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清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qū)東城實驗學校 四川 廣元 628017)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課文中的佳句、佳段、優(yōu)美詩詞、情惑豐富細膩的抒情文章等,如“孩子們像林中的小鳥似的,張開雙臂投入宋奶奶的懷抱”;“小魚悄悄地把頭露出水面,吹了個小泡泡,盡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脫翠鳥的眼睛”等。每當教到這些佳句、佳段的時候我總是繪聲繪色地朗誦甚至表演一番,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學生興趣高漲的時候我不失時機地說:“同學們,想不想寫出這樣的優(yōu)美語句來呀?如果想的話請大家多讀幾遍,把它記住。然后再想想,如果換一種事物,或者一種環(huán)境,是不是還能這樣寫?如果換另一種方法會怎么樣?你認為應該用哪種方法寫更能表達你的感情?”這樣就自然地把學生引到了背誦佳句、佳段和分析、比較、創(chuàng)新的仿寫上來,努力把文章的語言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語言,進而尋找到表達自己情感的最佳語言方式。
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每一組課文都有一項關于讀和寫的重點訓練項目,我在進行仿寫練習時緊緊抓住該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不放,不在教學本組教材內(nèi)容時添枝加葉、喧賓奪主,而是很好的依托教材,挖掘?qū)W生的生活,把課文中訓練項目和生活中的經(jīng)驗有機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有仿寫的欲望,有仿寫的根據(jù),真正培養(yǎng)孩子們的仿寫能力,從而達到內(nèi)化,提高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我讓學生仿寫了兩篇作文:一篇仿《貓》寫動物,;一篇仿《落花生》寫植物。仿寫前必須對范文全面分析,要求學生把別人容易忽略的事物或者不清楚的事物作為主要內(nèi)容來寫,盡量寫的詳細些;至于讀者都了解的事情,則寫得簡略一些。這樣學生學習了一個單元的課文,就能根據(jù)單元訓練重點寫一、兩篇作文,就會學有所獲、寫有所得,寫作能力自然會慢慢提升。再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 抓住人物的特點”。學習完《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我把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作為重點要求孩子們來仿寫,寫身邊最熟悉的人的外貌,學習了《落花生》這篇課文,我把作文的重點放在對話的訓練上,寫段師生之間或母女之間、父子之間的對話,突出對話的主題,注意語言的準確使用;幾次仿寫都把寫出人物特點來作為訓練的主題,每次仿寫各有千秋。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簡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地自己去探索?!比~老的論斷揭示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創(chuàng)新原則,那就是我們常說的讀寫結(jié)合以讀學寫、以寫促讀。這其中的讀和寫都不能只是一個模式、一個面孔,應該自己探索,舉一反三,因人而異,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能動性。我的做法是從仿句開始,在仿中學習,在仿中有創(chuàng)新。如學習“小魚悄悄地把頭露出水面,吹了個小泡泡”這個佳句,激起學生想像和仿寫的興趣,以后我先從小鯉魚、大金魚這種簡單置換的仿句開始提示,逐步提高到小羊、小狗這些需要改換情景等等難度較大的仿句。這種置換要切合事物的特點,不是簡單套用,進而傳達出自己的感情,使句子的內(nèi)涵豐富起來。由于是從易到難逐漸提高難度,學生仿寫起來并不感覺到有什么困難,而且熱情很高。而一旦在創(chuàng)新中得到成功的鼓勵,這種熱情就會化為信心,進而轉(zhuǎn)化為動力。
為了增強學生的仿寫能力,我在學生基本掌握了仿寫的一般方法后有目的地提高到技巧的訓練上來。一般的技巧初步掌握后我又不失時機地教給學生一些仿寫中帶創(chuàng)新的技巧,比如選用一些描寫、想像等手法,改變陳述的句式等,讓學生不拘一格、不走老路,真正體現(xiàn)出生動活潑的語文課的魅力來。如在閱讀《茅以升造橋》中“到了這一天,兩岸人山人海,河面上的龍船都披紅掛綠,船上岸上鑼鼓喧天,熱鬧的景象實在讓人興奮。茅以升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樣,每年端午節(jié)還沒到,就盼望著看龍船比賽了”這一段以后,我先是按一般方法在課堂上要求學生仿寫出觀看一年一度的“廣元女兒節(jié)”的盛況,然后要求學生課后參照這個仿寫,按照時間、地點、場面、誰、干什么的結(jié)構(gòu)寫一段女兒節(jié)觀看燃放焰火、劃龍船等情景的仿寫,并要求聯(lián)系自己的心理、情感等,寫出自己獨特的體驗來。
有技巧的仿寫開始也是從容易的、一般的入手,然后才逐步提高難度。當然,小學生由于教學要求的限制,而且閱讀教學中的仿寫只是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與作文教學是銜接、過渡的關系。因此,教師應當掌握在一個比較合適的范圍內(nèi),尤其要注意密切聯(lián)系學生個人實際,既不能過高要求,更不能陷人一種新的模式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