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曹烴 鐘建偉 劉爽
摘 要:對美國頒布《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第2版(2018)》的修訂背景與意義、結構與亮點、要求與內(nèi)容及步驟與計劃進行分析。結合我國全民健身實際情況,得出4點啟示:(1)轉(zhuǎn)變理念,以“體醫(yī)融合”發(fā)展理念引領全民健身;(2)分類指導,由“健全人群”向“特殊人群”覆蓋;(3)量化標準,提供可操作性的身體活動計劃;(4)協(xié)同發(fā)展,構建聯(lián)動的全民健身鍛煉環(huán)境。
關 鍵 詞:身體活動;全民健身;健康益處;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第2版(2018)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9)05-0096-07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Americ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 2nd Edition (2018) in terms of revision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structures and highlights,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s, as well as procedures and plans, and derived 4 inspi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of national fitness in China: 1) changing the conception, guiding national fitness by using such a development conception as “exercise and medicine fusion”; 2)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extending the coverage from “normal people” to “special people”; 3) quantifying the standards, providing operable physical activity plans; 4)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uilding a linked national fitness exercise environment.
Key words: physical activity;national fitness;health benefit;Americ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 2nd Edition (2018)
2016年國務院發(fā)布《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這是今后5年著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把健康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立足國情,將促進健康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核心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y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轉(zhuǎn)變健康領域發(fā)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的健康基礎。
2018年11月美國頒布《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第2版(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2nd edition),以下簡稱“指南第2版”》,旨在為所有美國人提供健康促進指導,這將是美國未來10年具有代表性的身體活動指南綱領,也是美國改善公民長期“久坐不動、患有慢性疾病”的健康促進手段?;诖?,本研究對“指南第2版”的修訂背景與意義、結構與亮點、要求與內(nèi)容及步驟與計劃進行分析,為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提供借鑒。
1 指南第2版修訂的背景與意義
