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張曉杰 高嶸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個案研究對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進行全面分析。研究表明:從歷史上看,國際奧委會一直重視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應運而生,旨在鼓勵青少年參與運動并踐行奧林匹克價值觀。該計劃編寫生動詳實的教學手冊,并在世界各國通過多種活動開展教育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該計劃的實施具有運用新穎多元的教育活動、提倡教育生活化、重視采用儀式和符號等特色。解決該計劃教育內容的統(tǒng)一性、教育主體的協(xié)調性等問題,將有利于該計劃的后續(xù)發(fā)展。
關 鍵 詞:奧林匹克教育;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會
中圖分類號:G81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9)05-0027-08
Abstract: By applying literature data and case study,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rom the history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as been valuing th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education; whi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timely, aiming at encourag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nd practice Olympic values; this program compiles a vivid and detailed teaching manual, and has achieved a good effect in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by developing education practice via various activ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gram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applying novel and diversified education activities, advocating to blend education into life, valuing the use of ceremonies and symbols etc; while carrying out an analysis on such issues about this program as education content unification and education subject harmony, will provide ideas for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this program.
Key words: Olympic education;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周期中,獨具特色的奧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逐步形成,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與其他國家相比,“北京模式”在文化和組織上體現(xiàn)東方特色,開創(chuàng)性地將奧林匹克傳統(tǒng)與東方教育傳統(tǒng)的某些方面有機結合,為其他國家提供可供借鑒的奧林匹克教育模式[1]。其中一些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動,也為奧運教育的開展留下了寶貴遺產[2]。而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日益臨近,作為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部分,持續(xù)實踐奧林匹克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2018年2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會同北京冬奧組委共同制訂《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把推動奧林匹克教育視為重要的工作任務在全國進行開展。計劃指出,要將奧林匹克教育納入學校常規(guī)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冬季奧林匹克教育文化活動、組織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課程資源研發(fā)、加強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研究等方面推動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的開展[3]。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必要對國內外現(xiàn)有的奧林匹克教育理論與實踐進行系統(tǒng)性梳理,為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參考。
國際奧委會從2007年開始啟動了一個龐大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OVEP)。該計劃不僅包含推廣價值觀教育的教材和課程資源,同時還在近100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各類實踐計劃和項目,影響力相當廣泛。而在國內,針對該計劃的系統(tǒng)性研究還較為少見,有研究針對計劃的實施歷程、發(fā)展特征、組織協(xié)作等問題進行了概述[4]。然而針對該計劃的教學內容、具體實踐、效果評價以及在中國環(huán)境下該計劃的借鑒意義等問題,還有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本研究立足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大背景,對國際奧委會開展的OVEP進行多維度審視,并結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教育工作的寶貴經驗,提出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工作的相關建議。
