誤,比如:“侵略有功論”“落后就該挨打”“反侵略誤國論”“告別革命論”“共產黨不是抗日中流砥柱”等等。
作為思想政治課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講授歷史知識時,不能僅停留在史實介紹的層面,應該多渠道、科學地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為此,《綱要》課教師應不斷提升歷史研究水平、教學水平,挖掘豐富史料,用令人信服的歷史事實和科學嚴密的歷史邏輯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學生的迷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搜集和發(fā)掘史料,另一方面要適時地向學生推送最新的相關文獻、學術著述。比如講鴉片戰(zhàn)爭,可以要求學生以專題研討的方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搜集史料,同時《鴉片戰(zhàn)爭檔案史料》已經出版,清政府的禁煙問題、道光帝的和戰(zhàn)問題、戰(zhàn)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問題,還有鴉片戰(zhàn)爭的軍需開支問題、普通士民心態(tài)問題、漢奸問題等,在檔案里都有反映。教師可以準備好電子文本通過網絡課堂推送給所有同學,多方面史料的接觸,會讓學生對歷史的多面性有充分的認識,更好的應對新媒體時代碎片化信息帶來的片面觀點對學生的沖擊。絕不能讓反華反共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戰(zhàn)略企圖在青年大學生中得逞。
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QQ、微信、微信公眾號建立與學生的網絡溝通渠道,教師要成為網絡宣傳“輕騎兵”“突擊隊”,及時了解學生的錯誤傾向,對學生的錯誤歷史觀點能夠迅速作出反應,答疑解惑,牢牢掌握歷史宣傳的網絡主動權。教師不但要“守好”課堂,也要“守好”網絡宣傳的陣地,決不能讓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歷史觀通過網絡在學生中自由泛濫。
二、情懷要深,“以情育人”,用自身的家國情懷感染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老師情懷要深,要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要裝著國家和民族,要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思政課教師的工作最大的特點是集“教學”和“育人”的雙重功能于一身,要“以學識服人,以情懷育人”。思政課教師自身要有家國情懷,才能用真摯的情感把思政教育工作不僅看作自己賴以謀生謀生的工作,更要意識到,自己是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謀未來的偉業(yè)。教師自身濃郁的家國情懷可以深刻的感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自覺地把自己和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追求自覺融入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面向時代,關注社會,在新時代干出一番事業(yè),才能使得大學生用自己的言行助力國家發(fā)展。
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只有教師有家國情懷,才能自覺站在國家、民族求生存、圖發(fā)展、謀尊嚴的高度,把一部中國近現代史講成一部一代代的中國人,面對民族危機、國家危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探索國家前途、改寫國家命運的歷史,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等都是“個人行動”、“少數群體的行動”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實例。億萬中國人的行動最后化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洪流,這是中國近現代史發(fā)展的基本事實。如此,學生才會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找到自己作為“小人物”的存在感,意識到個體不容忽視的“價值”,唯此,才能建立起“我”與“祖國”的血肉聯系,祛除學生內心在“偉大國家”面前的虛無感。
“以情育人”還需要教師增強自身的“共情”能力,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也叫作“移情能力”,是設身處地、認同和理解別人的處境、感情的能力。今天的大學生都是95后、00后,學生和教師生活的時代有差距,和歷史時期人物和群體生活的時代更有差距。學生對教學內容、歷史事件的認知甚至語言表達體系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體現。教師必須要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他們的情感需要、了解學生對歷史的具體疑惑,說出他們內心的質疑,才能有針對性的用歷史事實進行解答。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強化學生“回到歷史當下”,設身處地為“當時的國家利益”“當時的民族利益”“當時人民的需求和覺悟程度”下分析歷史事件的意識。這樣,才能真正取得“育人”的效果,否則教師的家國情懷在學生眼里就變成了“惺惺作態(tài)”的說教。
三、思維要新,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
思維要新,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過往的知識積累、思想需求以及興趣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就《綱要》課教學內容而言,大學生已經在小學、中學進行過相關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習,對一些重要問題已經有相當的認知,如何解決內容的重復以及由此引起的學生厭學情緒是《綱要》課必須解決的難題。其次,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很容易接觸各種碎片化的信息,并深受影響,出現思想的集體搖擺。因此,當代大學生需要的不僅是政治結論的告知,他們更需要歷史細節(jié)的論證,需要綱要課教師不只是歷史知識的傳遞者,更多的是一位文化顧問,一個各種意見的中介,一個交流平臺的搭建者。
基于此,在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探索過程中,要注意學生意見的表達。如,利用專題研討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針對特定專題,自主搜集史料,形成自證型觀點,再結合課堂辯論、教師講解,讓自證觀點與他證觀點充分交流,最后形成最大溝通下的結論。充分利用學生過往所有的知識積累,創(chuàng)造全新的知識體驗。
