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婷
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個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會偏離了這個方向。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眼光放到那些先天體育素質(zhì)較好的學生身上,而這部分學生往往只是一小部分,這樣的教學讓“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必須改變。怎樣改變,就是要做到關(guān)注“弱勢群體”,實施“靶向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意志品質(zhì)的好壞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那些不喜歡、不愿意參與體育運動的學生,很多是因為沒有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從意志品質(zhì)入手,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告訴學生堅持、堅韌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戰(zhàn)爭困難的勇氣。學生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他們就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
在爬繩、跳繩教學中,課堂開始,教師首先組織學生進行“我最勇敢”的講故事活動,教師要有意識地讓一些“膽小、體弱”的同學,講一個自己做過的認為最勇敢的事情。當這個學生講完以后,教師要帶領(lǐng)大家給這個同學鼓掌。有了這樣的情緒鋪墊,教師自然而然的引出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爬繩”,告訴學生“爬繩”就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只要大家不害怕,都能“爬到繩子上”。接下來,教師示范,并鼓勵大家嘗試“爬繩”。在跳繩教學中,教師組織“30秒”“一分鐘”跳繩游戲,鼓勵學生堅持到規(guī)定的時間。
這節(jié)課,分男女兩個大組教學,男同學主要是爬繩,女同學主要是跳繩。這兩個教學活動,都是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教學的重點并不在爬得多高,跳得多快,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勇敢、堅持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最容易被氣氛感染的。依據(jù)這樣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集體參與,快樂參與的課堂氛圍,那么那些先天素質(zhì)不好或者后天對體育不感興趣的“弱勢群體”學生,也會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參與到運動之中。相反,如果沒有快樂的氛圍,只是教師板起臉來“吆喝”著去做什么,那么即便是所謂“好學生”那種本來躍躍欲試的情感也會消失殆盡。
在快速跑步教學中,這節(jié)課的高潮部分是教師組織的“我是小小快遞員”的游戲。游戲規(guī)則,全班同學不分男女分成四個小組,由第一名同學開始,運鞋盒到指定的地點,然后返回來,和第二名同學擊掌后,快速返回隊尾。第二名同學再運鞋盒到指定的地點并且要把鞋盒碼放在第一名同學的上邊,然后再往回跑和第三名同學擊掌,鞋盒倒地要返回重新碼放好。以此類推,直到最后一名同學。接下來,還是有原來的第一名同學再把鞋盒運回來,規(guī)則和第一輪相同,最后看哪一組最先把鞋盒全部運回來,并且碼放整齊。
快速跑是非常枯燥的一項教學內(nèi)容,并且對于身體偏胖、體質(zhì)較差的同學更是一種挑戰(zhàn),而這節(jié)課,教師就通過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教學游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既快樂了情緒,又鍛煉了身體,達到了體育課堂的教學目標。
合作學習,在關(guān)注“弱勢學生”中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教師總是進行“差異化教學”,總是進行“同質(zhì)分組”,這樣的合作方式,有意識地強化了學生好與壞的對比,效果有時并不是很好,很可能會讓“好學生”更驕傲,讓“壞學生”更自卑。所以,體育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要強調(diào)互相補充,互相關(guān)心,弱化學生心目中的所謂的“好與壞”,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平等地進步、平等地參與。
在籃球原地運球教學中,第一個教學活動,兩人一組,自由結(jié)組,一組一球,一人運球一次,兩人輪換,運球時要盡量避免球掉落的現(xiàn)象。教師也要參與其中,和不同的組組成三人成員,以便對學生進行技術(shù)指導(dǎo)。第二個教學活動,仍然是兩人一組,一人一球,在規(guī)定的圓圈內(nèi),一邊運自己的球,一邊用手捅掉對方的球。第三個教學活動,“捅球、護球比賽”。小組兩兩組合,進行邊運球邊捅掉對方球的比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看雙方兩個成員一共捅掉對方幾次球。這樣的比賽規(guī)則,要求在兩個同學練習的時候,不但要自己提升,還要讓自己的隊友提升。
籃球本來就是一項高度集體性,高度配合性的體育運動,所以,教師組織的各種課堂活動盡量也都要以合作、配合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在合作配合的過程中,注意“好與壞”的搭配,讓“好的”帶動“壞的”,讓“壞的”模仿“好的”,這樣,不但學習了籃球技能,而且提升了學生互相適應(yīng)、交往的能力。
電視上非常流行的一句廣告語:“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看似極簡單、極普通,道理卻極深刻、極普遍。的確,所有的學生都好才是真正的好,所有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才是教育教學的真正發(fā)展,所以,我們的教學必須盯住了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看到自己,張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