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獻 劉盼盼
摘 要: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研究中華民族站起來中國體育的使命與擔當?shù)囊饬x不僅僅是對有關事件和人物的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構建系統(tǒng)的歷史觀念和挖掘體育的價值內(nèi)涵。研究認為:為掃除民族體質(zhì)的羸弱,清除民族精神的萎靡,體育成為炎黃子孫的新覺醒。中華民族站起來體育的使命源自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chǎn)黨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站起來體育的擔當體現(xiàn)在:高舉起一面愛國主義旗子;鍛造了一面建設體育為了工農(nóng)大眾,發(fā)展體育依靠工農(nóng)大眾的鏡子;唱響了一支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的曲子;開拓了一條助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路子。中國體育的使命與擔當見證了歷史,也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關 鍵 詞:中國體育;體育使命;體育擔當;中華民族;站起來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9)05-0020-07
Abstract: To know the future, we must know history first. Study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ports miss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stand up is not only to trace related events and characters,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to establish the systems historical conceptions and to explore sports value connotations. The authors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wipe out national fitness weakness, and to sweep away national spirit debilitation, sports became the new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sports mission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stand up originated fro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spreading of Marxis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ports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stand up we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s: held up the flag of patriotism; forged a mirror of building sports for the masses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developing sports by relying on the masses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sang a song about building a new great wall with our flesh and blood; opened up a way to promote country prosperity, nation rejuvenation and people happiness. Chinese sports miss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have witnessed history, and have become a part of history as well.
Key words: Chinese sports;sports mission;sports responsibility;Chinese nation;stand up
“歷史、現(xiàn)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未來的歷史”[1]。中國的體育史,是一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要真正理解認同艱苦卓絕的含義,就必須弄明白中國體育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今天的中國體育是從昨天的體育發(fā)展過來的,明天的中國體育是從今天的體育傳承過去的。把中國體育放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中去認識和定義,歷史悠久的中國體育史,從來沒有過哪一個百年像最近一個百年那樣功能凸顯與使命擔當,如果把中國體育放進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歷史空間來把握考量,內(nèi)涵豐富的中國體育史就是一部民族救亡史?!皻v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2]。中華民族站起來時面臨內(nèi)憂外患疊加、亡國亡種壓頂?shù)默F(xiàn)實,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中造就了中國體育的使命與擔當。
1 中華民族在民主革命時期的體育歷程