教師要營造開放、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要告訴學生《綱要》的課堂期待的是每位同學的參與。因此,教師要努力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探索、獲取新知,得到能力的鍛煉。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并懂得尊重不同觀點,對問題形成多角度的理解,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觀。
同時注重學生“共情”能力訓練,通過特定的情境設置,讓學生不斷進入特定歷史人物,虛擬“體驗”歷史,引導學生說出“假如我是……”,自己的“感悟”和選擇,通過回望歷史,讓學生意識到今天我們作為“后來人”該怎么做”。通過這樣的思維鏈條,訓練學生與歷史、歷史人物、家國命運、時代責任的共情,激發(fā)學生的時代責任感。
四、視野要廣,通過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
教師視野要廣,既要有國家視野、歷史視野、學術視野,也要有國際視野。在綱要課教學中,要教育學生放眼全球,放大格局,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天下大事,培養(yǎng)學生具有開放多元創(chuàng)新的思維,具有包容發(fā)展、互利平等、合作共贏的理念,展現出中國青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博大胸襟和歷史擔當。
中國近代之所以落后時代、受制于人,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普遍沒有國際視野,自外于世界。中國的近代史是伴隨著列強入侵開始的,自從中國進入近代,中華民族再也不能閉關鎖國的存活于世。分析和理解中國近現代的一切歷史事件,既要從國情出發(fā),也要從世情出發(fā),必須要有國際視野。比如,講近代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時,要同時向同學介紹漢唐、宋元、明清時代,西方來華傳教士積極來華傳教的努力,以及大航海時代西方各國的全球殖民行為,與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在講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的表現時,要結合二戰(zhàn)其他戰(zhàn)場的戰(zhàn)況以及斯大林、蘇俄、共產國際對其他國家共產黨的政策,諸如此類。要讓學生明確意識到,近代以來,全球化浪潮下中國人與世界的聯動關系,培養(yǎng)學生知識視野時,加強國際視野的培養(yǎng)。
五、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要有人格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人格才能影響到人格的發(fā)展和規(guī)定。”好的思政課沒有一定之規(guī),好的教師也沒有完全一樣的標準。有的教師有語言有渲染力,學生在教師的語言表達力中發(fā)現真理的力量;有的老師善于針砭時評,學生借此深刻認識社會;有的老師善于邏輯思維的梳理,深入淺出之間得到學生的認同。但是思政課教師區(qū)別于一般專業(yè)教師的一點是,思政課教師除了知識的傳輸者,更重要的價值觀的培育者?!把孕幸恢隆薄爸泻弦弧笔撬颊n教師必要的也是基本的要求,教師言行不一,會直接損害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思政課教師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高校思想正式理論課堂這個陣地要發(fā)出正能量的“強音”,思政課教師要有過硬的人格。一個思政課教師如果課堂上滿口愛國、民主、進步,課下言論卻詆毀英雄,對社會進步力量不屑一顧,學生怎么會信服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觀點,怎樣受課程的感召把自己和國家民族的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要嚴于律己,課上課下一致,網上網下一致,身體力行,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發(fā)揮正能量。要把對思政課教師人格要求,高過對教學技巧的要求。教學技巧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慢慢打磨歷練,如果人格形象一旦崩塌失守,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往往遠大于課堂教學技巧的笨拙。高校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和開拓者的地方,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不是清談館、發(fā)泄場,學生不能做教師發(fā)泄不滿、牢騷的聽眾。
作為高校一線思政課教學的老師,我們一直在嘗試改變授課的模式,課堂教學可謂是百花齊放,可是仍然有不少大學生覺得思政課好枯燥,學了也沒用??梢哉f,思政課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困難是多樣的,但只要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六要”標準,不斷努力,一定能打造出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思政課。
注釋
[1] 張國安.光明日報[M].2018年09月11日15版.
參考文獻
[1] 王雪莉:專題研討教學模式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探索[N].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4).
[2] 王雪莉.基于共情能力培養(yǎng)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與實踐———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J].青年與社會,2018年11月.
[3] 耿雪,梁柱.歷史虛無主義“重寫歷史”有何訴求?[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9-15.
[4] 李玉中.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新動向[N].光明日報,2017-07-10.
[5] 周兵.思想政治課教學共情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N].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8(3).
[6] 徐曉霞.高校思政課教師共情能力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高教學刊,2015(19).
作者簡介:王雪莉(1978- ),女,河北保定人,歷史學博士,浙江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國古代服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