2008年,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以下簡稱HHS)發(fā)布第1版《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它是聯(lián)邦政府的第一個基準和主要權威聲音,為美國人提供有關健康身體活動的科學指導[1]。自2008年以來,HHS在若干出版物中重申身體活動對健康的益處。在指南發(fā)布5年后,2013年HHS制定美國《中期報告:增加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策略》[2],以2008年指南為基礎,重點幫助青少年在各種環(huán)境中開展60分鐘日常體育活動策略。時任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對美國青年未來健康狀況提出“讓我們行動”(lets move)倡議文件[3]。2015年,HHS發(fā)布“加快步伐(Step It Up)”的身體活動倡議。
然而,雖然第1版指南早已發(fā)布,但仍無法滿足美國本土公民健身需求。具體表現(xiàn)為:(1)指南效果不明顯。據(jù)美國咨詢委員會報告“今天大約50%的美國成年人患有一種或多種可預防的慢性疾病,10種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中有7種受到常規(guī)身體活動的影響,近80%的成年人沒有達到指南所規(guī)定的有氧和肌肉強化活動要求。囿于缺乏身體活動,不僅導致美國公民大約10%的過早死亡率,還造成每年大約1 170億美元的財政支出用于醫(yī)療保健費用”[4]。(2)對身體活動帶來健康益處的認識局限。盡管第1版指南強調(diào)身體活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但除普通人群(老、中青)之外僅涉及殘障與分娩等人群,對癌癥、心臟病與慢性疾病等群體未能展開,而指南第2版則基于大量科學實證基礎上強調(diào),任何人群進行定期有規(guī)律身體活動獲得的健康益處大于潛在風險,幾乎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3)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身體活動未能提出具體活動數(shù)量和類型,第1版指南雖然按照年齡進行分類指導,提供量化可操性的身體活動時間,但僅解釋健康益處所需的身體活動數(shù)量和類型,具有明顯局限性。所以在編寫指南第2版時,HHS使用咨詢委員會的科學報告作為主要來源,但也考慮公眾和政府機構的意見。指南第2版將通過在線和印刷的各種傳播策略,如為專業(yè)人士和消費者提供“移動你的方式”(Move Your Way)的活動計劃與促進身體活動的組織建立伙伴關系進行廣泛宣傳。
指南第2版是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在設計、實施體育活動與推廣計劃時必不可少的資源。它提供的信息不僅可以幫助美國公民為自己和家人做出健康選擇,還為他們采取實際合理的健康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使身體活動成為人們所有場所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的必然選擇。其目的旨在提供有關身體活動類型和數(shù)量信息等方面指導,從而獲得實質(zhì)性的健康益處;通過定期有規(guī)律身體活動促進人們正常生長發(fā)育,降低大量慢性病風險;強調(diào)人們對其他生活方式因素的選擇,如飲食、吸煙和飲酒等對健康也會產(chǎn)出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最終愿景是通過“數(shù)月和數(shù)年的定期體育活動可以產(chǎn)生長期的健康益處,避免囿于久坐行為使他們處于不必要的風險之中;扭轉(zhuǎn)與非活動相關的慢性疾病和低體力活動率的需要而進行全面與協(xié)調(diào)的戰(zhàn)略”。
2 指南第2版的結構與亮點
指南第2版主要從“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福利時間安排”“身體活動強度”“體力活動水平”“久坐行為與體力活動的關系”及“走向和超越體育活動目標”方面構成整個指南框架。另外,鑒于進一步提高指南制定的嚴謹性與科學性,美國身體指南咨詢委員會從“評估體育活動計劃是否符合指南”與“理解指南的重要性”兩個方面進行實證,最終形成反饋,并制定增加美國人身體活動計劃的戰(zhàn)略方案。