1 OVEP的歷史背景與發(fā)展歷程
1.1 奧林匹克教育推行的歷史背景
從歷史上看,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由來已久。奧林匹克教育的理念源自古希臘的身體教育傳統(tǒng),在顧拜旦等先驅的推動下又得以拓展和普遍化。顧拜旦在復興奧運會時就大力倡導要將教育價值與體育實踐相結合,通過體育來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準與社會品質。顧拜旦的教育理念呈現(xiàn)出五大特征:強調體育教育與智力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強調身心和諧、強調道德約束與競技成績同等重要、強調體育中的業(yè)余主義、強調和平國際主義的力量。這些理念,奠定了之后奧林匹克教育的思想核心。國際奧委會也從第一版的憲章開始,將教育青少年作為奧林匹克實踐的基本原則[5]。
此后,國際奧委會逐漸通過建立相關組織和開展實踐計劃的方式推動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德國人卡爾·迪姆(Carl Diem)在1961年創(chuàng)建國際奧林匹克學院,以促進奧林匹克的研究與教育事業(yè)。1964年,奧林匹克青年營在東京奧運會期間開營,為全球青少年提供文化交流和教育促進的機會。1983年,國際奧委會形成決議,號召各國家奧委會創(chuàng)建自己的奧林匹克學院,在本國傳播奧林匹克教育理念。2000年,國際奧委會新組建“文化與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2007年,國際奧委會在第119次全會中通過創(chuàng)建青年奧運會(YOG)的決議,專門在青少年當中開展文化交流與教育活動。此外,國際奧委會的下屬機構,如團結基金、奧林匹克研究中心、奧林匹克博物館等都具有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職責與任務[5]。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全球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與科技的發(fā)展,全球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也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當今世界大多數(shù)人口生活在城市化的區(qū)域且在不斷增長,而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也使得青少年運動不足、肥胖等社會問題日益凸顯。體育組織通常更多關注精英體育的議題,而較少參與到大眾體育的工作當中。在國家層面,雖然很多國家都有專門的體育發(fā)展政策,但較少有國家規(guī)劃促進體育參與的戰(zhàn)略。同時,新興生活方式的增多,以及商業(yè)化氛圍濃厚、興奮劑問題頻發(fā)等奧運會自身的負面因素也使得奧林匹克對新一代青少年的吸引力下降,奧運會自身的發(fā)展同樣面臨著挑戰(zhàn)[6]。因此,國際奧委會在前任主席羅格的設計下,先是創(chuàng)建了青年奧運會,試圖重塑奧林匹克在下一代當中的教育榜樣。然而,青奧會面對的人群畢竟有限,并且奧林匹克價值觀念的開放性與動態(tài)性在傳播時常常被誤讀和稀釋,青奧會的活動并不足以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奧林匹克的價值理念[5]。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新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工作開始被國際奧委會提上議事日程。
1.2 OVEP的發(fā)展歷程
2005年,國際奧委會決定通過有教育意義的價值觀計劃來實現(xiàn)全球青年戰(zhàn)略并履行社會責任。2005年11月,國際奧委會的教育專家研討會在瑞士洛桑舉行,會議就建立新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議題進行了研討,對其目標、預期成果以及可能的實施戰(zhàn)略達成共識[7],并提出了“卓越、友誼、尊重”的奧林匹克核心價值觀念,且圍繞這一理念決定推動覆蓋面更廣、教育性更強的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此次會議上,國際奧委會接受了ISM董事長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供的為期4年的活動經費贊助,豐厚的資金贊助使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有望在全球范圍得以實施[4]。2006年1月,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和國際奧委會執(zhí)行委員會批準OVEP項目正式啟動。同年10月,在第5屆世界體育、教育和文化論壇上提出了開展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手冊的編寫工作,隨后該手冊由奧林匹克教育文化和教育工作組實施并完成,并于2007年經國際奧委會文化和教育委員會正式批準通過[7]。于是,一個新的大型奧林匹克教育項目——OVEP在國際奧委會的大力推動下得以開展。該計劃的教育對象是全球各國家和地區(qū)8~18歲的青少年,教育目標是鼓勵青少年參與體育并踐行奧林匹克價值。奧委會在談及這一計劃時顯得很有信心:“作為全球青年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OVEP期望能夠維護青少年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最終促進奧林匹克價值觀的傳播?!盵8]
