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仙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第六中學 福建 三明 365050)
不管是在應試教育時期,還是在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概念教學均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概念教學過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可在概念教學時,盡量讓學生親自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理解并最終鞏固生物概念。
1.1 從感性到理性,在實驗中形成概念。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在多種直觀環(huán)境中進行概念教學,使生物體和生物界的知識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讓學生獲得盡可能多的感性認識,并以此作為形成概念的源泉。
生物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條件不允許時教師也要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形成生物概念。如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可讓學生做“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
1.2 運用好插圖,在問題引導中形成概念。生物課本圖文并茂,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插圖獲得感性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再上升到理性階段,形成概念。如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概念時,先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上的“草原上部分生物示意圖”,然后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⑴圖上有哪些生物?(略)
⑵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怎樣?(牧草被昆蟲、野兔所吃;鳥有的吃草籽,有的吃昆蟲,有的既吃草籽又吃昆蟲;野兔和鳥又被鷹所吃。)
⑶如果某塊草地被網(wǎng)子罩起來后,有什么現(xiàn)象?(小型的昆蟲可鉆進去,而食蟲鳥飛不進去,昆蟲會由于失云鳥的控制而數(shù)量大增,把牧草吃光。)
⑷如果其中“牧草”缺乏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昆蟲、野免和吃草籽的鳥,這些食草動物會因缺乏食物而餓死。)
⑸影響牧草生長的因素有哪些?(陽光、溫度、水、土壤等。)
⑹各種生物與其生活的周圍環(huán)境能否分割開來?(不可分割。)
至此,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內(nèi),生物與環(huán)境所形成的統(tǒng)一的整體)就在問題引導中形成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2.1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設問釋疑中理解概念。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己有知識,精心設計問題,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和理解概念。如學習“反射”概念時,可用談話法進行教學,逐步向?qū)W生提問:下課鈴一響,許多同學走出教室往廁所跑去,干嗎?而上課鈴響了,同學們又從室外走進教室里,為什么?其實這都是“反射”。那什么叫“反射”?然后教師解釋說:“‘膀胱充滿了尿’和‘上課電鈴聲’都是對人體的刺激,前者是來自身體內(nèi)部的刺激,后者則是來自外界的刺激,而產(chǎn)生‘走出去’和‘走進來’的行為都是反應。那么,怎么給‘反射’定義?”教師再接著說:“如果反射是對刺激作出的反應,那么投石入水起波紋,是不是反射?”教師再接著問:“草履蟲對外界趨利避害的反應是不是反射?”(生答:不是。叫應激性。)此時對反射下定義可謂“水到渠成”,可用簡練的語言,準確地定義:反射是具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動物(包括人)對內(nèi)外刺激作出的有規(guī)律的反應。
2.2 對比辨別,加深對同類概念的理解。在教學時,對一些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知識間的聯(lián)系,掌握知識間的相同、差異和對立統(tǒng)一,是鞏固新概念的有力措施。
①可進行正反對比,如在學習“呼吸作用”的概念時,可與“光合作用”聯(lián)系:通過列表比較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qū)別,包括部位、條件、原料、產(chǎn)物和能量轉(zhuǎn)變。以及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lián)系。通過這樣對比,可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②還可進行近似對比,如講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一一異養(yǎng),可分為腐生和寄生,共同點都是只能吸收現(xiàn)成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但腐生是靠從生物尸體獲得養(yǎng)料而生活,寄生是依靠活的生物而生活,二者是不同的。
對于這些概念,通過采用對比的方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使學生在對比中深刻理解概念。
2.3 處理好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的關系。日常概念是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概念,其特點是從直觀出發(fā),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具有主觀性、含糊性:而科學概念是從事物的內(nèi)部本質(zhì)出發(fā),具有概括性、科學性和嚴密性。日常概念是學生學習科學概念的重要基礎。如在學生的日常概念中,“魚”是終生在水中過著游泳生活,身體覆蓋鱗片,有尾和鰭的動物。那么是不是具備這些特征就是魚呢?如鯨是終生在水中生活,也有鰭和尾,但用肺呼吸,是不是魚呢?鱷魚可在水中也可在陸地上生活,有鱗和尾,也用肺呼吸,它是魚嗎?而泥鰍生活在水中,有鰭和尾,鱗很小,用鰓呼吸,是魚嗎?通過比較講述,所以科學地給魚定義應是:魚是有尾、鱗和鰭,用鰓呼吸的水生動物。
概念的形成、理解只是認識的第一階段,而認識的第二階段必須通過有關練習,運用概念解決典型的有針對性的問題,使學生對概念的掌握得以鞏固。如學完“兩棲動物”概念后可設計如下思考題讓學生判斷:
⑴龜、鱷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是兩棲動物,對嗎?
⑵兩棲動物指的是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水、陸兩棲而得名。
⑶兩棲動物是從水生開始向陸生過渡的一個類群。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既能生活在陸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
以上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理解并進而鞏固概念,從而使概念教學變枯燥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