1.1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體育發(fā)展趨向
鴉片戰(zhàn)爭既標明著中國近代史的發(fā)軔,又是“天朝上國”遭受不堪回首的災難的開始。1868年,英租界外灘公園上豎起“華人與狗不準入內(nèi)”的牌子,“東方病夫”源于1896年10月17日英國人主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登載的英國人撰寫的文章,這些都成為難以磨滅的中華民族飽經(jīng)帝國主義欺凌的標志性記憶。多少進步人士為強國強種振臂高呼、規(guī)劃愿景,為中華民族復興勵精圖治、不屈不撓。外敵的虎視眈眈,內(nèi)部的重重危機已不可能再使中國社會循環(huán)往復地重現(xiàn)“改朝換代”的二十四史的歷史邏輯,而要不遺余力地尋找掣肘實現(xiàn)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的原因。于是,眾多仁人志士在挖掘中國貧弱根源時,國民體質(zhì)的羸弱成為眾矢之的。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還未爆發(fā),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就大聲警示世人,國民體質(zhì)的衰弱已嚴重影響兵源的素質(zhì),羸弱之旅何能阻抗虎狼之師[3]。林則徐的話絕非危言聳聽。早在1835年就有估計,在中國已有200萬人吸食鴉片,有達官貴人吸之,有黎民百姓從之,甚至軍隊官兵也大有人吸。鴉片附體不僅戕害身體,而且蹂躪精神,滋生種種罪惡又毒害社會。此情此景印證了魏源所說:“今則蔓延中國,橫被海內(nèi),槁人形骸,蠱人心志,喪人身家,實生民以來未有之大患,其禍烈于洪水猛獸”[4]面對這些丑惡現(xiàn)象,很多人因精神麻木而習以為常,只有飽蘸愛國良知的林則徐、魏源在撕心裂肺地大聲疾呼。深諳古今中外均注重體育的嚴復,深知支撐世界歷史上希臘、羅馬、突厥、哥特等民族曾雄霸世界的是強壯高大、英勇善戰(zhàn)。練身院曾遍布古希臘羅馬學校。就連古代中國,庠序校塾常備武事,壺勺(shao)之儀常設,射御之教常練。在嚴復的腦海里無論勞心者還是勞力者,無論是冷兵器的應用還是火器的使用,強壯的體魄和剛毅的精神缺一不可。面對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嚴復一針見血地指出:“貧民無富國,弱民無強國,亂民無治國?!彼绕鋵ξ厨f片和女子纏足深惡痛絕,充分認識到個人與民族的體質(zhì)、活力與進取精神對于奄奄一息的國家的重要性的時候,站在提高個體、種族甚至國家競爭的高度首先提倡鼓民力,就是主張尚武以弘揚體育精神,以實現(xiàn)“形神相資,志氣相動,有最勝之精神而后有最勝之智略”,引導很多進步人士達成了國民之素質(zhì)為國力之基礎,強國民之體力為強國民之基礎的共識。強種以強國、強種以富國的戰(zhàn)略抉擇成為時代熱點。在強種路徑的選擇上,以教育為本成為共識,把教育分為三宗,雖然提倡體育、智育、德育三育并重,但能把體育排在首位,畢竟寓意深遠。提出教育的切入點必須首先抓好民力這個根本,才能站穩(wěn)改善民族體魄的制高點。
《新青年》第1卷第2號登載了陳獨秀關于《今日之教育方針》,文中說:“余每見吾國曾受教育之青年,手無縛雞之力……他日而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張之貫徹也;他日而為軍人,焉能戮力疆場,百戰(zhàn)不屈也;他日而為宗教家,焉能投跡窮荒,守死善道也;他日而為實業(yè)家,焉能思窮百藝,排萬難,冒萬險,乘風破浪制勝萬里外也。紈绔子弟,遍于國中;樸茂青年,等諸麟鳳。欲以此角勝世界文明之猛獸,豈有濟乎!”1917年24歲的毛澤東以署名“二十八畫生”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第3卷第2號上發(fā)表《體育之研究》,“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zhì),日趨輕細”的憂國憂民心情溢于筆端。可見體育在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
“更有意思的是,《新青年》第1卷從第1號到第5號中,曾先后向讀者隆重介紹了數(shù)位外國軍界名流,如德國之麥剛森將軍和興登堡元帥、法國之霞飛將軍以及歐洲七女杰。而被推崇的中國人只有一位,這位既非思想家、教育家,又非政治家、文學家,而是大力士霍元甲。乍一看,煞是好笑,我堂堂中華豈無達者賢人乎?!再而仔細一想,覺得有理:凸出霍元甲及其精武精神,也是旨在宣傳陳獨秀的主張嘛”[5]。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體育發(fā)展趨向表現(xiàn)在,體育啟開了封建愚昧之蒙,開始影響中國人精神世界深層的變化,人民思想解放的浪潮開始奔騰不息。民主精神的煥發(fā),平等意識的迸發(fā),使很多人清醒地認識到長在自己身上的腦袋和雙膝絕不能再發(fā)揮為磕頭而準備著的功能,而且應該充分發(fā)揮為思索為前進而準備著的作用。正是由于這些理念的引導和實踐,中國接納并引進了現(xiàn)代體育的概念。也正是由于這些踐行鋪墊,中國現(xiàn)代體育的發(fā)展始終不忘改善國民體魄的初衷。
1.2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體育發(fā)展趨向
“19世紀強加給中國的一系列條約、協(xié)定和治外法權條款,使人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不僅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地位低下,而且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同樣地位低下”[6]。在積弱積貧的舊中國,靠少帥張學良解囊相助的8 000銀元,劉長春1932年7月8日從上海搭乘郵輪,于奧運會開幕式前一天7月29日抵達洛杉磯。他作為中國唯一的參賽運動員,算是回答了中國什么時候能夠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著名的“奧運第一問”。人們不會忘記在洛杉磯紀念體育場的紀念館里珍藏著這樣一幅世界地圖,在標明所有參加1932年第10屆奧運會的國家時都染成了綠色,唯有中國卻被切掉了一大塊,遼闊的中國東北大地被染上包含屈辱的白色。
