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英
(江蘇省常熟市趙市中學,江蘇常熟 215518)
初中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初次正式接觸化學學科的階段。如何向學生有效地傳遞化學思想,讓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興趣,建立起學習化學的邏輯思維,是教師首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從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初中化學不能僅從化學理論角度出發(fā),還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化學趣味,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探索化學的意識。本文將結合滬教版初中化學內容,給出生活化初中化學教學的技巧,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開展基于生活化的化學教學,是為了有效地強化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力。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大多是以灌輸式教育為主,缺乏對學生生活實踐的關注。這般“填鴨式”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其很難對化學學科形成穩(wěn)定的注意力與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將化學教學生活化。
例如,在教學“飽和溶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做分別給同樣多的涼開水和熱開水加白糖,并觀察兩杯水溶解白糖量差別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得到白糖在水中并不是無限制溶解的,而是有極限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飽和溶液定義的理解,并從白糖在冷水中溶解少、熱水中溶解多的現(xiàn)象得出溶解能力受溫度影響的結論。將化學課程生活化,不但能夠讓學生增加對生活細節(jié)的關注,也能幫助學生了解學習化學知識的實際意義,更可以使比較枯燥的化學理論貼近生活實際,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的好奇心很強,也很樂于動手實踐體驗過程的快樂。教師如果一味地進行理論教育將遏制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使其對化學學科產生厭煩等消極情緒。將化學教學生活化,既可以通過簡單的化學測驗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能讓學生在實踐的探索過程中體會化學的趣味。例如,在教學“酸堿指示劑”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紫薯等色彩鮮艷的食材和廚房里的白醋、食鹽、小蘇打等調味劑進行探究實驗。歸根結底,有效的生活化的學習是一個獨立探索、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只是起到啟發(fā)、引導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學生樹立自主領悟與探究的意識,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1]。
化學是理科學科中的一門,學生不僅需要記住諸多的理論知識,也要培養(yǎng)起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尤其是針對化學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可能產生的化學物類型,生活實際中哪些現(xiàn)象是用化學知識來解釋的等內容,都可以用化學邏輯思維來解釋。而生活化的知識內容,更容易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也更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瘜W教學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更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想讓化學教學生活化,教師就要緊密結合學生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fā),學會觀察生活,總結生活中的化學內涵[2]。首先,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生活實際,展開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話題。例如,教師可以以“你我身邊的化學”為主題,與班級學生探討日常生活中與化學學科相關的內容,如“鐵鍋為什么會生銹”“滅火器的原理是什么”“自熱米飯為什么能加熱”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常常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常常會忽略對這些細節(jié)的觀察,也很少自發(fā)地產生與化學間的聯(lián)系。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奇幻的化學世界,與學生一起探討生活中的化學實例,讓學生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就是引導學生了解化學的第一步。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充分了解學生的思路,為教學工作的有效展開提供條件??偠灾?,教師的教學內容要具有一定的代入感,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知識的新鮮感與趣味性,進而激發(fā)其探究的興趣。
與高中化學有著明顯的不同,初中化學涉及的知識更加側重基礎,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更多關注化學學科的趣味性,以及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在教學化學之初,教師可以以“鐵鍋生銹”為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觀察自家使用的鐵鍋,首先觀察鐵鍋是否生銹,其次生銹后該如何處理,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解決。有了這方面的一些感性認識,那么在化學課上,教師就可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提問,如“誰家的鐵鍋生銹了?”“那你怎么解決鐵鍋生銹的問題呢?”“為什么用這樣的方式鐵鍋就不生銹了?”等,這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提問方式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思維。以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思路來展開,對任何問題的探究都是通用的。這一過程既能讓學生明白金屬在生活中可能會發(fā)生氧化反應,同時新形成的氧化物質與某種物質反應能夠發(fā)生變化,又能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縝密的邏輯思路。在這種教學方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增強對身邊事物的敏感度,更容易發(fā)現(xiàn)生活中細枝末節(jié)的小現(xiàn)象,從而主動地向教師提問,這更有利于教師化學教學工作的開展。
化學知識相對抽象,若單憑理論講述,很難讓學生產生準確的想象。例如,木條在空氣中、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如不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將很難理解燃燒會出現(xiàn)“耀眼的白色火焰”,而“白色火焰”具體是什么現(xiàn)象,沒有親眼見過的描述總是蒼白的。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學計劃安排,綜合考慮實驗存在的危險性,設置能夠讓學生獨立操作的化學實驗,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化學,體會化學學科的樂趣。再如,在教學“溶解”一課時,教師可以準備高錳酸鉀溶液、花土、食用油等材料,同時準備裝有相同體積水的量杯,讓學生將適量的準備材料倒入量杯中,靜置幾分鐘后,觀察杯中溶液發(fā)生的現(xiàn)象。高錳酸鉀溶液會與水混合,形成透明的新液體;而花土溶于水中,形成了具有顆粒懸浮的懸濁液;食用油不溶于水,形成了小油滴浮于水上,加入洗潔精振蕩后,形成的油滴仍懸于水中的乳濁液。動手實踐的過程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關注力,引發(fā)學生對某一現(xiàn)象的思考。教師只有賦予學生更多思考與動手實踐的空間與機會,才能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心是所有天才的必備素質,學生只有對某一事物產生極大的興趣,才能具有探索與研究的動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利用化學各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尤其是有顏色變化、體積變化等的反應,吸引學生的關注,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理論知識之余,在生活中找尋蘊含化學知識的樂趣。同時,教師應以科學的引導、循序漸進的方式加強對學生化學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為其未來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