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目前高校資助工作中重經濟助困輕精神扶志、重生活水平提高輕能力培養(yǎng)、重工作督查輕效果檢查、重短期效果輕長期效果等問題,提出資助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勵志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相結合等措施,構建高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
【關鍵詞】高校 ?資助育人 ?長效機制 ?構建 ?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C-0010-02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脫貧攻堅依然任重道遠。資助工作是高校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關乎教育公平,關乎民生福祉,更關乎貧困生的成才成長。目前,我國正逐步建立完善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補償代償和綠色通道等“獎、助、貸、勤、減、補、免”多元混合的資助體系,保障貧困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資助工作是一項幫困的工作,更是一項育人的工作。要把資助和育人有機融合起來,把“扶困”與“扶智”“扶志”“扶商”“提能”緊密結合起來,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生正確面對困難,樹立“自立自強、誠實守信、愛國奉獻”的品德。讓貧困生不但經濟上脫貧,精神上更要脫貧。
一、目前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資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很多寒門學子在資助政策的幫助下渡過了難關,完成了學業(yè),實現了夢想,但資助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一)重經濟助困輕精神扶志。目前,國家正在開展“精準識別”,決心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國家對困難學生,特別是對建檔立卡學生進行強有力的資助。物質和資金的援助,使貧困生解決了經濟上的困難,讓他們能夠安心在學校學習和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人的發(fā)展是全面的。經濟困難的學生,往往也伴隨著思想認識不足,人生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誠信缺失,責任淡化,缺乏自立、自助、自強等精神貧困問題。物質和精神猶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因此,要將精神扶志重視起來,形成物質幫助和精神扶志有效融合、外因和內因有效結合、眼前與長遠有效結合的機制,為貧困生真脫貧、脫真貧、全脫貧、不返貧注入精神力量,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真正插上騰飛的翅膀。
(二)重生活水平提高輕能力培養(yǎng)。目前,各高校對貧困生的關注主要集中在生活困不困難,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等生活問題上,忽視了對貧困生的能力培養(yǎng)。“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各高校應該更多地關注貧困生的能力培養(yǎng),將貧困生的最終脫貧落實到通過提高貧困生脫貧能力上來,由“輸血”扶貧變?yōu)椤霸煅狈鲐?。著重培養(yǎng)貧困生學習能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提升貧困生自身脫貧能力,通過內因實現最終脫貧。
(三)重工作督查輕效果檢查。脫貧攻堅是“十三五”期間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各級管理部門和各高校十分重視貧困生資助工作,加大了督查力度,開展了專項督查活動,引入了第三方專項督查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督查主要關注點在貧困生資助是否覆蓋到位、材料是否完善規(guī)范、資金是否及時足額發(fā)放、是否存在違規(guī)違紀等方面,資助最終達到的效果如何,在督查中容易被忽略。資助最終的目的是育人,讓貧困生習得知識,掌握技能,提高能力,脫真貧,真脫貧。因此,在專項檢查中,既要重視工作的檢查,更要關注最終的資助效果。由任務導向轉為結果導向,凸顯資助育人功能。
(四)重短期效果輕長期效果。當前,資助工作重在解決學生現時的貧困問題,主要是解決在校期間的貧困問題。學生畢業(yè)后是否貧困、是否脫貧、是否返貧、是否誠信還款、是否有感恩之心、是否有勵志之行等情況關注得很少,存在重視短期效果而忽視長期效果的情況。
二、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的措施
資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終目的。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讓更多貧困生成長成才是廣大資助工作者共同的思考。
(一)資助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樹人先樹德,育人先立志。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任務?!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因此,要將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首先,學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貧困學生正確認識和看待貧困,不要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相信“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做到“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直面問題,勤奮成才,建功立業(yè)新時代。其次,學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貧困學生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個人品德,做一個奮發(fā)有為、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誠實守信的新時代大學生。最后,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意識。責任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和敢于擔當的使命。應增強貧困生的責任意識,用沉甸甸的責任激發(fā)內生動力,讓貧困生做克服困難的戰(zhàn)斗者,做披荊斬棘的奮斗者,做青春夢想的追求者。
(二)資助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fā),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貧困生承受著經濟和心理雙重壓力,更是心理問題的易發(fā)人群。資助工作要善于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做到經濟資助和心理援助雙措并舉,讓貧困生經濟和心理共脫貧,智商與情商共提升。首先,建立和完善貧困生成長檔案,詳細記錄貧困生的家庭情況、經濟來源、成長經歷、心理素質等,為開展心理干預提供有效依據。其次,建立貧困生談心談話制度,通過與貧困生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及時了解貧困生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變化,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干預。最后,積極開展挫折教育,讓貧困生明白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坎坷挫折是人生常態(tài),應正確看待貧困,理智面對挫折,百折不撓,唱響“命運”進行曲,勇敢地走出心理陰影,書寫人生的新篇章。