劉長春在奧運舞臺上第一個展現(xiàn)的不僅是中國體育健兒的身姿,而且還矗立了一個個人、民族和國家是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的警示牌。1932年11月1日,創(chuàng)刊近30年、久負盛名的《東方雜志》向全國各界知名人物(包括柳亞子、徐悲鴻、鄭振鐸、巴金、俞頌華等)發(fā)出約400多封征稿信,請他們描繪夢想中的未來中國什么樣,還請他們談談個人生活中有什么樣的夢想。魯迅先生在《聽說夢》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少有人夢見建設這樣社會以前的階級斗爭,白色恐怖,轟炸,虐殺,鼻子里灌辣椒水,電刑,……倘不夢見這些,好社會是不會來的,無論怎么寫得光明,終究是一個夢?!盵7]當時,整個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人民豈有美夢可做?在苦難與輝煌的雙重歷史演奏中,個體的中國人必然魂牽夢縈中華民族整體的際遇。
無情地扣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東亞病夫”帽子真實地記載了屈辱帶給炎黃子孫身心的蹂躪,但屈辱卻給中華民族灌注了堅強,屈辱點燃了民健國強的熱望。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明確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8]民族的文化體現(xiàn)的是民族精神,科學的文化代表科學精神,大眾的文化彰顯以人為本的精神。中國體育的民族性主要反映出中國體育精神能夠成為中華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內(nèi)驅(qū)力,成為中華民族奮發(fā)圖強、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支撐,成為維系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牢固紐帶。民族化在體育的內(nèi)容和運動形式的選擇以及推動方式的運用上,條件艱苦、物資匱乏的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全民動手、因地制宜、土法上馬是最佳選擇。中國體育的科學性更多體現(xiàn)在先進文化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的本質(zhì)要求是理論與實踐的知行合一。在求真務實中反對迷信,在與時俱進中拒絕愚昧,在貼近時代中求生存,在貼近現(xiàn)實中求發(fā)展,在貼近人民群眾中站穩(wěn)腳跟,1941年毛澤東為《解放日報》體育??}詞“發(fā)展體育運動,提高人民體質(zhì)”,十分科學地闡明了發(fā)展體育運動與增強體質(zhì)的辯證關系。中國體育的大眾性展現(xiàn)了先進文化牢記為工農(nóng)大眾服務的宗旨和寬廣的工農(nóng)大眾情懷,既源于工農(nóng)大眾的生活實踐,又彰顯工農(nóng)大眾的需求意愿,時刻把握工農(nóng)大眾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中的激情,以明確前進的方向;時刻吮吸工農(nóng)大眾革命生活實踐釀造的豐富營養(yǎng),以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在充分保障工農(nóng)大眾與戰(zhàn)士的體育權益的基礎上,努力實現(xiàn)體育形式、運動方式貼近工農(nóng)大眾的實際需要和生活條件。
一撇一捺寫成人,一生一世在做人,一撇是筋皮骨、一捺是精氣神。體育既強壯筋皮骨又提振精氣神。尤其是當時頭戴“東亞病夫”帽子的炎黃子孫,強壯筋皮骨和提振精氣神都不可或缺,而且應只爭朝夕。
2.3 體育使命源自中國共產(chǎn)黨是先進文化的代表
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后,就扛起了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重擔。要徹底鏟除造成中華民族悲慘命運的罪惡根源的大決戰(zhàn)慘烈悲壯史無前例。而中國共產(chǎn)黨匯聚人民力量、凝聚人民智慧的本領高強,在史無前例面前依然是有為擔當。
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體育使其成為匯聚工農(nóng)群眾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強大爆發(fā)力的源泉,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新性轉(zhuǎn)化體育使其成為凝聚工農(nóng)群眾擁護黨的領導凝聚力的先進文化。用人類最先進的思想文化結晶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不僅完全做到在客觀上代表工農(nóng)群眾的體育權利和體育要求,而且主觀上在把握歷史進程中因勢利導,使體育順應歷史發(fā)展大勢,立足時代進步的潮頭,忠實地代表工農(nóng)群眾的根本權益。蘇維埃政府就曾明確規(guī)定:“體育運動,應在工農(nóng)群眾中開展,發(fā)動群眾經(jīng)常做各種運動,強健身體?!盵9]99
充分發(fā)揮體育強健體魄的功能。革命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力和爆發(fā)力來自強健的體魄,不僅能夠吃大苦耐大勞,而且可以克敵制勝。戰(zhàn)爭環(huán)境殘酷無情,傷病纏身保障醫(yī)療條件簡陋不堪,如果沒有強健的身體,槍炮未響就會戰(zhàn)斗力自然減員。在如此惡劣環(huán)境里,用體育磨礪強健體魄,革命者就會養(yǎng)成浩然正氣和堅定理想信仰,涵養(yǎng)與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而絕不會被敵人所嚇倒,工農(nóng)群眾就會義無反顧鼎力支持正義的事業(yè),因為,帝國主義之所以敢在中國肆無忌憚就是把握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病根。費孝通先生就非常推崇體育弘揚的個體與集體同心同德的拼搏進取,“T e a m w or k 則是從球隊內(nèi)部隊員之間的關系來說的。各個隊員要能各守崗位,各盡全力,密切配合,不存?zhèn)€人突出之心,步步從全隊整體出發(fā),顧全大局。這兩條其實是人類社會賴以健全和發(fā)展的基本精神”[13]?!