與指南第1版相比,第2版提供基于科學的指導,幫助3歲及以上人群通過參加定期身體活動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同時還對身體活動指標進行量化,積極探索不同人群所采取的身體活動方式及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與《美國膳食指南》進行廣泛合作,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身體活動的重要性,這是HHS和美國農(nóng)業(yè)部(USDA)共同努力的結果。這兩份文件共同為美國公民提供指導,讓他們了解身體活動和飲食健康的重要性,以促進身體健康,降低患慢性病的風險。具體亮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3~5歲兒童以及6~17歲青少年、成人、老年人、懷孕期間和產(chǎn)后期婦女及慢性健康問題的成年人等不同年齡或特殊類型提供新的關鍵指南,同時還對身體活動指標進行量化。譬如:針對3~5歲兒童,規(guī)定應全天處于活躍狀態(tài)以促進生長發(fā)育。照顧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成年人應該鼓勵兒童積極玩游戲(輕度、中度或劇烈強度),并且每天至少3小時。對于6~17歲青少年,建議身體活動量是相同的,要求至少需要60分鐘中等至劇烈活動(有氧運動、如散步、跑步或任何讓他們的心跳更快的活動)才能從身體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健康益處。而且他們還需要能夠鍛煉肌肉和骨骼運動,如在游樂場設備上攀爬、打籃球和跳繩等。推薦成年人的身體活動量是相同的,要求成年人每周需要至少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快跳。成年人還需強化肌肉活動,每周至少進行2天的如舉重或俯臥撐運動項目。
2)探討與大腦、癌癥及跌倒相關的健康益處。身體活動對大腦健康好處是在一次中度到劇烈的身體活動后立即發(fā)生的。通過定期身體鍛煉可以降低狀態(tài)焦慮感,改善睡眠與認知功能。經(jīng)常鍛煉身體的成年人不僅顯著降低患幾種常見癌癥的風險,還減少其他幾種癌癥的患病風險。研究表明,參與更多體育活動的成年人降低患膀胱、乳房、結腸、子宮內(nèi)膜、食道、腎和肺等以上疾病的風險,改善癌癥幸存者相關的生活質(zhì)量及健康狀況。
3)探討鍛煉在認識功能和睡眠方面的短期或長期益處。與不活躍的人相比,進行更多中等或劇烈體力活動的人可能會在認知方面有所改善,具體表現(xiàn)在學業(yè)成績測試與神經(jīng)心理學測試(心理處理速度,記憶和執(zhí)行功能的測試)。身體活動還可降低患癡呆癥(包括阿爾茨海默?。┑日J知功能障礙風險,改善適用于認知健康正常和受損人群,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精神分裂癥、多發(fā)性硬化癥、帕金森病和中風等疾病。身體更活躍的成年人睡得更好。更多大量中度至劇烈體力活動與減少睡眠潛伏期相關,促進更深層睡眠,提高睡眠效率與質(zhì)量,減少使用助眠藥物的頻率。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颊咭矆蟾娉R?guī)身體活動的改善情況。有證據(jù)表明,體重過大是誘發(fā)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重要危險因素,而習慣性中度至劇烈體力活動可降低風險,這表明體力活動可能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發(fā)生率產(chǎn)生有利影響。
4)解釋不同人群和其他慢性病患者的進一步受益。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可降低兒童和成人患抑郁癥的風險,并可改善抑郁癥患者的許多癥狀;為患有骨關節(jié)炎、高血壓、2型糖尿病、癡呆、多發(fā)性硬化、脊髓損傷和其他認知障礙的人帶來益處。身體活躍的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可能會提高,而且還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癥和相關疾病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然而,即使在沒有癡呆癥的情況下,健康老年人也會出現(xiàn)認知能力下降表現(xiàn),特別是在大腦處理速度、記憶力和執(zhí)行功能方面較為明顯。因此,身體活動可能是改善老年人認知功能的有效方法。
5)解釋久坐行為的風險與身體活動的關系。久坐行為指的是任何醒著行為,其特征是坐著、斜倚或躺著時能量消耗水平低(小于或等于1.5 METs)[5]。它代表著一種潛在的健康風險,并且在美國人口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并已逐漸演變“作為一個公共衛(wèi)生問題”引起美國政府及衛(wèi)生部門的高度關注。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yǎng)檢查調(diào)查(NHANES)中設備收集的數(shù)據(jù)表明,兒童和成人每天大約7.7小時(其監(jiān)測的清醒時間的55%)是久坐不動的。指南報告從“坐姿、電視觀看、刷屏時間”等低水平移動予以實施評估來解釋久坐行為的定義及范疇。同時闡明“站立是另一項能量消耗低的活動,但它與如何影響健康的久坐行為不同”的科學立論。
