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冬芹
王開東老師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一個學生面對失敗的態(tài)度給了他很大的人生啟迪。這個學生曾經(jīng)歷了大的考試失敗,后因及時自我調(diào)節(jié)并重考,考到了滿意的學校,臨別前給全班同學總結(jié)了三個面對失敗的錦囊:一是向好朋友講故事,二是重新確定目標,三是對失敗進行反思。
向好朋友傾訴,不是倒苦水,而是把失敗的經(jīng)歷以故事形式講出來,把自己的故事一遍遍告訴別人,還夾雜著自我調(diào)侃。這是情緒表達、轉(zhuǎn)移、宣泄。這樣,痛苦情緒一次次被稀釋,孩子很快獲得精神上的放松。說實話,由于好面子,我們成人也很難做到如此坦然。大多數(shù)人往往在失敗時覺得羞恥,不敢告訴別人。因而,失敗帶來的消極情緒就長期留在了心里,得不到排解進一步加大精神壓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事實上,越是自我封閉,世界越是遺忘你,你就越難走出來。
向朋友傾訴之后,人輕松了,但失去了目標,容易變得麻木。所以,接下來要緊的是重新確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并勇敢上路。重新出發(fā),重新奔跑,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調(diào)整好心態(tài)后的重新抉擇,需要莫大的毅力,需要向死而生、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與過去失敗的經(jīng)歷決絕的心態(tài)。
如此睿智而陽光地面對失敗,這種孩子實屬稀有,正因為稀有,值得我們大多數(shù)人反思與學習。在這個父母和老師集體焦慮的年代,不乏成功教育,我們總是贊揚孩子的成功,習慣為孩子的贏而鼓掌,忘了其實也可以放慢腳步,靜待花開;忘了我們不僅要給孩子成功的指引,也要教會孩子如何走出失??;我們不能只是急功近利,還要俯下身子,研究怎樣幫孩子們走出內(nèi)心的陰霾。
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曾說,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贏,還要讓學生學會輸。十一學校有二十多個社團,完全由學生獨立組建,沒有老師輔導,三天兩頭有“死了”又重新開張的社團。李校長說,希望學生們都垮過一次,經(jīng)受失敗教育然后自己總結(jié)經(jīng)驗,這比到社會上失敗成本低多了。在一次次失敗中,你帶他去尋找,看看是不是還有一線亮光,是不是可以走出來。只有經(jīng)歷了幾次后,他才會知道挫折后有光明,才會成長得更堅強和自信。
這是一個生活快節(jié)奏的年代,我們很多人只顧埋頭趕路,卻忘了倒一倒鞋中那硌腳的沙粒,抖一抖身上厚厚的灰塵,曬一曬那發(fā)霉的心情。我們不愿意停下來休整反思,我們太著急趕路,不愿意面對那沙粒磨破的傷疤,更不愿意讓它裸露于眾人,于是我們在原地打轉(zhuǎn),甚至被風雨嚇得倒退……
沒有永遠的贏家,人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和困難。如果人一輩子從未失敗,那未嘗不是更大的失敗。人活著,不僅僅品味成功,也需要體驗失敗。成功教育可能讓孩子暫時走得更好,而“失敗”教育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