在OVEP教學手冊的理論指導下,項目的測試與實踐工作也開始在全球各國家和地區(qū)有條不紊地展開。2007年7月,項目在英國切姆斯福德的第21屆世界童軍大露營活動進行了第一次實踐,大約有28 000名14~17歲的青少年參加此次活動。2008—2010年,在非洲、大洋洲和亞洲成功舉辦了10個OVEP項目培訓師的學習班,取得了豐碩成果,也標志著該計劃試運行階段成功結束。2011—2014年,為了實現(xiàn)OVEP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與實施,國際奧委會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在全球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qū)成功開展了OVEP的項目實踐,并將其納入到教科文組織的全球教育網絡中去。正如《奧林匹克2020議程》中所明確指出的:“國際奧委會將全力支持OVEP,同時加強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將OVEP納入到全世界更多學校的體育課教學內容當中?!盵4]這也預示著,國際奧委會正試圖在全世界范圍內讓奧林匹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在實踐過程中,由于OVEP教學手冊較少針對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實施的差異化考量,致使計劃執(zhí)行的效果不盡完美[7]。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體育同教育和文化的融合,讓學習變得有趣和充滿活力,國際奧委會于2016年8月推出OVEP教學資源的重新修訂版——OVEP 2.0。該資源重新塑造并豐富了教學的故事、測驗和活動等新資料,包含了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活動指南、清單和資源庫,從視頻到案例研究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靈感資源,以便更好支持教師和工作者在學校內外提供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相關課程。同時,為通過更多多樣性的活動激勵年輕人,新版本還提供了獨特的互動平臺——奧林匹克之旅,培養(yǎng)學童的生活技能和價值觀,并鼓勵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9]。
2 OVEP的主要內容
OVEP的主要內容從兩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其一為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教學手冊編寫,其二為OVEP在各國進行的實踐項目[10]。
2.1 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教學手冊
國際奧委會推出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的教學手冊《傳授價值: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手冊(Teaching Values: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Toolkit)》,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丹娜·賓德(Deanna L. Binder)教授擔任主編,集合了來自各大洲總共15位奧林匹克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撰寫。作為價值觀教育計劃的主要教學資源,該手冊的線上英文版本被放在國際奧委會的官方網站上,可供免費下載和使用。除去手冊,該教學資源還有配套的教學視頻與DVD光盤,為教育計劃的推行提供全方位材料支持。該手冊的編寫還具有一些重要特點:這是第一本由國際奧委會官方主導編纂,并使用了國際奧委會logo與標志授權的奧林匹克教育手冊。同時,該手冊還使用了相當多奧委會自身的照片與檔案資料,也允許各國免費向奧委會申請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工作坊的支持和協(xié)助[11]。這些特點都顯示,國際奧委會十分重視這一計劃的推廣和實踐。
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手冊的英文線上版本共134頁,其初衷在于為全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源有限的發(fā)展中國家)提供開展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系統(tǒng)性教學材料。手冊內容分為5個部分:(1)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導論介紹;(2)通過象征符號與儀式體驗價值觀;(3)通過運動和奧運會分享價值觀;(4)五項教育的價值觀;(5)實施的工具等。
在第一部分的導論介紹中,首先回顧了奧林匹克運動建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奧林匹克憲章中的首要內容。手冊點出了奧林匹克主義針對教育的5項價值觀念:奮斗中求歡樂、公平競爭、尊重他人、追求卓越、身體意志精神的和諧。這5項理念基于奧林匹克的基本原則提出,同時也是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的核心主題。導論也提出了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注重多學科交叉、多種形式混合的教學方式。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雖然奧林匹克教育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實踐仍然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對于青少年來說,奧林匹克的價值觀不是自動獲得,而是通過教育習得。這也對老師、教練、政府管理者等教育實踐群體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需要通過組織青少年的參與、學習與體驗等多種方式,最終達成價值觀教育的目標。
在第二部分中,手冊強調了通過多種形式的象征符號與儀式,讓青少年學習、體驗奧林匹克價值觀的重要性。象征符號與儀式是奧林匹克文化傳統(tǒng)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促進奧林匹克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諸如奧運五環(huán)、旗幟、頌歌、格言、火炬接力、開閉幕式等都是奧林匹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和儀式,青少年在體驗這些內容的同時,也能在真實環(huán)境中理解和內化奧林匹克的價值觀。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教育活動十分豐富,然而設計精細、程式化較強的“儀式”和“節(jié)日”類活動較少[2]。手冊中的這一部分內容,能夠為北京冬奧會的教育工作提供啟發(fā)。
