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麗銘
2018年,我又回到了微博這個離開了多年的心情平臺。平日里各種心情全都肆無忌憚地寫在微博里。這個選擇和過程,其實又飽含了我很多的無奈。有些感受不便在朋友圈談起,只能轉(zhuǎn)向微博尋找它的一席之地。以前挺喜歡翻看朋友圈,看看朋友、同事間點點滴滴的分享,自己也時常在朋友圈里發(fā)布一些動態(tài)。直到一個同事,一個多年跟我關(guān)系要好的同事離職,回到她的家人身邊工作,我也開始了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思考。她的離開對我來說觸動很大。相比之下,我的家人都能在身邊陪著,我真的幸運多了,可是,是什么讓我每日還是過得郁郁寡歡,悵然若失?
我深知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與糾結(jié),第一次嘗試著尋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我渴望得到幫助??晌易约罕揪褪菍W心理學的呀,醫(yī)者難自醫(yī),度人難度己。也許這就是答案吧。
想想成為母親的這兩年,自己身心正在一點點地變化。在談論起孩子生病、工作煩惱的很多問題時,自己不知不覺已經(jīng)存在了一顆“玻璃心”,以至于談到委屈之處,眼淚毫不留情直涌而下。在檸檬心理的平臺上,我和老師說起了自己的變化,這個過程雖然不是那么地順利,但老師還是給了我很明確的點撥。
從結(jié)婚、生子,再重新回到工作的崗位,我需要調(diào)整的地方太多了,可回想現(xiàn)實我竟然很多事情都沒做好。休完產(chǎn)假回來上班也有一年半了,這一年半的時間里最糾結(jié)也最無奈的莫過于工作上逐漸被邊緣化,任我怎么努力都無法改變這種狀態(tài)。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種被忽視被孤立的感覺讓我刻骨銘心。但是這種處境、這種感受是誰帶來的呢?當我一個勁地抱怨,責備自己、埋怨同事、遷怒領(lǐng)導的時候,我竟不知道自己也走進了情緒困擾的怪圈里。
對于情緒調(diào)整的各種方式方法,我已經(jīng)耳熟能詳、爛熟于心,但為什么在“走出來”后沒多久還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再次深陷其中?檸檬心理老師說,你一直處在無助當中,你不滿意現(xiàn)狀。但言語信息中傳達出來的一直是“我不該這樣,領(lǐng)導不該這樣,同事不該這樣”,而對于應該怎么做的思考卻很少。這句話,讓我開始了許久的沉默。
也許,我開始找到問題的根源了吧。在工作上,我希望自己更加積極主動一些,結(jié)果面對領(lǐng)導的時候內(nèi)心卻又告訴自己“算了吧”;在與同事的關(guān)系上,我總想著彼此能夠放下曾經(jīng)的芥蒂坦誠相待,結(jié)果我自己卻還是對過去的矛盾難以釋懷;面對領(lǐng)導在工作中的忽視,我希望能夠主動去溝通,結(jié)果還是難以放下心里的不滿最終選擇放棄。這樣看來,真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從內(nèi)而外感受到了一種明顯的“打破”感。
從事這么多年的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我也深深知道,心理問題的形成都與壓抑有關(guān)。人出生時是一個獨特而充滿潛能的健康人,為了生存,開始適應周圍環(huán)境,隱藏自己真實的需要、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我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也不斷地壓抑著自己,極力去掩飾自己,對于自我問題的本質(zhì)和解決更顯得淺嘗輒止。到頭來還是自欺欺人,問題沒有解決,情緒問題還是會反復。
《論語》中記載孔子對自己的評價說:“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爆F(xiàn)在讀這段話,有種深深的自責感。參加工作到現(xiàn)在,我也到了而立之年,開始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而我30歲的人生仿佛到了一個瓶頸,時常覺得身心疲憊,卻又無法排解。原生家庭深深影響著我。在內(nèi)心,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倔強不服輸?shù)耐昝乐髁x者,內(nèi)心更住著一個很孤僻、極度自戀、充滿渴望的小孩。時不時遇到挫折就面臨潛意識中的無奈和焦慮不安,時不時遇到事情做不好就認為自己不行,接著就感覺不被接納和不被喜歡。有時候害怕被他人看穿,總是不自覺地故作堅強,真相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沒有那么堅強,那么樂觀。