6)取消“至少10分鐘對成年人身體活動的要求”。指南第1版指出,只有10分鐘的身體活動才能達到指導標準。而“在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和美國運動醫(yī)學學院的身體活動建議中,似乎需要在至少10分鐘的熱身(比賽)中積累中度至劇烈的身體活動”[6]。所以2018年咨詢委員會的結論是,任何長度的比賽都有助于與累積身體活動相關的健康益處。即使是短暫的一些身體活動,比如爬樓梯、大型商場步行等都可以獲得健康益處;其目的旨在鼓勵美國人在努力實現(xiàn)指導方針過程中更頻繁地進行全天活動。
7)參與指南測試方案可使人更加活躍。指南第2版是為所有年齡段人可以采取最重要的身體活動指南行動用于改善他們的健康,享受運動帶來的益處;同時將其轉(zhuǎn)化為可操作的消費者信息和資源,有助于個人、家庭和社區(qū)實現(xiàn)指南中的建議進行針對性的身體健康改善。
3 指南第2版的要求與內(nèi)容
指南第2版基于大量的科學實證研究,針對不同年齡及特殊群體提出要求。圍繞著“有氧活動、肌肉與骨骼肌強化”等主要體質(zhì)健康指標進行指導,提出比較詳細的身體活動建議。
3.1 學齡前、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主要指南
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和青少年的定期身體活動促進健康”[7]。童年和青春期是發(fā)展運動技能學習與健康習慣養(yǎng)成,以建立終身健康的關鍵時期。身體活動有益于學齡兒童大腦健康,包括改善認知和減少抑郁癥狀。有證據(jù)表明,中度至劇烈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記憶、執(zhí)行功能、處理速度等,促進孩子關注力和提高學習成績。與那些不活動者相比,身體活躍的年輕人不僅擁有更高水平的心肺健康和更強壯的肌肉,還具有較低身體脂肪和較強壯的骨骼。
身體活動是幼兒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1]。小組委員會對這個人群的考慮也符合醫(yī)學研究所2011年報告早期兒童肥胖預防政策的建議[8]。應鼓勵學齡前兒童(3~5歲)進行身體移動,積極參與游戲和結構化活動,如投擲游戲和騎自行車或騎三輪車等。為加強骨骼健康,幼兒應該做一些涉及跳躍和翻滾的活動。盡管改善骨骼健康和避免幼兒多余脂肪所需活動的具體數(shù)量尚未明確定義,但合理的目標可能是每天3小時的輕度、中度或劇烈的強度活動。
學齡青年(6~17歲)通過每天持續(xù)60分鐘或更長時間中等強度和劇烈身體活動可以獲得實質(zhì)性的健康益處。這些活動應包括有氧運動、適合年齡的肌肉和骨骼強化活動。與成人一樣,身體活動的總量對于實現(xiàn)健康益處比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頻率、強度或持續(xù)時間)或特定活動組合(有氧、肌肉強化、骨骼強化)更重要。即便如此,囿于骨質(zhì)量的最大增長發(fā)生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之間,所以骨骼強化活動對兒童和青少年仍然特別重要。必需要求父母和其他照顧青少年的成年人應該熟悉指南的主要指導原則,進而有助于他們?yōu)榻K身促進健康的身體活動奠定重要基礎。隨著兒童長大成為青少年,他們通常會減少身體活動,因此對于成年人來說,提供適合其年齡段愉快的體育活動機會以及鼓勵年輕人參與其中更為重要。
3.2 成年人主要指南
身體活躍的成年人更健康,能更好地完成爬樓梯、搬運沉重包裹以及從事家務等日常任務,而不會感到過度疲勞。同時,經(jīng)常進行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還可以減少焦慮與抑郁,改善心肺與肌肉健康、體重與身體成分、睡眠與生活質(zhì)量。即使是單次的身體活動也可以暫時改善認知功能和狀態(tài)焦慮。指南第2版主要從“有氧運動、肌肉強化活動及靈活性”3個方面進行指導。具體表現(xiàn)在:(1)有氧運動。要求成年人每周進行3次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助于降低受傷風險并防止過度疲勞,從而獲得健康益處。但也要依據(jù)個人偏好,選擇恰當?shù)纳眢w鍛煉時間節(jié)點分段進行;(2)肌肉強化。研究發(fā)現(xiàn):“肌肉力量與人們整體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關系,骨骼肌肉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人們的健康狀況。”[9]所以肌肉強化活動作為成年人指南的核心指標,更是整個成人身體活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采用阻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時,每組運動重復8~12次是有效的,并要求所有主要肌肉群的肌肉強化活性應至少每周進行2天,不但可以增加骨骼強度和肌肉健康,而且還可以幫助減輕體重;(3)柔韌性。Sherrill[10]指出:“提高柔韌性一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健身目標?!敝改系?版強調(diào)柔韌性增強了關節(jié)在整個運動范圍內(nèi)移動的能力,從而可以讓人們更容易地進行更大柔韌性的身體活動。