在第三部分中,手冊著重闡述了在體育運動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實踐中習得奧林匹克價值觀的必要性。OVEP的特色在于廣泛采用通過身體活動的教育,只停留在課堂講授層面的教育決不是真正的奧林匹克教育。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價值就在于鼓勵所有人平等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而并不因為性別、種族、宗教信仰以及身體是否有障礙等情況對任何人加以排斥。同時,奧運會的舉辦創(chuàng)造了一個集中的環(huán)境和機會,來促進奧林匹克價值觀的傳播。通過舉行比賽與共同生活,各地區(qū)的人們一同學習、分享奧林匹克的價值觀,同時也加深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人文關懷[8]。
在第四部分中,手冊針對5項教育的價值觀(奮斗中求歡樂、公平競爭、尊重他人、追求卓越、身體意志精神的和諧)分別進行了專題式介紹。這一部分不僅就5項教育價值觀的淵源和概念進行了分析,同時還運用案例、人物小傳、歷史故事等方式進行了更生動地闡釋,并且設計了一些活動與教學形式,期望讓青少年在具體的參與和學習中得到教育。在第五部分,手冊設計了一些必要的輔助教育方法、手段與材料。在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中,可以適當開展奧林匹克日、周的主題活動,提升當?shù)貙W校或社區(qū)對奧林匹克文化的了解與熟悉程度??梢灶C發(fā)參與證書、優(yōu)秀者獎項給活動的參與者,提升當?shù)厝巳簩W林匹克活動的興趣和關注度。同時也可以分別給教練、家長與青少年提供活動的資料卡片,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參與活動的內容與意義[8]。
2.2 OVEP在各國進行的具體實踐
以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手冊為教學資源,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已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展開了具體的實踐項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這些項目分別由各國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奧林匹克學院以及世界反興奮劑組織(WADA)等機構進行推動和開展[12]。參與這項實踐的國家分布在世界各大洲,既有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如法國、英國、加拿大),也有亞非拉等發(fā)展中國家(如危地馬拉、布隆迪、塔吉克斯坦)參與,針對不同發(fā)展情況的國家都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12]。
OVEP計劃在各國的實踐內容十分多元和豐富,大致包括以下幾項內容:(1)奧林匹克文化與知識的講座與工作坊;(2)各類體育運動項目的活動開展;(3)奧林匹克節(jié)和青年營等主題活動;(4)相關文化與藝術類活動;(5)各類知識和運動類的競技比賽。各國實踐活動多以中小學為主要平臺進行輻射,強調OVEP的實施與當?shù)氐幕A教育體系進行對接,將課程內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去。同時,OVEP的教育也十分注重根據(jù)當?shù)靥攸c因地制宜,結合各自國家參與奧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進行知識講授與活動設計。例如塔吉克斯坦和烏克蘭就將自身參與奧運的歷史融入到教育內容當中,并把教育資源翻譯成塔吉克文和俄文,便于當?shù)貙W生接受[12]。
一些國家的OVEP項目實踐十分具有特點和借鑒意義,不僅利用了新的科技手段,同時也注重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危地馬拉的奧林匹克學院組織了奧林匹克主題的電影論壇,通過觀看和討論電影的形式學習奧林匹克價值觀。電影主題都與奧林匹克精神相關,選取如《光輝歲月(Remember the Titans)》、《冰上輕馳(Cool Runnings)》等影片播放。在觀看后,組織觀眾討論、發(fā)現(xiàn)電影中的正面和負面價值觀,提升他們對于奧林匹克主義的興趣與了解。電影面向12~18歲的人群,其中包括運動員和學生,每次的參與者在150人?;顒佣ㄆ谠谌珖鞯剌喠髋e辦,并通過媒體向公眾傳播[12]。
有國家通過舉辦比賽和模擬奧運會的形式進行OVEP的計劃。愛沙尼亞組織學生籌辦了完整形式的模擬奧運會,其中包括運動比賽、開閉幕式、圣火傳遞、國旗國歌、宣誓、頒獎儀式、設計吉祥物、文藝表演等元素,讓學生全面地領略奧林匹克的魅力。法國、多米尼克、塞浦路斯等國家組織奧林匹克訓練營和主題活動。與模擬奧運會類似,這種在參與和生活中學習的教育方式,不僅結合了重要的儀式和象征符號,更在體驗式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傳遞了價值觀。波蘭和烏克蘭圍繞奧林匹克的主題舉辦文學和知識性的有獎競賽,在競爭中激發(fā)學生對于奧林匹克的興趣和了解。澳大利亞、新西蘭、土耳其等國結合新的科技手段,將奧林匹克的教學內容制作成線上課程與資源,通過網絡擴展資料的豐富程度與受眾面。世界反興奮劑組織(WADA)也設計兩套課程,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展開有關興奮劑和倫理問題的教學,倡導在運動場內外都要實踐健康的競爭觀念。斯洛文尼亞也與之類似,建立奧林匹克公平競爭學校,提倡積極、尊重、和平、道德的運動精神[12]。
另外,中國的奧林匹克教育實踐在國際上收獲了廣泛好評,其經驗也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2007年,國內外專家在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國際論壇上提出了奧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其主要由“政府承擔主責、建立管理體系、組織專家團隊、典型項目推進、融入教育秩序、以姊妹校交流為核心的國際理解教育”等內容所構成[13]。其實施利用首創(chuàng)的“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和“同心結交流活動”教育活動輻射周邊,并以廣泛深入的“奧運志愿服務教育”與宣傳教育活動為依托,廣泛開展多樣的活動形式,取得良好效果[14]。到2008年奧運會結束以后,北京共2 200余所學校、全國40多萬所學校參與奧林匹克教育的工作中,并與世界161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姊妹校交流活動,共有200多萬師生參與其中[13]。以首都體育學院團隊為代表的奧林匹克教育團隊,深入市區(qū)和邊遠山區(qū)各級各類100多所學校、社區(qū)等進行奧林匹克教育的巡回指導和演講,受到廣泛好評。團隊也組織編寫了《奧林匹克中小學教育讀本》等教材,并設計奧林匹克教育大型展覽,在首都各高校廣泛展出,受眾將近百萬人[15]。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依存中保障自身國家和民族的特色已成為重要問題。在這個層面上,“北京模式”較好地平衡了普遍性和地方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關系,促進了多元文化和教育的融合發(fā)展[16]。國際奧委會官方刊物《奧林匹克評論》曾這樣評價中國的奧林匹克教育:“這是一個宏大的計劃,它使奧林匹克價值觀在中國的傳播范圍超過了世界任何地方。”[17]這些寶貴的遺產和經驗,都構成了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好基礎。