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釗十分注重“人體的健全,全在身體與精神保持平衡調(diào)劑的發(fā)展”,他酷愛野游、登山、散步等體育活動。在獄中,雖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1917年6月在《青年進步》雜志上發(fā)表《學校體育之研究》論文的惲代英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大義凜然、氣貫長虹。有74%英勇就義雨花臺的烈士受過高等教育;有70%的視死如歸的渣滓洞的英靈出身富裕之家,證明了信仰的力量。無論是革命、生產(chǎn)、戰(zhàn)斗需要的凝聚力、爆發(fā)力和戰(zhàn)斗力都需要強健的體魄作支撐,離開了它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如此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廣大的紅軍指戰(zhàn)員和根據(jù)地的工農(nóng)群眾結下濃厚的體育情結就不難理解,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就等于增加了革命戰(zhàn)爭的勝算,革命戰(zhàn)爭勝利的概率增大,意味著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曙光就在前面。
2.4 體育使命源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帶來的不僅是災難深重,而且強國富民成為炎黃子孫最根本的利益,民族振興成為歷史要求。歷史的眷顧賦予體育肩扛強國富民、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不僅衡量體育能否成為炎黃子孫世代傳承、生生不息的基因內(nèi)存,而且檢驗中華民族奮發(fā)圖強、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寶藏。
在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毛澤東就曾十分明確提出要努力普及體育運動,其目的為了增強軍民的體力,擔負起圓滿完成國民革命的艱巨任務。向體育要戰(zhàn)斗力的訴求轉(zhuǎn)化為從井岡山到延安,從革命根據(jù)地到廣大解放區(qū)的工農(nóng)大眾和廣大官兵持之以恒把體育運動與軍事訓練無縫銜接的必由之路。它強力支撐“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4]。
就在1908年天津第6屆田徑運動會舉行閉幕式的當天,當主辦方用幻燈片放映奧運史上歷時最長的第4屆倫敦奧運會(1908年4月27日開始至10月31日結束)的盛況之前,南開學生發(fā)出了著名的“奧運三問”:中國什么時候能夠派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我們的運動員什么時候能夠得到一塊奧運金牌?我們的國家什么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看似憂國憂民的莘莘學子關心的是奧運會,實際上喚醒的是中國各民族愛國一家、奮發(fā)圖強的覺醒意識;期待的是同仇敵愾、以雪國恥,投身于爭取民族強盛的滾滾洪流的到來;編織的是中國各民族連接成生死相依、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近代落伍歷史寒徹骨髓,中華民族的復興賦予了體育使命擔當。中華民族站起來時,體育之所以受到工農(nóng)群眾和戰(zhàn)士的高度認同,正是由于它以體育的形式寓意著他們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奮斗。在中華民族站起來時體育能夠履行好培育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的使命,就在于體育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展現(xiàn)在它成為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精神旗幟,成為了工農(nóng)群眾和革命戰(zhàn)士的價值取向,融入了工農(nóng)群眾和革命戰(zhàn)士的行為方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豐富了體育使命,而且引領體育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強大動力,牢固地熔鑄于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爆發(fā)力之中。
3 中華民族站起來體育的擔當
3.1 中國體育高舉起一面旗子
在中華民族站起來時,中國體育高舉起一面鮮艷的愛國主義旗子。其純潔度高表現(xiàn)在愛國是一種無私奉獻,經(jīng)過了體育的鍛造,槍林彈雨中沒有等價交換,生死關頭沒有討價還價。中華民族的復興高于一切,只要是祖國需要,就應該是無條件、無保留的奉獻。其高尚性強體現(xiàn)在愛國是一種無比高尚的尊嚴,經(jīng)受了體育的磨礪,一切懦弱退縮都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勇敢、堅強和忠誠。其神圣感濃展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體育的熏陶,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放棄選擇、拋棄抱怨,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于斯、長于斯,無論祖國是貧困還是富強,是受人欺侮還是蒸蒸日上,都不離不棄地傾情熱愛她。這面鮮艷的旗幟引領、召喚、鼓舞著中華兒女舍命相隨,將體育的力量嵌入中華民族的歷史命脈,推動一個已經(jīng)山河破碎、瀕臨亡國亡種的國度豪邁地走向獨立,奔向富強,實現(xiàn)復興。
3.2 中國體育鍛造了一面鏡子