長期以來的心理防衛(wèi),忽然間就被咨詢老師給打破了。在一番沉默與掙扎之后,內(nèi)心的感激油然而生。為什么我總是因為同樣的境況反復地陷入情緒的困擾中?那是因為問題沒有解決。為什么問題解決不了?因為我害怕改變。思緒信馬由韁,而行動卻止步不前。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深刻,從小與母親的分離、與父親的隔閡,讓我逐漸形成了敏感的個性。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更讓我變得倔強,較真。在過去的創(chuàng)傷中,我總是一次次艱難地自我安慰,自我打磨,甚至自我回避。每次遇到問題,內(nèi)心深處總是有一種聲音:“為什么是我?你還要這樣下去多久?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有意義嗎?”想得越多,腦子越亂。歸根結(jié)底,我還是處于一種自我的心理防御機制中,合理化地去解釋周圍的人和事,雖然情緒可以短暫地得到撫慰,但是內(nèi)心的沖突和矛盾卻始終有增無減。
成長不僅在于年少,更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只有打破自己一貫的防衛(wèi),才能解決問題。我慶幸在三十而立之年有了對自己新的認識。改變,從“心”開始,以“做”結(jié)束;時間為“媒”,效果為“證”。對于個性上的每一特征,我欣然接受。性格上內(nèi)斂和敏感,給了我含蓄的表達和豐富的情感,卻又給了我優(yōu)柔寡斷和多愁善感的一面。
以前總是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埋怨同事“自私”領(lǐng)導“偏心”,現(xiàn)在想起來不禁為自己感到羞愧。他們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而我卻在對他們的評價上增加了太多個人的偏見和情感色彩。以前在同事們面前,總是放不開自己,還一度引來同事的些許誤解,實際,我對同事們曾經(jīng)的各種邀約竟都一一回避,他們哪有機會認識我了解我呢?以前總是不茍言笑的我,對于旁邊人一句負面評價久久不能釋懷,其實是敏感自卑的心理在作祟。如果一味較真,不能放下內(nèi)心的芥蒂,我怎能要求別人對我坦誠相待呢?
心理的轉(zhuǎn)變帶給我的感受如此微妙??辞宄栴}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內(nèi)心平和了許多。再面對同事的時候,內(nèi)心的焦慮和反感逐漸減輕;對領(lǐng)導的不滿和抱怨,也在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工作看法后消失不再;同時,在面對家人時內(nèi)心的惆悵和委屈,也慢慢變成珍惜和感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內(nèi)心充盈著一股力量。這力量讓我不再感到無助,而是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希望和暢想。我知道今后還會碰到各種問題,但沒有了以前的那種畏懼和退縮。這種變化對我而言是一次蛻變,亦是一次成長。
年少時候,懷著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走進了學習心理學的殿堂,后來如愿以償成為學生們喜愛的心理老師,而我卻忘了在這個過程中曾經(jīng)如何執(zhí)著與堅持。此刻的我開始了對自己職業(yè)和生活的迷惘,殊不知自己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生涯規(guī)劃的同時,卻忽視了自我的規(guī)劃。在整日繁復的工作中,找不到未來自己努力的方向,只能為瑣事牽絆。相比工作初期,因為擔心自己專業(yè)能力不強而不斷地加強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不停地為自己立下一個個目標:考取心理咨詢師、開展課題研究、編寫校本教材、攻讀教育碩士……如今一個個目標被攻破,自己忽然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了。
現(xiàn)在的我,慢慢褪去了當初的稚嫩、懵懂,開始了人生的新階段——成了一位母親。所以,在照顧好家庭的同時,我也需要重新為自己的職業(yè)生涯進行新一輪的規(guī)劃。未來10年,我希望自己能夠在專業(yè)上有新的突破。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我就必須有所準備了。這幾年,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章一篇篇刊登在各種雜志上,我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
年末的教師交流會上,有一位老師在分享個人專業(yè)成長經(jīng)歷時提到,把平日里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反觀自己,從小便愛好寫作,可不知不覺曾經(jīng)對寫作的熱情消退了。從此刻開始,我要重新拿起筆,重拾年少的那份情懷,將自己日常生活與工作的點滴記錄下來。無關(guān)文筆,無關(guān)才情,每個月至少寫兩篇文章,無論是心情隨筆還是教育論文。只有認真投入其中,內(nèi)心才真正有了充盈之感。如果可能,我希望自己未來十年時間里,可以匯編屬于自己的書籍?!皦粝脒€是要有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