3 OVEP的主要特色
3.1 教育活動形式多元,包含運動、文化、藝術等類型
與其他教育實踐相比,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一大特點是應用的教育形式和活動十分多元。這種教育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而是廣泛運用各類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等活動形式。通過舉辦模擬奧運會、體育節(jié)、知識競賽、創(chuàng)作比賽、參觀博物館、青年營體驗、講座研討、創(chuàng)意設計等多種活動方式,在各種環(huán)境下對青少年進行奧林匹克價值觀的全面教育。傳統(tǒng)課堂教育注重語言和文字的表達,但對于價值觀的傳遞則缺乏體驗與感知。而OVEP的設計則更強調知行合一、寓教于樂的理念,注重多個教育維度對價值觀培養(yǎng)的綜合影響,讓青少年能從親身參與中獲得啟發(fā)和樂趣,從而實現(xiàn)更加深入的教育。
同時,多元教育形式的實行也與奧林匹克價值觀從奮斗中求歡樂、公平競爭、追求卓越、尊重他人等理念相契合。只有在多種類的集體參與、體驗和競爭的活動當中,才能真正學習和領悟這些具體的價值觀念。課堂知識學習更多停留在知識層面,對于價值觀的教育來說還遠遠不夠。如同奧林匹克研究學者Naul[18]針對奧林匹克教育的分析一樣,奧林匹克教育蘊含著知識導向的方法、經驗導向的方法以及身體成就導向的方法。知識導向的方法采用歷史和材料解釋奧運的價值觀,經驗導向運用課內外的各項游戲、運動、藝術活動體驗價值,身體成就的導向則使用競技和運動的方式強調追求卓越和尊重等價值的重要性。OVEP所采用的多元化教育活動形式,涵蓋了以上3種不同的導向。另外,這一特點還有利于OVEP的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各學科教學結合與銜接。例如語文、歷史、地理、音樂、美術、戲劇等課程都可以和OVEP的各項活動相結合,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3.2 教學方式和手段新穎獨特,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OVEP重視采用新穎、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提升學習的趣味性與積極性。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中,知識傳授以教師為中心,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能力與風格。若教師水平高,課程開展的效果自然好;若教師的能力有限,課程質量就會受到較大影響。OVEP的實踐除了采用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外,還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關鍵作用。在一些教學場合中,可以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讓他們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狀態(tài)。例如OVEP教學中廣泛采取討論、爭議解決、角色扮演、劃分小組的方式來強調互動。討論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加強互動,并鍛煉其思維、傾聽與表達的能力。老師則起到輔助作用,并將不同的討論內容整合到一個主題中,引領教學進程。爭議解決則利用一些議題的爭議性和矛盾性,讓學生對一些價值與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探究做出選擇之后可能發(fā)生的后果。這種方法強調辯證的思維,對于價值觀的學習非常有效。角色扮演讓學生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理解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并能通過情景的制造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劃分小組的方法則讓學生能夠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學習團隊協(xié)作、溝通、尊重他人的能力與價值觀[8]。
這些新穎和獨特的教學方式,都注重加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同時,這些多元的教學手段也十分有利于針對“價值觀”教育的實踐培養(yǎng),而不單純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即便是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中,OVEP的教育也強調更多運用案例教學,以講述人物故事、歷史事件的方式傳遞知識和價值觀,注重教學的生動性和有效性。此外,OVEP的教學也強調應用新的科技手段。例如把奧林匹克教育的教學課程與資源放到線上,在網絡上展開學習和討論,擴大OVEP的受眾。同時采用電影、視頻教學等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于奧林匹克文化的興趣。
3.3 注重儀式和象征符號的運用,提倡教育生活化的取向
與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OVEP同樣非常重視儀式和象征符號的作用。在教學資源中,國際奧委會不僅使用很多之前沒有用過的奧運版權和商標,還特別強調對于奧運會的五環(huán)標志、開閉幕式、頌歌、宣誓、格言、會旗等內容的學習。教學手冊中專門設置一章內容,介紹這些奧運相關的儀式和符號。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上講,儀式是形式化的,具有固定風格并一再重復的形態(tài),人們會在某些特定地點與時間舉行儀式。對人類來說,隨著我們能使用儀式和象征符號并理解其所代表的意義,文化才能夠隨之產生[19]。