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qū)東新小學 孫蘇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睂υ捳宫F(xiàn)的是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它弘揚著個性與人性,它創(chuàng)生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但在教學中我們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協(xié)調之音,如:學生行走于文本表面,對話蒼白,或游離文本中心,天馬行空般地漫談,或是“話不投機”,學生表現(xiàn)淡漠。那么,如何讓對話不流于形式,提高課堂對話的實效呢?
教材是開啟學生心靈的窗口,護送學生到達彼岸的橋梁。我們只有開好門窗,搭好橋梁,才能讓學生在聽、說、讀、思、寫中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用情去讀,用腦去思,用心去品,讀出文本的重難點和價值取向,生成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和獨特見解,并針對漢語言文字的特點、規(guī)律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預設有效的教學設計,這樣與文本的深層對話使教師心中有數(shù),才會產(chǎn)生課堂上的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特級教師孫雙金的《走進李白》組詩教學大氣,讓人欽佩的是他備課時花了大量時間查閱了《唐詩三百首》《唐詩的故事》《李白詩歌集》《唐詩鑒賞》等,從網(wǎng)上下載了李白詩歌、詩風的評價文章,他徜徉在李白詩的世界中,不僅知道“李白是仙”,還知道“李白是儒”“李白是道”“李白是俠”,加上課前反復吟誦古詩,研讀文本后,孫雙金老師不但看出了“文中之人”,還挖掘出“文本背后的人”,并對教學進行了二度創(chuàng)造,于是才有了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富有教學魅力的精神大餐。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因為這是落實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基本條件。只有潛心會文,才能有所感悟,此乃為與同學、教師“對話”蓄勢。有的教師在執(zhí)教《可愛的草塘》時,指名讀第五自然段后,即問:“同學們,你們覺得草塘怎么樣?”學生面無表情脫口而出的除了“草塘很美”,就是“草塘很漂亮”,再問學生有何其他感受時,他們顯得一臉茫然。可見學生還游離于文字的表面,為什么會這樣呢?顯然是沒有深入閱讀,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就缺乏豐富的感悟,此時硬要“對話”,豈不有“逼供”之嫌?又怎能怪學生說得膚淺、生硬呢?況且學生對文本也有個消化、吸收、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熟讀與深思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學生方能與文本進行對話,獨特的感悟、豐富的體驗才能像蠶吐絲、蜂釀蜜那樣在學生頭腦中自然生成。這樣學生就產(chǎn)生了與教師、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師生對話才能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學生才能在對話中超越,才能在對話中成長。如果學生有了充分的讀的基礎,他們就能從“……浪花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這句話中,體會到“歡笑”“翻滾”“趕”“涌”表達出“草塘仿佛快樂的孩子,追逐著,嬉戲著,還不時傳來他們銀鈴般的笑聲”?!鞍。〔萏辆尤贿€會翻跟頭,多么富有動態(tài)的美??!我真想親眼看看?!?/p>
對話是生命流動的過程,是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是心連心的心潮相逐,是以思促思的絲絲相扣,是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作為課堂中“平等的首席”“友好的伙伴”“出色的主持”,教師應激活學生的情感積蓄,讓他們產(chǎn)生“情滿而溢發(fā)”的沖動。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切入口:
“對話是一種心理的交流”,只有在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下,才能開啟心智,才能讓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由預設走向生成,所以教師要樂于做學生忠實的聽眾,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學生友好的伙伴,敞開心扉真誠傾訴,使師生在知識、情感互相碰撞、彼此接納中形成共生狀態(tài);做一個出色的主持,以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讓更多的學生走向前臺,展現(xiàn)他們的思想。
文章的前后矛盾或是疏漏,也許是作者的“別有用心”。引導學生抓住矛盾處詢問作者,然后在文章或者在自己的生活體驗中尋找或明或暗的解釋,這就形成了與作者的深層對話。如《草船借箭》一文中,題言此箭乃“借”來之物,而文章讀來學生不禁心生疑惑:明明是諸葛亮施計“騙箭”,這不是與題目矛盾嗎?此時,教師不妨把這個燙手的芋頭拋給學生。為探究竟,學生定會再次與文本對話,并且生生競相啟發(fā),領悟一字之差更顯孔明機智過人,甚至聯(lián)系《三國演義》的后續(xù)故事,知道“借來”的箭后來確實如數(shù)“奉還”給曹操,此不為借嗎?
我們常在文章中運用比喻、夸張、反問、反復、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生動、深刻,而這些濃墨重彩的點睛之筆也多為文章的重點、難點、亮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品出詞語的生命氣息,嚼出隱藏在身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那樣課堂就不再是同一首歌,語言和精神在同構中協(xié)調發(fā)展。
由于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當,交往最輕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體驗中親近,在爭論中啟發(fā),最后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獲得共生共長。除了師本、生本、師生充分對話外,生生互動的對話也應在對話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
教學中,我深感課堂上最亮的一筆往往源于學生的臨時“出軌”,或是一個異樣的聲音,或是一次對文本的挑戰(zhàn),而“教育的藝術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蘇霍姆林斯基)。例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時,學生中有人站出來提出異議:“敵人為什么不炸掉瀘定橋呢?他們是不是太傻了?”這一問題打破了課堂原有的教學思路,但細一琢磨,這何嘗不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好問題呢?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讀自悟,相互交流,體會到敵人占著地勢易守難攻的優(yōu)勢而驕傲狂妄,高興得太早了,有的說“敵人狂妄自大反襯了紅軍的英勇?!边@些異彩紛呈的話語使課堂增色,這正是寬容下的智慧演繹了未曾預約的精彩。
總之,我們要正確把握“對話”的實質,聚焦文本,以師生的潛心會文為前提,創(chuàng)造課前預設與現(xiàn)場即時生成的精彩,在多維互動中還對話以扎實與靈動。