3.3 老年人主要指南
老年人是多樣化的群體,大多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關節(jié)炎或癌癥等。身體活動是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措施。由于不同慢性疾病類型和嚴重程度不同,那么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身體活動顯得尤為關鍵。定期體育活動帶來的健康益處能延續(xù)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這對健康老齡化至關重要。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通過定期體育活動獲得實質(zhì)性健康益處,促進諸如“吃飯、洗澡、上廁所、穿衣、上下床以及在家庭附近移動”的基本生活能力,可以幫助老齡化群體保持更長獨立性,延遲或緩解老年人群體誘發(fā)殘疾、癡呆等疾病的風險。研究表明:“促進身體活動和減少老年人的久坐行為尤其重要;相對而言,這個群體在任何年齡組中的體力活動最少,而且大多數(shù)老年人久坐不動的行為方式在一天中占很大比例”。然而,對于許多老年人來說,高水平或劇烈的身體活動是不可行的,而進行可持續(xù)且安全的身體活動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需要進一步減肥,他們應該通過減少熱量攝入實現(xiàn)能量平衡。重要的是要評估所有活動,無論是輕度、中度還是劇烈,都要計算“能量平衡”,避免運動過量帶來傷害。指南第2版除強調(diào)在有氧運動與肌肉強化兩個方面進行指導之外,針對老年人群體還重點提出“平衡活動”的措施,其目的是通過平衡訓練和其他鍛煉以改善日常生活老年人預防跌倒,降低受傷風險。建議進行多組體力活動,加強平衡、肌肉強化與有氧運動的組合,從腳跟到腳趾走路、從坐姿練習站立以及使用擺動板加強背部、腹部和腿部肌肉以改善身體機能。
3.4 殘障或特殊人群主要指南
指南第2版考慮到不同特殊群體類型的身體差異性,提出更為詳細的指南方案。具體包括以下方面:(1)骨關節(jié)炎?;加泄顷P節(jié)炎的人應該將身體活動類型和數(shù)量與他們的能力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相匹配。大多數(shù)人通??梢越邮苊恐?5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中等強度活動,建議每周3~5天活動,每次30~60分鐘或每天走10 000步;(2)高血壓。有氧和肌肉強化活動對高血壓患者都有益,所以每周約9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等量的劇烈活動有助于大幅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3) 2型糖尿病。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加上每周2天的肌肉強化活動有助于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而患有慢性病的成年人應該與醫(yī)療保健專業(yè)人員或身體活動專家合作以提供適應他們病情的身體活動;(4)癌癥。癌癥幸存者應該參加定期的身體活動以獲得許多健康益處,對于患有乳腺癌、結腸直腸癌或前列腺癌的成年人,診斷后需要參加更多身體活動,有助于顯著降低死于癌癥的風險;(5)身體殘疾。對于許多殘疾人群體而言,身體活動可以減少疼痛、改善身體功能與生活質(zhì)量,而患有帕金森病、多發(fā)性硬化癥、脊髓損傷或中風的身體活躍的人,比具有相同病癥不太活躍的成年人具有更好身體功能,建議進行恰當?shù)挠醒踹\動、肌肉強化和平衡訓練活動來獲得健康益處。
4 指南第2版的提升步驟與策略
身體活躍是所有年齡且具備能力的美國人可以采取的最重要步驟之一。指南第2版是在“第1版、中期報告及咨詢委員會”的實證結果基礎上制定的。具體而言:(1)對個人與團體對象進行循證調(diào)查,以獲取專業(yè)人士或同行指導得到專業(yè)性建議。在技術層面上,考慮到“互聯(lián)網(wǎng)是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力量,將在未來10到15年內(nèi)在全球范圍內(nèi)繼續(xù)塑造人們的生活”[11]。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76%的3歲及以上美國居民住在有互聯(lián)網(wǎng)接入的家庭中,65%的3歲及以上居民在家中上網(wǎng)[12]。