奧林匹克運動會和開閉幕式以及五環(huán)、奧運格言、會旗等內容,都屬于奧運的儀式與象征符號,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在奧林匹克文化中,它們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把它們納入OVEP的教育計劃,不僅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奧運文化,更能幫助塑造和影響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另外,OVEP提倡一種“生活世界導向(life world orientation)”的教育觀,力圖讓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這種將教育生活化的傾向,將青年與兒童在體育和生活中的體驗與奧林匹克主義結合起來,更加凸顯價值觀教育的特點。同時,生活世界導向的教育方式注重將奧林匹克價值觀融入到每天的社會經驗和生活世界中,將文化教育、體育參與和終身生活體驗有機融合起來。教育者們已認識到奧林匹克教育是一種理想追求,是一種生活主張[13]。例如公平競爭、追求卓越、身心意志共同發(fā)展等價值觀,雖然是在奧林匹克和運動競技的背景下被強調,但是將其放到日常生活中則對青少年具有更廣泛和重要的意義。換句話說,奧林匹克的價值觀不局限于體育運動當中,而是要通過教育在一代人心中打下烙印,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踐行奧林匹克的價值觀念。
4 對OVEP的批判性思考
4.1 教育內容的統(tǒng)一性:普世性與在地性,獨立性與依賴性
作為一種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的教育實踐,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自然面臨著如何在不同國家和環(huán)境中開展工作的問題。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差異巨大,怎樣在這些不同的環(huán)境中使計劃的推展都能行之有效,這不僅與具體的實踐策略相關,更涉及到價值層面的議題。奧林匹克價值觀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世性?這項教育工作在不同文化的國家中開展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本土化的工作?這些問題無疑是OVEP實行中隱含的競爭難題。有學者指出,奧林匹克教育價值在不同的國家、地域以及不同年代都有著各自的體現(xiàn)和要求,不僅需要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其重點也需要更新和調整[20]。
奧林匹克主義有偉大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光輝,但實踐并不能脫離于現(xiàn)實社會而存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取得理想與實踐的平衡就尤為重要。實踐項目在一些地區(qū)的推行中也凸顯了奧林匹克價值觀中可能隱含的內在矛盾:奧林匹克價值觀中奮斗中求歡樂的價值觀如何與追求卓越保持內在一致?是否存在一些群體渴求超強表現(xiàn),而另外一些人僅僅強調重在參與[21]?對于追求卓越的價值觀,精英選手更有可能接受這樣的價值取向,而對于一些地區(qū)的(特別是不發(fā)達區(qū)域)人群來說,能有機會接觸體育就已不易,參與體育的機會對他們來說或許更為重要。
有學者談到,奧林匹克的價值觀在跨文化語境之間的傳播和踐行是十分困難的。畢竟奧林匹克主義是一種過程哲學,而不是完整的意識形態(tài)敘事,經過解釋和傳遞之后容易發(fā)生變形和消解[5]。例如在布隆迪這樣飽受戰(zhàn)亂的國家中,如何利用體育促進當?shù)氐暮推胶徒ㄔO,并讓奧林匹克這個稍顯陌生的文化讓當?shù)厝四軌蚶斫獠⒃诮逃挟a生效果,都是實踐中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在OVEP的實施過程中,既需要反映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普遍價值,又需要根據(jù)所在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情況因地制宜,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本土化。
在奧林匹克價值觀的本土化過程中,如何在與本地社會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保持自身價值追求的獨立性,也是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奧林匹克教育要和當?shù)氐幕A教育系統(tǒng)做到良好銜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因在于體育教育在每個地方得到的重視程度都不盡相同。例如德國、新西蘭等國在基礎教育層面具有相對健全完善的體育教學系統(tǒng),能夠較好地理解與運用各類導向的教育方式來促進OVEP的教學,老師也具備足夠的能力進行相關指導。然而在一些國家,體育教育在中小學中處于相當邊緣的位置,甚至并不存在。因此,一些具有良好體育教育基礎的國家可能更有能力與OVEP進行整合,而基礎欠佳的國家則可能更依賴于OVEP對當?shù)伢w育教育的幫助。另外,奧林匹克的價值觀教育強調公平競爭和尊重他人,追求男女平等,但有的國家在發(fā)展體育的過程中則更注重發(fā)展男性的運動技能,輕視女性的運動開展。這便使得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在當?shù)靥幱谝粋€兩難境地,很難在當?shù)卮龠M開展體育運動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價值追求。
另外,不同國家對于體育觀念和認識的不同也會導致對OVEP的接受程度有所差異。有學者就認為,OVEP的教材過于強調生活世界的導向以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而體育教學的中心更應該集中在身體活動和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上[10]。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家可能會在體育教育和OVEP的實行之間保持距離,也不太可能從行政層面給這一計劃提供全面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雖保持了自身的完全獨立性,但也可能變得難以維持。因此,面對各國多元且充滿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OVEP的實施顯然還任重道遠。在推行的過程中,需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融合到當?shù)氐慕逃到y(tǒng)中,從而為奧林匹克價值觀提供一個與當?shù)伢w育環(huán)境對話的平臺,在互動和交流過程中不斷傳播和豐富奧林匹克價值觀的內涵。
4.2 教育主體的協(xié)調性:成效與問題