中國體育的擔當鍛造了一面建設體育為了工農(nóng)大眾,發(fā)展體育依靠工農(nóng)大眾的鏡子。舊中國的政治腐敗與經(jīng)濟貧困必然造成體育落后,而體育僅為少數(shù)人服務的制度設計加上體育場地設施的匱乏,使工農(nóng)大眾參加體育活動權利與條件喪失殆盡;外國人又長期把持著組織體育競賽的權力,低的可憐的競技體育水平使僅有的3次參加奧運會沒有一個項目與決賽結緣。而中國共產(chǎn)黨不但挖掘體育蘊藏的先進生產(chǎn)力,而且把體育打造成匯聚工農(nóng)大眾力量的助推器;不但把體育培育成先進文化,而且使體育綻放凝聚工農(nóng)大眾智慧的花朵,無論體育是先進生產(chǎn)力還是先進文化,它自始至終都代表工農(nóng)大眾的根本利益和反映他們的訴求。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心培育下,把中國體育鍛造成為一面承擔歷史使命、彰顯民族精神、代表工農(nóng)大眾利益的鏡子。這面鏡子檢驗體育的主導權,照亮體育的人民性。
3.3 中國體育唱響了一支曲子
中國體育的擔當唱響了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的曲子,它昭示著當中華民族處在生死攸關的最危險的關頭,鼓舞著炎黃子孫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救亡圖存的革命斗爭。中國體育之所以能夠履行好先進文化的擔當,就在于它不僅能夠強壯炎黃子孫的血肉之軀,而且能夠鼓舞中華兒女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迅速切換成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精氣神,以自強不息,弘毅自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能夠錘煉用血肉之軀組成的人們的品格,“先天下之憂為憂,后天下之樂為樂”;它能激發(fā)用血肉之軀組成的人們的創(chuàng)造,那就是用血肉筑成的新長城,摧不垮、打不爛,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最有安全感。這支曲子矗立起中華民族精神史上的里程碑,成為中華兒女堅強信念和革命勇氣的傳奇,使體育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之中。
3.4 中國體育開拓了一條路子
中國體育開拓了一條助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體育之路。世界上能有哪個國家的體育像中國體育那樣深深嵌入民族復興的歷史年輪?又有哪個國家的體育在民族遙遙領先兩千年后突然墜入“國破家亡、民不聊生”后被無情地扣上“東亞病夫”的帽子?所以就沒有哪個國家的體育像中國體育更渴望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中國共產(chǎn)黨引領下,中國體育要助推一個“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舊中國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中國體育要助推一個“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的民族朝氣蓬勃笑迎復興的曙光;中國體育要助推億萬“為奴隸,為牛馬,為羊犬”的炎黃子孫成為體育的真正主人而創(chuàng)造幸福。盡管這條路充滿生與死、充盈聚與散、充溢笑和淚、記載戰(zhàn)爭與和平、刻錄歷史與現(xiàn)實,但走好了這條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的路子,就能實現(xiàn)國民之魂,體以育之;國家之神,體以鑄之。
從中國革命的歷史源頭看中華民族站起來時體育的使命與擔當,它應該是一座高山。如果從現(xiàn)在的高度看過去的體育,它似乎是一座瞬息而過的小山頭,造成這種錯覺的原因在于人們往往會站在中華民族富起來、強起來體育的使命與擔當?shù)母呱礁╊^去。研究歷史既能增強情感的力量更能滋養(yǎng)理性的啟迪。努力把握體育使命與擔當?shù)纳L,就更能深刻理解中國體育的意義與價值,就會使中國體育成為助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用之不竭的力量;厘清了中國體育使命與擔當?shù)母桑蜁诳辞逯袊w育發(fā)展大勢與走向中找到體育強國夢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活水源頭。
注釋:
① 青年實話第2卷,1933-06-11。
② 青年實話第3卷第4期,1933-02-17。
③ 見1932年第二次閩浙贛省蘇維埃代表大會,文化工作議案,蘇區(qū)體育資料選編,1932。
④ 1942年9月9日毛澤東為首屆“體育節(jié)”題詞。
參考文獻:
[1]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N]. 人民日報,2013-01-0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 林則徐. 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M]//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 中華書局,1980(6):41.
[4] 魏源集上冊[M]//李侃等. 中國近代史. 北京:中華書局,1994:11.
[5] 尹韻公. 毛澤東作體育之研究的背后[J]. 黨的文獻,2006(3):80.
[6] 茲·布熱津斯基. 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chǎn)主義的興亡[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179.
[7] 傅國涌. 民國幾代知識分子的不同夢想[J]. 江淮文史,2014(2):137.
[8] 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9] 曾飆. 蘇區(qū)體育[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0] 賀麟. 文化與人生[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4.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13] 費孝通. 清華人的一代風騷[J]. 讀書,1991(6):3-14.
[14] 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