皮尤互聯(lián)網(wǎng)調(diào)查報告稱,12~17歲的青少年中有95%是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80%使用社交媒體網(wǎng)站[13]。幾乎所有美國兒童和青少年都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和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節(jié)目獲得。顯然,兒童和青少年對這些類型的活動感興趣,研究人員應繼續(xù)探索在干預措施中的潛在用途,提供技術指導以增加身體活動。(2)以社區(qū)為軸心,首先進行決策點提示(運動指示),鼓勵人們做出積極選擇,例如走樓梯而不是電梯或自動扶梯,他們可以在各種場所進行,包括工作場所或公共場所、交通樞紐和購物中心;位于戰(zhàn)略要地尋路標志,包括公園、娛樂設施和景點可以讓人們了解可步行的目的地。其次利用學校政策及實踐進行課后干預,旨在增加正常上學日之外的體育活動。Pate[14]認為:“課后活動干預計劃通常受到青年和父母的歡迎和喜愛?!睂W校和社區(qū)組織經(jīng)常合作提供“課后體育活動干預,以消除交通障礙”[15];還為身體活動提供鍛煉環(huán)境。最后以社區(qū)為單位,通過針對性的設計,利用電視、廣播等傳媒手段進行宣傳,開展一些綜合性的體育活動,鼓勵美國本土公民在社區(qū)的室內(nèi)外場地進行鍛煉。(3)針對個人建立身體活動計劃,挖掘個人角色實施身體活動對“社交與家庭”等組織的重要性。通過描述“個性化的定期身體活動益處—為個人設定目標—培養(yǎng)知識和技能以實現(xiàn)目標”的步驟來促進個人實施身體活動,獲得健康益處。(4)在滿足個人身體活動的基礎上,指南把身體活動納入到“家庭-學校-社區(qū)”聯(lián)動模式。Hinkley[16]認為:“針對身體活動相關性和決定因素的研究表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在解釋青少年體育活動水平差異方面非常重要。”而且家庭體育活動干預措施與健康有關的行為對預防肥胖至關重要[17]。鑒于兒童在家中發(fā)展身體活動行為、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種設置合乎邏輯[18]。其次學校“體育教育讓學生有機會獲得在童年、青春期以及成年期建立和維持身體活躍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應該如何鍛煉身體,增加參與體育活動、促進健康”[19-21]。利用社區(qū)環(huán)境具有增加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巨大潛力,塑造他們生活、學習和玩耍的社會文化娛樂環(huán)境。
5 指南第2版對我國全民健身的啟示
5.1 轉(zhuǎn)變理念:以“體醫(yī)融合”發(fā)展理念引領全民健身
在美國,過度醫(yī)療給原本沉重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因此把身體活動用來干預本土公民健康一直是美國的國家戰(zhàn)略。“體醫(yī)融合”是運動促進健康的重要實踐模式,是落實“全民健康”理念的載體,是部門之間優(yōu)質(zhì)資源整合的典范[22]。我國最近頒布《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在全民健身科技創(chuàng)新上提出“運動是良醫(yī)”的應然愿景卻與國內(nèi)“體育”與“醫(yī)療”分離的實然狀況相矛盾。因此,試圖結合不同學科構建體質(zhì)健康與醫(yī)療健康兩個指標評定系統(tǒng),并找出其共性指標,依據(jù)科學論證結合成新的“體醫(yī)融合”評價體系,把“健康預防優(yōu)先、醫(yī)療治理為輔”發(fā)展理念作為全民健身發(fā)展路徑的出發(fā)點;建立醫(yī)療治理的病因大數(shù)據(jù)和國民體質(zhì)健康監(jiān)測大數(shù)據(jù),二者形成反饋,提供有效的身體活動方案與強化體育活動促進健康,可有效緩解過度醫(yī)療;相關職能部門轉(zhuǎn)變服務意識,深入貫徹落實“體醫(yī)融合”的服務理念,多部門聯(lián)動推動全民健身以促進國民健康。
5.2 分類指導:由“健全人群”向“特殊人群”覆蓋