OVEP作為國際性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其實施過程中必然涉及不同的教育主體,那究竟由那些主體來開展教育活動,各個主體之間如何分工協(xié)作,并協(xié)調主體間的責任、權力與利益的關系,都成為OVEP順利實施的關鍵??v觀OVEP實施的全過程,其教育主體宏觀層面涉及國際奧委會等跨區(qū)域組織對實施工具、策略、資源的調控,中觀層面涉及國家奧委會所發(fā)揮的紐帶作用及各國政府在政策資源方面的支持與供給,微觀層面則涉及體育俱樂部、學校、青年活動營、教練、培訓師等主體的工作與實踐。
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OVEP在國際奧委會的大力推動下,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將項目實踐納入了“聯(lián)系學校項目網絡(ASPnet)”和《優(yōu)質體育教育政策指南》,并將其逐步帶入到學校課程中。與此同時,OVEP的有效實施也離不開各國家奧委會的支持與協(xié)作。一些國家奧委會與高校、奧林匹克學院展開合作,開展OVEP的相關體育課程和研討會。例如:2009年6月,約旦奧林匹克委員會與約旦大學和哈希姆大學合作,將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納入院校的體育課程。2017年11月,歐洲奧協(xié)于立陶宛德拉肯恩凱進行了以“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為主題的國際培訓,共有來自德國、意大利和愛沙尼亞等9個國家近900余名學校教育者參加培訓[4]。另外,一些國家奧委會與一些國際組織開展跨領域及跨境合作,例如:2010年11月,贊比亞奧林匹克青年發(fā)展中心與聯(lián)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進行跨領域合作,將OVEP納入全球青少年國際發(fā)展營地,來自博茨瓦納、馬拉維、莫桑比克、南非、津巴布韋和贊比亞(東道國)的6個國家代表團共80名青年參加了此活動。
然而,OVEP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教育主體不清的問題,進而限制了項目的實踐效果與進展。首先,國際奧委會作為非政府組織,從制度上很難對主辦城市政府提出教育方面的硬性要求,這可能會導致其在實施過程中失去政策和資源上的優(yōu)勢。另外,約旦、新西蘭和津巴布韋奧委會都曾指出缺乏經驗豐富的培訓師、足夠的項目預算以及有效的過程監(jiān)測與成果評估均會影響OVEP的開展效果[7],這也側面反映出OVEP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專門的分支機構來統(tǒng)籌人力、資金以及評估工作,致使管理較松散,不利于項目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OVEP作為一項意義重大的全球項目,還需要有更具效率的組織來進行人、財、物的統(tǒng)籌與協(xié)調,并為國際奧委會、聯(lián)合國及各國奧委會等組織之間提供更便捷的溝通渠道,加強彼此的互動與聯(lián)系,以便更好地實踐自身工作。
4.3 中國環(huán)境下實踐奧林匹克教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首先,中國語境下的奧林匹克教育往往避談價值觀和奧林匹克主義,而是強調奧林匹克精神,其內在原因值得思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奧林匹克主義被作為指導思想被詳細解釋和定義,并被看作是奧林匹克實踐的原則和依據(jù)。而奧林匹克精神則僅在奧林匹克主義解釋中的其中一條被加以提及,強調其內涵為“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梢哉f,奧林匹克主義的內涵更為廣泛,在奧委會和國際上的使用和討論也更多。而在中國,情況則恰好相反。究其原因,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積極的教化意義,而奧林匹克主義則更多被傾向于認為是進行討論的學理性概念。前者可能更方便在教育活動中去推行,其針對性效果更加簡潔明了、易于操作。而后者則偏向于理論探討,更多在學術研究中涉及,故在中國的奧林匹克教育和實踐中也較少被談到。
其次,OVEP的全球傳播中相當注重國家奧林匹克學院的功能,而在中國這個機構發(fā)揮的作用不大,在這方面也存在著改進的空間。國際奧林匹克學會的網站上顯示,中國在1992年就注冊了國家奧林匹克學院,聯(lián)系信息與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相一致,多年來很少以實體建制的形式出現(xiàn)。據(jù)統(tǒng)計,當今世界共有149個國家或地區(qū)成立了奧林匹克學院,與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形成聯(lián)動體系,其中有不少在奧林匹克教育的實施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大環(huán)境下,未來中國也有必要開展體系化的工作,進一步推動奧林匹克學院的發(fā)展與實踐。具體來說,奧林匹克學院在中國的發(fā)展可以在政府主導的框架下,嘗試“由下至上”和“以點帶面”的模式。不追求大規(guī)模大投入的一次性活動的開展,而是根據(jù)各地區(qū)文化進行深耕,開展“小而美”式的興趣學習。廣泛采用電影、展覽、講座等生動形式,并利用新媒體等科技手段進行傳播教育,力求保證教育實施的持續(xù)性和生命力。同時也可以依托國內具有優(yōu)秀體育學科的院校推動學院發(fā)展,加強奧林匹克教育與當?shù)厣鐣幕优c溝通,走可持續(xù)性、本土化以及教育生活化的發(fā)展路線。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國際奧委會的OVEP應運而生。在理論層面,計劃通過詳實的教學手冊對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進行多維度的闡述;在實踐操作層面,則利用不同發(fā)展情況國家的經驗對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性指導。通過多元的教育活動、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運用儀式和象征符號,提倡教育生活化,注重教育實施的普世性與在地性、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相互競爭和共存,能夠更好地促進了全球青少年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并廣泛傳播和實踐了奧林匹克價值觀。而針對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的研究,能夠在教育活動的內容、組織形式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為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更好地推動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的持續(xù)發(fā)展。這樣的工作有利于激勵中國青少年體驗卓越、尊重和友誼等生活價值觀,并進一步擴大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力。相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憑借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良好契機和相關團隊的不懈努力,奧林匹克教育能夠繼續(xù)為中國下一代青少年的培養(yǎng)做出自身的寶貴貢獻。