(三)資助工作與勵志感恩教育相結合。當前,部分學生出現“不比成績好壞爭貧困等級”“因為我貧困,所以我應該受資助”“貧困造假、貸款拖欠”“不知恩、不感恩、不報恩”等不良現象。因此,要將資助工作與勵志感恩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面,積極開展勵志教育。“幸福的人都一樣,不幸的人卻有各自的不幸?!必毨е皇菚簳r的?!坝|動心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要積極開展勵志教育,通過勵志成才的榜樣,激勵他們不斷進取,不斷自我超越,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人生目標。不以貧困為借口,自暴自棄?!疤鞂⒔荡笕斡谒谷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把貧困的不利因素變?yōu)榕^進,擺脫貧困的動力。將貧困視為歷練成才的財富,將貧困當作前進路上的墊腳石,練就成功的本領。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感恩教育。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暗嗡鳟斢咳鄨蟆薄俺运煌诰恕薄巴吨蕴?、報之以李”等格言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要做一個感恩之人。要通過課堂宣講、主題教育、撰寫征文、志愿活動、板報宣傳、易班推送、網絡教育等方式,開展感恩教育,讓受資助的同學“常懷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感恩于心,勵志成才。讓貧困生受助于心,感恩于行。讓貧困生“自強者奮進,受助者助人”,形成一種正能量的氛圍。
(四)資助工作與誠信教育相結合。誠信是做人之基,為人之本。貧困生要真正成才成長,立足社會,必須做一個誠信之人。因此,資助工作要與誠信教育緊密結合。面對部分貧困生誠信意識淡薄、誠信行為缺失的現實,加強貧困生誠信教育勢在必行。一方面,各高校要通過誠信宣誓、簽訂誠信承諾書、誠信演講征文比賽、誠信主題班會、誠信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充分了解誠信貸款、誠信考試、誠信做事、誠信做人和誠信危機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牢固樹立誠信為本、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意識和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加強誠信評價體系建設。制定相關的獎罰制度,將貧困生在學習、考試、生活、消費等方面的誠信納入受助資格、評先評優(yōu)和保送等工作中,讓誠信警鐘長鳴。通過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使誠信者處處受益,讓失信者寸步難行,營造良好的信用環(huán)境。
(五)資助工作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相結合。就業(y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沒有就業(yè),就沒有經濟來源。因此,就業(yè)對于貧困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資助工作不僅要關心貧困生的經濟生活,還要重視貧困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一方面,全方位做好貧困生就業(yè)工作。相對來說,貧困生社會資源不足,個人能力較弱,交往能力較差,不利于就業(yè)。學校要全方位做好就業(yè)工作,為貧困就業(yè)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一是積極指導貧困學生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為就業(yè)提前做好充分準備。俗話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貧困生早日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才能做到心中有理想,行動有目標,學習有動力,就業(yè)有方向,提高就業(yè)機會。二是積極為貧困生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各高校要高度重視貧困生就業(yè)工作,把貧困生放到就業(yè)優(yōu)先位置,在同等的條件下優(yōu)先推薦貧困生,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機會。三是有針對性地開展貧困生就業(yè)能力培訓,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念,端正就業(yè)態(tài)度,提高就業(yè)能力。另一方面,積極鼓勵貧困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業(yè)有政策支持更有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支持。首先,平時積極指導貧困生參加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比賽,為創(chuàng)業(yè)打下良好基礎。其次,鼓勵貧困生平時多參加勤工助學、社會兼職等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最后,熟悉和運用創(chuàng)業(yè)政策,為貧困生創(chuàng)業(yè)提供更多的支持。
學生困難無小事,資助工作必須全力做好。資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堅持資助和育人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充分發(fā)揮資助育人功能,讓更多的貧困生通過國家資助政策度過艱難的歲月,練就成才的本領,實現人生的理想。
【參考文獻】
[1]范君君.高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12)
[2]李思思.高校貧困生資助育人長效機制的探索[J].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8)
[3]張小榮.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長效機制建設[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5(11)
[4]李義波.新時代高校發(fā)展型資助育人工作體系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
[5]王志明.關于改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思路的探析[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8(3)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高職高專院校農村貧困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研究”(2015ZZ041)
【作者簡介】盧文忠,廣西桂平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五年制教學部黨總支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