指南第2版范圍延展到學前兒童發(fā)展階段(3~5歲),而且對老年人、各種慢性病人進行分類,提供了身體活動指南,落實了美國提出的“為所有的本土公民制定健康促進計劃”宣言,確保每個人都能過上更健康、更積極的生活。而我國頒布的全民健身政策文本只是把“婦女、老年人及殘疾”群體簡單納入到政策文本當中。與美國人身體指南相比,服務對象除健全人之外,僅局限于3類特殊群體,而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缺乏科學指導。另外,從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上就特殊人群的健康仍然寄托于醫(yī)保范疇,忽視體育活動帶來的益處,無形中加大我國財政負擔?;诖耍窠∩碚呶谋驹诮窈蟮男抻喭晟浦?,不僅要把更多的特殊群體寫入到政策綱領文件中,還要加強重視與賦能增權,分類指導提供身體活動計劃,真正落實“健全人群”向“特殊人群”全面覆蓋。當然,在制定全民健身政策文本過程中,不僅要廣納民意,關鍵還是要建立以社會為主體的政策制定模式。政府應當賦予社會機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參與權、執(zhí)行權,甚至是決策權。同時政府減少干預,盡量避免因公民與政府主體或體育代表在博弈過程中處于非均衡發(fā)展態(tài)勢,“導致行政權利壟斷群眾權利,擠壓社會權利的空間”[23],從而影響我國《全民健身計劃》考核與評價的科學性。
5.3 量化標準:提供可操作性的身體活動計劃
指南第2版不僅對不同的特殊群體分類提供指南,而且還建立科學嚴謹?shù)纳眢w活動指南量化標準,為美國本土公民的身體活動提供了可操性。而縱觀我國全民健身綱領性文件,大都在宏觀層面提出建議,缺少相應的細化措施。譬如,《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沒有針對兒童青少年、成年人群等不同群體的身體活動時間、強度等指標提供參照標準,沒有對身體肥胖、睡眠質(zhì)量、焦慮等身心健康問題提供了可參照性的建議等。我國《全民健身計劃》在實施與完善過程中,應本著以提高全民健康素養(yǎng)為準則,與《國民體質(zhì)健康標準》相結合,提供可操作性的身體活動計劃。基于抽樣調(diào)查與專家訪談等方法進行研制,其評價標準以常模參照評價居多的辦法制定《國民體質(zhì)健康標準》,進而為《全民健身計劃》提出身體活動的量化標準提供參照。換言之,《國民體質(zhì)健康標準》為《全民健身計劃》提供了數(shù)據(jù)來源,而《全民健身計劃》則為《國民體質(zhì)健康標準》提供實踐平臺,二者相互促進,形成反饋??紤]到我國地域分布差異較大,其評價指標的選定與構建、常模參照選用是否符合實際以滿足測試需求等問題仍然需要仔細斟酌。
5.4 協(xié)同發(fā)展:構建聯(lián)動的全民健身鍛煉環(huán)境
指南第2版把全民健身實施策略放入到“家庭-學校-社區(qū)”三位一體的模式中,形成聯(lián)動整體,最終實現(xiàn)資源互補以滿足本土公民的鍛煉需求。當前,我國全民健身問題不僅涉及公民的主觀動機和興趣愛好,還涉及場地、營養(yǎng)、衛(wèi)生等客觀條件。單純有社區(qū)提供的場地設施是不夠的,同時還要有家庭引導和學校支持,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其結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為構建聯(lián)動的全民健身鍛煉環(huán)境,應把解決全民健身問題落實到“家庭-學校-社區(qū)”體育鍛煉模式中,充分發(fā)揮各自體育資源,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勢互補。這就要求政府對群眾體育資源進行適當調(diào)配,平衡各地區(qū)體育組織的權利分配,通過政府行政干預從而實現(xiàn)群眾體育資源分配均等化。具體而言,首先充分發(fā)揮家長的引領作用,鼓勵家長、老師與孩子共同參與體育活動,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力量,構建和諧的體育活動家庭氛圍。其次學校要保證基本的體育課程資源,試圖以身體活動作為體育課程考評指標。每一堂體育課給予學生持續(xù)運動的時間應占一堂課總時間的75%以上,不管是運動技能學習還是體能練習都要保證學生達到適宜的運動負荷[24]。學校體育課程還需與學生體質(zhì)測試標準相結合,積極發(fā)揮體質(zhì)測試的剛性標準來推動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將場地設施資源適當在節(jié)假日時間向公眾開放。再次“還應完善社區(qū)體育管理體制,健全社區(qū)體育的組織體系,促進社區(qū)體育工作的常態(tài)化、系統(tǒng)化”[25]。同時還要“利用科技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精準化供給,即利用大數(shù)據(jù)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通過對公共體育資源的精準信息管理,實現(xiàn)供給與需求在內(nèi)容和質(zhì)量上的耦合”[26]。最后,結合美國成功經(jīng)驗,采用互聯(lián)網(wǎng)宣傳、發(fā)揮領導人或體育明星參與體育活動的榜樣作用,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倡議。
參考文獻:
[1]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008[R/OL]. [2018-11-17]. https://health.gov/paguidelines/guidelines.