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而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便是閱讀。攜書如歷三千世,無書惟度一平生。有人說,讀書的目的在于開拓啟迪一個人的智慧,在于教他明辨是非,知曉真善美。一個會讀書的人,一個會把所知所學靈活運用的人,肯定也是一個會通過自己努力而擁有較好工作和較高社會地位的人。
我喜歡閱讀,無論是專業(yè)書籍、期刊,還是心靈隨筆。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能有新的收獲?;蚴悄骋挥^點,開啟我對自己工作的新思路;或是某一句感慨,觸動我內(nèi)心最柔軟的一面。我也經(jīng)常建議學生多讀書,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內(nèi)化學習的過程,讀書能夠使人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甚至能夠觸動人心,改變?nèi)艘簧S唫€閱讀計劃,每個月至少讀兩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感受整理出來,這個小目標應該不難吧。我還算是一個自律性比較好的人,這一點我要做好學生的表率,更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交流是學習的另一種形式。蒙田說過,與別人交流有助于自己的思想的修養(yǎng)。很多問題,可以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得到解決方案。多與別人交流,不僅可以化解人和人之間的隔閡,促進彼此的感情,更能提升自我的修養(yǎng)。以前,自己不善于與別人交流。因為缺乏交流,還會引來不少誤解,自己也受困其中。工作的問題,不僅需要多與同事溝通,也需要與領(lǐng)導進行交流。有機會了解彼此,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會由此被拉近。
很多學生在心理輔導中透露:我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缺點,想改但又害怕改了之后自己面目全非,失去了真實的自己。人總是一個矛盾體,在變與不變之間猶豫不決,結(jié)果故步自封,問題也是周而復始。張德芬在《活出全新的自己》這本書中提到,就是這種對自身缺陷的排斥和抗拒,讓我們更加遠離自己的中心,看不到內(nèi)在的真我。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然后這股平和的力量就能穿越種種障礙,讓我們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完美的自己。
所以,在輔導過程中,我也會告訴學生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每個人都應該是美好的,我們的痛苦很多時候來源于無法忍受現(xiàn)實中的那些瑕疵,所以越是回避和否認,我們越是會受困其中。想要走出來,我們必須要對自己有一個真正的認識,了解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的缺陷,認真感知缺陷背后自己渴望進步的動力。在實際生活中,用行動在適宜的范圍內(nèi)突破自我設(shè)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靠近那個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然而在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有不同的身份,這些身份無一不在要求我們變成他人期望的樣子。少時,你要成為爸媽眼中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要成為教師眼中那個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要成為同學們眼中熱情大方的伙伴?,F(xiàn)在,我是學生的老師,父母的女兒,還是孩子的媽媽……多重身份也就意味著多重責任。
感謝檸檬心理老師的點撥,讓我在三十歲的人生路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雖然生活和工作難免會有波折,但我愿意把每一次波折都當成挑戰(zhàn),在挑戰(zhàn)中提升自己,在感悟中完善自己。也期待自己能夠在新的人生階段成就新的自我。
愿我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