參考文獻:
[1] 包蘇珊. “北京模式”的奧林匹克教育——東方特色和發(fā)展中國家模式[J]. 教育科學研究,2007(12):18-20.
[2] 耿申. 北京“后奧運教育”方向及南京青奧教育的承接[J]. 教育科學研究,2010(12):5-10.
[3]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冬奧組委.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EB/OL]. [2019-02-10]. http://www.moe.gov. cn/srcsite/
A17/moe_938/s3273/201802/t20180227_327878.html.
[4] 李淦,王潤斌. 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18(1):54-58.
[5] 王潤斌,賀冬婉. 國際奧林匹克教育的理念發(fā)微與實踐達成——康斯坦丁諾斯·喬治亞迪斯教授學術訪談錄[J]. 體育與科學,2016,37(2):7-12.
[6]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bout OVEP [EB/OL]. [2019-02-06]. https://www.olympic.org/olympic-values-and-education-program/about-ovep.
[7] IOC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 (OVEP) Progress Report-2005-2010 [EB/OL]. [2019-03-15].https://stillmed.olympic.org/media/Document%20Library/OlympicOrg/Documents/Conferences-Fo rums- and-Events/Conferences/IOC-World-Conference-on-Sport-Education-and-Culture/Olympic-Values-Education-Programme-OVEP-Progress-Report-2005-2010.pdf#_ga=2.189026027.132466375.1552897571-513392689.1548727632.
[8] DEANNA B L. Teaching values:An Olympic Education Toolkit[M]. Lausann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7:25-134.
[9]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news. OVEP 2.0:When Sport Becomes a School for Life[EB/OL]. [2019-03-15]. https://www.olympic.org/news/ovep-2-0-when-sport-becomes-a-school-for-life.
[10]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mplementing-the-program-poster[EB/OL]. [2019-02-06]. https://stillmed.olympic.org/media/Document%20Library/OlympicOrg/Documents/Olympism-in-Action/Education-Through-Sport/Implementing-the-program-poster.pdf#_ga=2.77838364.90971801.1544797154-507575971.1544797154.
[11] DEANNA B L.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Evolution of a pedagogy[J]. Educational Review,2012,64(3):275-302.
[12]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The Initiatives-Application of Olympic Values [EB/OL]. [2019-02-06]. https://www.olympic.org/olympic-values-and-education-program/initiatives.
[13] 耿申. 北京奧林匹克教育的國際貢獻[J]. 教育研究,2009,30(7):52-57+86.
[14] 張蕾. 奧林匹克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國際論壇綜述[J]. 教育科學研究,2008(3):62-63.
[15] 裴東光. 奧林匹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以首都體育學院奧林匹克教育執(zhí)行團隊為例[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4):499-505.
[16] 孫葆麗. 全球化背景下奧林匹克教育的多元化趨勢[J]. 教育科學研究,2006(12):19-21.
[17]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Olympic Review[J]. IOC,2008(3):23.
[18] NAUL R. Olympic education[M]. Aachen: Meyer & Meyer Verlag,2008:119-122.
[19] 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 文化人類學:欣賞文化差異[M]. 周云水,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8-30.
[20] 孫湛寧,胡博然. 世界公民教育:新時代中國奧林匹克教育價值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6):7-12+139.
[21] 王潤斌. 當代奧林匹克核心價值觀的多維審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