[2]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Midcourse Report: Strategie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th 2013[R/OL]. [2018-11-21]. https://health.gov/paguidelines/midcourse.
[3] Institute of Medicine. Accelerating progress in obesity prevention:Solving the weight of thenation[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2.
[4]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 2018. offf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ODPHP) 2018[R/OL]. [2018-11-17]. https://health.gov/paguidelines.
[5] MARK S. TREMBLAY M S,AUBERT S,BARMES J D,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Research Network (SBRN)Terminology Consensus Project process and outco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7(12):1-17.
[6] PATE R R,PRATT M,BLAIR S N,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J]. JAMA,1995,273(5):402-407.
[7]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R].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8.
[8]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mittee on Obesity Prevention Policies for Young Children. Early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policies[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
[9] WARBURTON D,GLEDHILL N,QUINNEY A. Musculoskeletal fitness and health[J].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1(26):217-237.
[10] SHERRILL C.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 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M]. Boston:WCB/Mc Graw-Hill,2004:2-46.
[11] PRATT M,SARMIENTO O L,MONES F,et al. The implications of megatrend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nsportation for changes in global physical activity[J]. Lancet,2012,380(9838):282-293.
[12] US Census Bureau. Computer and Internet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2010: Table 1B. Method of accessing Internet at home for households,by selected householder characteristics: 2010[EB/OL]. [2018-11-25]. http://www.census.gov/hhes/computer/publications.
[13]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Pew Internet survey: Teens 2012[EB/OL]. [2018-11-23]. http://pewinternet.org/Commentary/2012/April/Pew-Internet-Teen.
[14] PATE R,ONEILL J R. After-school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th[J]. Br J Sports Med,2009,43(1):14-18.
[15] ATKIN A J,GORELY T.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peopleconducted in the hours immediately after school: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J Behav Med,2011,18(3):176-187.
[16] HINKLEY T,CRAWFORD. Preschool children and physical activity: A review of correlates[J]. Am J Prev Med,2008,34(5):435-441.
[17]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Midcourse Report:Strategie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th[R].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12.
[18] BRUSTAD R. The role of family in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J]. Pres Counc Phys Fit Sports Res Dig,2010.
[19]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Moving into the future: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R]. 2nd ed.Reston: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2004.
[20] TRUDEAU F,SHEPARD R J. Contribution of school programmes to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attitudes in children and adults[J]. Sports Med,2005,35(2):89-105.
[21] PATE R R,Ward D S,SAUNDERS R P,et al.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high-school gir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5,95(9):1582-1587.
[22] 盧文云,陳佩杰. 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內(nèi)涵、路徑與體制機制研究[J]. 體育科學,2018,38(5):25-39.
[23] 劉紅建. 社會參與大眾體育政策過程的國外經(jīng)驗與本土探索——兼論我國社會參與大眾體育政策過程的應然范式[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6):8-12.
[24] 季瀏.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9):73-80.
[25] 嚴文剛,王濤,劉志民.美國《綜合性學校體育活動計劃》解讀及對我國青少年體育的啟示[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44(5):100-105.
[26] 鐘亞平. “新時代”背景下全民健身政策執(zhí)行的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