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 實 編輯/張美思
激活認同感,既是音樂成功的關鍵,也是投資者未來笑傲市場的秘鑰。就未來的全球市場而言,認同感被激活的最重要標的,還是中國。
看到題目就能猜到,筆者今天要寫的是徐夢圓的歌。作為中國電音(電子音樂)的驕傲,音樂人徐夢圓最有名的一系列曲目都以“China-”為抬頭,如“China-Y”“China-M”和“China-Dragon”等?!癈hina-X”則是其中頗負盛名的一首。事實上,徐夢圓的絕大多數歌都是純音樂,但依舊打動人心。這表明他的音樂具有極強的普世性和感染力,或者,換一個詞——認同感。
認同感是什么?簡單而言就是喜歡,發(fā)自內心愿意接受,怎么突兀都不反感。對于音樂而言,就是穿過骨頭撫摸你的那種好聽。徐夢圓的音樂里,滿滿都是中國元素,古琴、笛子、琵琶、蕭、二胡、古箏,高山流水、小橋人家,伴隨著電音的節(jié)奏和現代的鼓點緩緩流淌,錯落有致而不聒噪,回味綿長而不死板。在聽到這種“中國古風電音”之前,筆者從沒想到絲竹的靡靡之音也能演繹得如此時尚和動感;現在則真正領悟到什么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說,徐夢圓的創(chuàng)新之處和偉大之舉,就在于用靈感開封了窖藏在歷史深處的音樂陳釀,用節(jié)奏叩開了久閉于世俗之中的華夏心門。對徐夢圓的認同感,其實歸根結底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聽徐夢圓的“China”系列,總有一種回歸本源的釋然和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為投行經濟學家,筆者由衷覺得,認同感不僅是一種點石成金的音樂屬性,更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投資屬性。激活認同感,既是徐夢圓音樂成功的關鍵,也是投資者未來笑傲市場的秘鑰。即將來臨的2020年代,無疑是一個相比2010年代更加和而不同、波詭云譎的十年。貿易摩擦已經推倒了全球保護主義、孤島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多米諾骨牌,人們已經看到并將繼續(xù)看到更多的大國博弈和地緣動蕩。亂局之中,認同感是稀缺的。因為稀缺,所以才會被診視和追捧。眾人拾柴火焰高,對認同感的認同則將帶來投資意義上的確定性和穩(wěn)定性,最終幫助大類資產配置在風雨飄搖中立于不敗之地。
民粹盛行的背景下,鮮有國家能保有認同感。在筆者看來,世界對美國和日本是有認同感的:對美國的認同感,源自其在全球秩序中的強勢與霸權;而對日本的認同感,則源自其單一民族大國的天然稟賦。這是過去和現在美元和日元資產作為避險資產的一種別樣解釋。“風物長宜放眼量”,就未來的全球市場而言,認同感被激活的最重要標的,還是中國。近來,筆者愈發(fā)切身感受到全球資本流動中這種認同感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在悄然布局中國。相比之下,境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反而顯得有些后知后覺。
對中國的認同感源自內外兩個層面。于內而言,認同感源自中國文化的價值再發(fā)現。最歷久彌堅的華夏文明顯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悄然迸發(fā)出時代活力。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中國文化正引導著我們與歷史和解、與自己和解,并由此而放下包袱,更加自信地向著民族復興的共同目標而逐夢奔跑。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中國企業(yè),內里都刻著中國文化的基因。而這種自我認同將激發(fā)出微觀潛力,進而凝聚成推動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持續(xù)提升的根本動力。
于外而言,認同感源自經濟金融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和歷史經驗。中國是特別的,又不那么特別。經濟個體在既定約束下的選擇模式是類似的,所以,總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規(guī)律和市場經驗。在經濟發(fā)展維度,所有市場經濟體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時都會面臨模式轉換的挑戰(zhàn):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增長,從追趕發(fā)展轉向內生發(fā)展,從要素消耗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而其中的成功者則能獲得民富國強的長期回報。當下的中國,恰處于這樣一個關鍵節(jié)點,且其內生發(fā)展和政策指向,無疑都在向著正確的方向傾注全力。這讓人對中國經濟減速不失速、增質加速度的未來抱有信心。在金融市場維度,股市從來不是“經濟增速”的晴雨表,而是“經濟增質”的晴雨表。無論是美國、德國還是亞洲四小龍的資本市場,都曾在經濟高速增長期表現暗淡,并在經濟增質期錄得豐厚的長期回報。而中國資本市場在邁過而立之年后,正在以加速金融開放和夯實制度設計的方式,為“減速增質”引致的長周期理性繁榮而蓄勢。這才是外資持續(xù)加倉中國資產的根本原因。畢竟,作為過來人,他們看到過我們還未曾看到的經濟遠景,他們經歷過我們還未曾經歷的市場變化。
總之,認同感是宏觀“亂紀元”下的最大亮點,音樂如是,投資亦然。我愛China,我愛“China-X”。永遠不要因為焦慮而去選擇,永遠要因為希望而去投資,這才是筆者相信的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