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西湖小學 竇國珍
閱讀教學應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但從根本上背離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而且也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與能力發(fā)展需要。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是一味地注重文本內容及其語言點的講解和灌輸,還應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文本的具體內容來對閱讀教學的過程與方法進行積極的調整與優(yōu)化,以充分發(fā)揮學生閱讀的主體性,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從而獲取最優(yōu)化的閱讀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日益成為課堂教學的時代“新寵”和眾多教師的首選教學輔助工具。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項感官,給學生以新穎、有趣的閱讀體驗,而且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對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以《日月潭》這篇課文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先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出示了日月潭的圖片,以使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待講授到文章的第二段時,我向學生出示了相關圖片,并讓學生從中找出光華島、日潭、月潭的具體位置。除此之外,在向學生講解和分析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我還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依次展現了日月潭在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麗景象,以將學生代入具體的情境之中。如此,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日月潭的優(yōu)美風景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不僅充分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感官,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而且還使學生對日月潭的秀麗風光進行了直觀感知,進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寶島臺灣的熱愛之情。
新課改倡導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與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被動式教學觀念,轉而通過對文本內容的不斷發(fā)問來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度剖析,以便在充分保障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能使學生深刻體悟文章的內在情感,從而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在教學《灰雀》這篇課文時,我結合文本內容設置了如下問題,以供學生思考探究:(1)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2)文章哪幾段是具體寫列寧尋找灰雀以及灰雀回到林中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找出文中描寫灰雀的句子,你從中讀出了灰雀怎樣的特點?(4)列寧愛灰雀,小男孩也愛灰雀,他們愛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贊同誰的做法?為什么?(5)列寧為什么不問小男孩,而是問灰雀去哪里了?如此,通過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度剖析文本,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而且還使學生體會到了列寧愛鳥更愛孩子的情感,明白了知錯就改的道理。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多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則始終扮演著“聽者”與“接受者”的角色,這不僅不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還會在極大程度上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對此,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并借助角色扮演這一形式來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演繹重現,以使學生在對閱讀內容進行自主建構的過程中得以深刻體悟其思想內涵,從而達到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提高學生共情能力的目的。
待學生對《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的主要情節(jié)進行初步感知后,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決定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對文本內容進行自主建構,即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不改變文章原意的基礎上發(fā)揮合理想象,運用語言表達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形式來再現文本中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具體場景。在這一過程中,我則對扮演每個角色的學生分別予以了一定的指導和點撥,以使其能夠更好、更快地融入角色扮演活動之中。這樣一來,既促進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又使學生從老屋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中受到了啟示和教育,這便在無形之中向學生滲透了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取向。
總而言之,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貼合學生特點與文本內容來不斷探索和尋求多種形式的閱讀教學模式,以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以充分激發(fā),個性能力得以有效培養(yǎng),從而獲取最優(yōu)化的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